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4篇
林业   23篇
农学   4篇
基础科学   8篇
  3篇
综合类   27篇
农作物   5篇
水产渔业   4篇
畜牧兽医   49篇
园艺   4篇
植物保护   9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5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加强生态建设、维护生态安全、构建高度文明的和谐社会,是当今世界人类面临的共同主题,是实现自然、经济、社会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林业作为生态建设的主体,在推  相似文献   
92.
浅谈母猪子宫内膜炎的综合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超 《广西畜牧兽医》2010,26(2):115-116
子宫内膜炎主要以流黄白色、红褐色粘液甚至流脓性分泌物为特征,母猪发情不明显或不发情、屡配不孕、流产等,大大降低了母猪的生产性能,同时也给养殖户带来极大的经济损失。笔者通过近年来的调查和防治实践,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93.
戊唑醇在花椒体内的残留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高压液相色谱(HPLC)技术测定了戊唑醇树干注药后在花椒树叶片和树干韧皮部组织中的分布残留动态.研究结果表明,树干注药后戊唑醇在花椒树体内具有较好的传导、分布性能.戊唑醇在叶片和树干韧皮部组织中残留量存在一定差异,在叶片组织中的含量高于韧皮部组织.注药后1d戊唑醇在花椒叶中含量为0.268 mg/kg,注药后20 d在花椒叶中的含量达到最高值1.897mg/kg,之后呈下降趋势.注药后30 d时,戊唑醇在树干韧皮部组织中含量达到最大值0.682 mg/kg.树干注药后戊唑醇在花椒树体内残留期较长,注药后60 d时,药剂在花椒叶片、树干韧皮部中的含量分别为0.576 mg/kg和0.284 mg/kg.  相似文献   
94.
采用竞争ELISA方法对从重庆市30个区县的种羊场、商品代饲养场和散养户采集的62284份羊血清样品进行小反刍兽疫(PPR)抗体检测。结果显示:53062份血清抗体合格,个体合格率为85.19%,其中种羊场合格率为93.67(3020/3224),商品代饲养场合格率为86.59%(21179/24458),散养户合格率为83.41%(28863/34602),免疫合格率均高于农业部规定的70%的最低标准。监测结果表明,重庆市羊PPR的免疫效果总体比较理想,同时也说明所使用的PPR疫苗免疫原性较好。  相似文献   
95.
比较研究了凹凸棒土、高岭土、硅藻土和水合二氧化硅等载体对武夷菌素发酵液的吸附性能;阴离子表面活性剂萘磺酸盐甲醛缩合物(NNO)、高分子接枝磺酸盐GY-JZH-A、高分子羧酸盐聚合物GY-D02和聚环氧乙烷环氧丙烷醚CY-JM6180等助剂对武夷菌素可溶性粉剂配方的分散性、润湿性和悬浮率的影响;不同助剂对武夷菌素可溶性粉剂的生物学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水合二氧化硅对武夷菌素发酵液的饱和吸附量为3.52ml/g,最适合用于吸附武夷菌素发酵液以制备高含量的可溶性粉剂;采用聚环氧乙烷环氧丙烷醚GY-JM6180为助剂,配制的2%武夷菌素可溶性粉剂分散性好,悬浮率高,以稀释300倍液喷雾,其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效果达73.7%,而1%武夷菌素发酵液稀释150倍喷雾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效果仅为31.5%.在综合以上研究的基础上,研究出了2%武夷菌素可溶性粉剂的最优配方.  相似文献   
96.
中国谷物产出的“面积-质量”导向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谷物包括稻谷、小麦和玉米三大类,占中国粮食产量的90%,是中国粮食安全的关键所在。谷物产出主要取决于播种面积和粮食单产(即耕地质量),两者对谷物产出影响的机制有显著不同。通过对中国31个省区1997-2013年谷物产出的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确定播种面积导向型的省区12个,耕地质量导向型省份19个。并据此通过对耕地质量导向型省区的影响要素,进一步将其细划为要素投入型、资金投入型、技术投入型、人才投入型四种。其政策含义是,应根据省区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采取分类投入的政策,达到稳定提高谷物总产出的目的。  相似文献   
97.
