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194篇 |
国内免费 | 28篇 |
完全免费 | 90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1312篇 |
出版年
2022年 | 5篇 |
2021年 | 31篇 |
2020年 | 9篇 |
2019年 | 7篇 |
2018年 | 3篇 |
2017年 | 11篇 |
2016年 | 20篇 |
2015年 | 27篇 |
2014年 | 70篇 |
2013年 | 64篇 |
2012年 | 95篇 |
2011年 | 108篇 |
2010年 | 99篇 |
2009年 | 88篇 |
2008年 | 118篇 |
2007年 | 131篇 |
2006年 | 90篇 |
2005年 | 84篇 |
2004年 | 67篇 |
2003年 | 62篇 |
2002年 | 38篇 |
2001年 | 25篇 |
2000年 | 13篇 |
1999年 | 12篇 |
1998年 | 17篇 |
1997年 | 4篇 |
1996年 | 6篇 |
1995年 | 2篇 |
1994年 | 1篇 |
1993年 | 3篇 |
1992年 | 1篇 |
199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3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5 毫秒
1.
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物物种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39,自引:0,他引:39
以植物群落调查样地资料为基础,从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物种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及均匀度指数对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物群落多样性进行了分析。本区植物群落多样性的变化规律为:物种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及均匀度随该区植被演替趋势从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到常 阔叶林而增加,群落间变幅较大;植物生长型在物种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及均匀度等多样性指数上均表现出灌木层>乔木层的规律。毛竹林作为一种重要的植被类型,其灌木层物种多样性高于其它3种森林类型,但由于毛竹是无性繁殖,其在林分中占绝对优势,故乔木层物种多样性明显低于其它3种森林类型。 相似文献
2.
武陵源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价值评估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根据森林生态系统的特征和服务功能的内涵 ,采用物质量和价值量相结合的评价方法 ,使用市场价值法、影子工程法、生产成本法、机会成本法定量评价了武陵源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经济价值。结果表明 :武陵源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平均每年达 2 0 5× 1 0 5万元 ,其中各分项的生态服务价值为 :涵养水源 :1 2 2× 1 0 4 万元 ,水土保持 :3 2 2× 1 0 3万元 ,固定CO2 :6 5 4× 1 0 3万元 ,释放O2 :7 1 6× 1 0 3万元 ,净化服务 :8 98× 1 0 3万元。 2 0 0 2年旅游服务价值为 1 6 7× 1 0 5万元。 相似文献
3.
4.
5.
外来植物种对鼎湖山自然保护区的入侵及其影响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对鼎湖山自然保护区外来植物入侵的监测和研究表明,鼎湖山的外来维管植物占所有维管植物种类的比例已达23%。外来植物入侵程度在保护区不同功能区内差异明显,进一步证明人为干扰是影响外来种入侵的主要因素。自然保护区内外来种入侵的来源主要是人工引入,少量自然侵入者也与人为干扰有关。生态系统的结构越复杂,生物多样性水平愈高,生态系统的可入侵性愈低,反之可入侵性越高。入侵性外来种通过影响生态系统的环境因子,破坏生态系统功能,同时亦干扰破坏群落原有种的生理活动和过程,成为植物杀手,从而降低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文内还提出了在自然保护区防止外来种入侵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6.
7.
湖南省自然保护区管理有效性评价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根据自然保护区的管理目标,选取保护区机构能力(A)、长期管理工作(B)、资金筹措(C)及当地社区参与(D)4个方面的标准及管理有效性评价的12项评分指标,对全省62处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有效性进行逐项评分,根据得分高低,将管理效果分为“极好”、“好”、“一般”及“差”等4个等级。评价结果表明湖南省一半以上的自然保护区管理处于中等水平。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东坡北段、中北段、中南段、南段垂直带蚂蚁群落及其物种多样性。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东坡垂直带上蚂蚁群落具有明显的规律性,随海拔升蚂蚁群落优势种数目普遍递减,优势种所占比例递增,物种数目和个体密度递减,随海拔升高,优势度指数普遍递增,物种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递减,同时观察到了一些例外,在北段云南松林出现的优势度指数偏高,优势种数目、物种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偏低例外与植被为纯度林有关,而该处物种数目和个体密度偏高例外与边缘效应有关,中南段季风常绿阔叶林出现的优势度指数偏高,优势种数目、个体密度和物种多样性指数偏低与植被片断化有关,中北段和中南段山体上部出现的优势种所占比例和优势度指数偏低、物种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偏高情况与植被保持原始林状态有关,在保护区东坡4个地段垂直带上,蚂蚁群落之间的相似性系数几乎均在0-0.25之间,处于极不相似水平,只有中北段东坡旱冬瓜林与季风常绿阔叶林蚂蚁群落相似性系数达到0.25-0.50范围,即中等不相似水平。 相似文献
9.
巴郎山川滇高山栎灌丛地上生物量及其对海拔梯度的响应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采用标准地和样方收获法,对卧龙自然保护区5个海拔高度上18个样地的川滇高山栎灌丛生物量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用地径(D)、树高(H)估测单株木各器官生物量的适合模型为指数模型和幂函数模型,指数模型最佳,相关系数0.941~0.998;而用D2H估测单株木各器官生物量的适合模型为直线和指数模型,直线模型最佳,相关系数0.982~0.996;2)川滇高山栎灌丛群落地上部分总生物量为25.22 t·hm-2,各层生物量排序为川滇高山栎灌木层>枯枝落叶层>伴生灌木>苔藓层>草本层,其生物量占总生物量的百分率分别为72.20%、23.71%、1.80%、1.66%和0.63%;3)川滇高山栎灌木种群平均总生物量为18.21 t·hm-2,各器官生物量大小为干>枝>叶>皮,分别占总生物量的43.28%、26.88%、19.82%和10.02%.海拔2 720~2 920 m地带川滇高山栎灌木干、枝、叶、皮的生物量比例约为4:3:2:1;海拔3 020~3 120 m地带川滇高山栎灌木干、枝、叶、皮的生物量比例约为4:2:2:1.4)随着海拔升高,川滇高山栎优势单株地径、高度及生物量呈减小趋势.海拔2 720~2 920 m处,川滇高山栎灌木地上部分各器官生物量呈纺锤形分布,集中分布在株干高2.0~3.0 m处,约占总量的60%~70%;在海拔3 020~3120 m处或低海拔的干旱生境,川滇高山栎种群地上部分器官生物量呈金字塔形分布,个体地上部分生物量分布随树干的升高而降低,集中分布在0~1.0 m处,占总生物量的60%以上,0.0~2.0 m处的生物量占总生物量的94%~99%. 相似文献
10.
广东红树林资源及其保护管理的对策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分析了广东红树林资源的自然分布及保护管理现状,提出通过人工恢复营造红树林,建立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网络的建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