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11篇
综合类   25篇
农作物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采用废弃中药渣鸡血藤(Spatholobus suberectus Dunn.,SSD)为生物吸附剂对废水中铜离子(Cu2+)进行吸附,探讨吸附性能和吸附机理,为废水中Cu2+的去除和中药渣的资源化利用提供参考依据。通过吸附性能试验探讨了吸附剂剂量、pH值、初始离子浓度、温度、时间和共存阳离子对SSD吸附Cu2+的影响,根据吸附前后SSD的形貌特征,探讨其对Cu2+的吸附机理。结果表明,SSD对Cu2+的吸附速率较大,在30 min时吸附达到平衡。增加吸附剂剂量、pH值和吸附时间均会促进SSD对Cu2+的吸附,共存阳离子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Cu2+的吸附。Sips等温模型能更好地描述不同温度下SSD对Cu2+的吸附过程,吸附特征是Langmuir和Freundlich模型的结合。SSD对Cu2+的吸附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表明化学吸附是反应的限速步骤。SSD对Cu2+的吸附机理包括离子交换、络合和静电吸引。研究表明,废弃中药渣鸡血藤可用于废水中Cu2+的去除。  相似文献   
3.
研究从农杆菌介导法所获得的转Bt基因再生植株后代中得到大量不育株。用受体自交系18(红)授粉保种后,获得稳定不育的株系。通过两年、两点的种植,并结合与18(红)的多代回交以及与多个自交系的测交鉴定,对其遗传行为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其不育性状表现稳定,呈现出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的遗传特点。PCR检测及田间鉴定表明,外源基因是否整合到受体基因组内与不育性状的形成没有直接关系。雄性不育突变体的出现可能是组织培养过程所形成的体细胞克隆变异。  相似文献   
4.
天全河流域土壤氮素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天全河流域土壤氮素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常规统计、地统计学和地理信息系统相结合的方法分析780个表层土壤(0~30cm)样点数据。【结果】该流域土壤全氮含量达(1.40±0.52)g/kg,碱解氮含量达(125.79±56.24)mg/kg。土壤全氮含量由高到低为水稻土>潮土>黄壤>紫色土,土壤有效氮含量则为水稻土>黄壤>潮土>紫色土。全氮和有效氮块金值/基台值分别为0.78~0.90和0.96~0.97,两种氮素空间变异均以指数模型最好。【结论】全氮和有效氮的空间分布均呈由西向东逐渐减少的趋势。成土母质、地形部位、土地利用和耕地种植制度都极显著地影响土壤全氮和有效氮的含量。  相似文献   
5.
为明确湿地退化过程中土壤有机氮组分的变化及其生物有效性,采用实地采样调查、室内分析与数理统计法,研究若尔盖自然湿地保护区内相对原生沼泽(RPM)向轻度退化沼泽(LDM)、中度退化沼泽(MDM)、重度退化沼泽(HDM)退化过程中土壤有机氮组分的演变特征及与有效氮的耦合关系。结果表明,当沼泽发生中度、重度退化时,土壤全氮(TN)含量分别降低33.4%~77.8%、69.4%~93.7%(P0.05),碱解氮(AN)含量分别降低36.8%~80.2%、57.6%~82.2%(P0.05)。4类湿地土壤的酸解氨态氮、氨基酸态氮、未知态氮含量均按RPM、LDM、MDM、HDM的顺序降低。与RPM相比,HDM土壤酸解氨态氮与未知态氮含量分别降低66.3%~70.8%、62.2%~78.4%(P0.05),MDM和HDM土壤氨基酸态氮含量分别降低47.2%~68.6%、85.7%~86.7%(P0.05)。氨基糖态氮含量随着湿地退化先升高后降低。随着湿地退化程度的加剧,氨基糖态氮与酸解氨态氮占全氮的比例上升,而氨基酸态氮的比例下降。酸解氨态氮和未知态氮分别是影响RPM和HDM土壤碱解氮含量的主要有机氮组分,LDM与MDM土壤碱解氮含量却主要受有机氮组分中氨基酸态的控制。若尔盖湿地退化降低了土壤全氮及酸解组分氮含量,减弱了土壤氮"汇"功能,改变了有机氮组分对氮素有效性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4种植物水浸提液对铅镉污染土壤的淋洗效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探讨植物水浸提液淋洗去除土壤中重金属的可行性,选用驳骨丹(Buddleja asiatica)、茵陈蒿(Artemisia capillaries)、假酸浆(Nicandra physaloides)和紫茎泽兰(Eupatorium adenophora)4种植物材料的水浸提液作为淋洗剂,分析不同淋洗剂浓度、pH和淋洗时间对去除土壤中重金属铅(Pb)和镉(Cd)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植物淋洗剂对2种土壤中Pb和Cd均具有一定的去除作用。随着淋洗剂浓度的增加,其对土壤中Pb和Cd的淋洗效率总体呈上升趋势;随淋洗剂pH的增大,淋洗率总体呈降低趋势;而随淋洗时间的增加,4种植物的Pb和Cd淋洗率呈总体增加、先增后减和无显著变化等3种趋势。驳骨丹对土壤A中Cd(72.45%)和Pb(13.27%)的去除率最高,对土壤B中Pb(17.27%)去除率最高;紫茎泽兰对土壤B中Cd(59.81%)的去除率最高。研究表明,驳骨丹和紫茎泽兰具有较好的治理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潜力。  相似文献   
7.
通过盆栽试验,分析了紫苏(Perilla frutescens(L.)Britt.)在Cd、Cu胁迫下生长响应及其对Cd、Cu的耐性、吸收和累积特征。结果表明,在Cd处理浓度≤60 mg.kg^-1和Cu处理浓度为≤600 mg.kg^-1时,紫苏株高和根长均随处理浓度提高而增加,此后则随处理浓度增加胁迫作用渐趋明显。植株地上部和根部Cd的最高含量分别是331.51和991.14 mg.kg^-1,Cu的最高含量分别为228.65和2 030.63 mg.kg^-1。植株地上部Cd和Cu的最大富集量分别为66.70和36.52μg.plant^-1。植株Cd、Cu富集系数分别为2.59-15.42和0.14-1.24,迁移系数分别为0.35-1.44和0.07-0.56。因此,该植物可用于Cd、Cu污染土壤的修复。  相似文献   
8.
镉铜胁迫下紫苏的生长响应和富集特征研究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通过盆栽试验,分析了紫苏(Perilla frutescens(L.)Britt.)在Cd、Cu胁迫下生长响应及其对Cd、Cu的耐性、吸收和累积特征.结果表明,在Cd处理浓度≤60mg·kg~(-1)和Cu处理浓度为≤600mg·kg~(-1)时,紫苏株高和根长均随处理浓度提高而增加,此后则随处理浓度增加胁迫作用渐趋明显.植株地上部和根部Cd的最高含量分别是331.51和991.14 mg·kg~(-1),Cu的最高含量分别为228.65和2 030.63 mg·kg~(-1).植株地上部Cd和Cu的最大富集量分别为66.70和36.52 μg·plant~(-1).植株Cd、Cu富集系数分别为2.59~15.42和0.14~1.24,迁移系数分别为0.35~1.44和0.07~0.56.因此,该植物可用于Cd、Cu污染土壤的修复.  相似文献   
9.
10.
采用传统统计、灰色关联度、逐步回归和通径分析相结合的多元分析方法对岷江下游1 138个样点的表层(0~20 cm)土壤有机碳密度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区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在0.89~6.49 kg/m2之间,均值为3.24 kg/m2。其在空间上呈不规则的斑块状分布,具中等空间相关性,表现出中部浅丘区高而西北和东部高丘区低的分布趋势。土地利用类型、土壤酸碱度(p H)、成土母质、地貌类型、坡度和土壤质地均是影响土壤有机碳密度的主要因素。其中,土地利用类型、p H、地貌类型、坡度和土壤质地与有机碳密度呈极显著相关。灰色关联度的分析表明与土壤有机碳密度关联最为密切的是地貌类型,其次是p H和成土母质,逐步回归和通径分析的结果均表明地貌类型是最主要因素,成土母质和p H次之。综合比较以上方法,得出地貌类型、成土母质和p H为影响岷江下游研究区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