短小芽孢杆菌AR03挥发性有机物的抑菌活性及其组分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对分离自烟草根际土壤中的一株短小芽孢杆菌(Bacillus pumilus)AR03菌株产生的挥发性有机物进行抑菌活性测定和组分分析。【方法】采用培养皿对扣熏蒸法和凹玻片孢子萌发法测定挥发性有机物对烟草黑胫病菌(Phytophthora parasitica var.nicotianae)和赤星病菌(Alternaria alternata)菌落、菌丝生长以及孢子萌发的影响,采用离体叶片接种法测定挥发性有机物对烟草黑胫病和赤星病的防治效果;采用顶空加热法收集抑菌挥发性有机物,对其进行气相色谱-质谱(GC-MS)检测,并结合保留指数(retention index,RI)和内标(internal standard,IS)1-十五烯对其组分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短小芽孢杆菌AR03菌株分泌的挥发性有机物对供试的两种病原真菌均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表现为经处理后的烟草黑胫病菌菌丝生长稀疏缓慢变粗、分支增多且扭曲、断裂;赤星病菌菌丝生长畸形,其上不产生分生孢子梗,内含物大部分聚集成团导致菌丝干瘪、缢缩。对峙培养2、4、6和8 d时,挥发物对黑胫病菌和赤星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率分别为56.21%和59.23%、64.75%和59.86%、66.13%和61.10%、67.04%和70.00%;对黑胫病菌游动孢子和赤星病菌分生孢子的抑制作用表现为延迟萌发且萌发后的芽管生长缓慢;黑胫病菌产生孢子囊数明显减少,赤星病菌分生孢子各分隔处的细胞畸形肿胀成泡状。离体叶片抗病测定结果显示,挥发性有机物抑制黑胫病菌和赤星病菌病斑在叶片的扩展,对峙熏蒸40 h时,对照叶片黑胫病的发病率为92.50%,圆形坏死病斑直径是25.10 mm,经挥发物处理后叶片发病率为70.83%,病斑直径为9.45 mm,对黑胫病斑扩散的抑制率为62.35%;对峙熏蒸80 h时,对照叶片赤星病的发病率为88.33%,病斑扩散为近圆形的褐色坏死斑,平均直径为8.32 mm,经挥发物处理后赤星病的发病率为60.80%,病斑扩展较慢,平均直径为2.85 mm,挥发物对赤星病斑扩散的抑制率为65.75%。SPME GC-MS分析表明,AR03菌株胞外分泌7种组分挥发性物质,均为C15H24结构的倍半萜烯类化合物,分别是二氢姜黄烯、(E)-β-金合欢烯、γ-姜黄烯、α-姜烯、π-红没药烯、β-倍半萜水芹烯和γ-E-红没药烯;AR03培养1 d后,其中β-倍半萜水芹烯相对含量最高,为80.64%,其次为(E)-β-金合欢烯和α-姜烯,相对含量分别为7.20%和6.67%;随着AR03培养时间的延长,各组分种类相同,但相对含量差异较大,除二氢姜黄烯含量保持基本不变外,其他组分含量呈递减趋势,培养至第6天时,各组分含量下降超过50%。【结论】短小芽孢杆菌AR03菌株能够产生具有较强抑菌活性的挥发性有机物,有潜力作为开发抗真菌代谢物和新药物的重要微生物资源。  相似文献   
98.
在自然保护区内适度地进行资源和环境合理利用的生态旅游开发,是正确处理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发展利用相互融合的有效途径。文章探讨了鹰嘴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依托其独特的资源,探索开展绿色发展模式的生态旅游,实现自然保护区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9.
湖南天际岭国家森林公园旅游环境质量评价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运用层次分析法(AHP)、Delphi法、多层次模糊综合评判法,从旅游的景观环境、自然生态环境、服务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及信息环境等5个方面,筛选出29个指标构建旅游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从而分析评价湖南天际岭国家森林公园的旅游环境质量。结果显示,公园以旅游自然生态环境为主要特色,具有较高的旅游观赏和旅游文化价值,旅游环境质量总体很好。此外,应提高旅游社会文化环境的管理水平和完善规章制度,从而使森林公园协调、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0.
黑土区坡耕地施加生物炭对土壤结构与大豆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明黑土区施加生物炭对土壤结构、土壤肥力和作物产量及其可持续性的影响,以东北黑土区3°坡耕地田间径流小区为研究对象,进行了为期4年的观测。2015年按照生物炭的施加量共设置C0(0 t/hm2)、C25(25 t/hm2)、C50(50 t/hm2)、C75(75 t/hm2)、C100(100 t/hm2) 5个处理,2016—2018年分别连续施加等量的生物炭。结果表明:连续4年随施炭量的增加土壤容重呈逐渐降低趋势、孔隙度呈逐渐升高趋势,且施用年限越长,作用越明显;连续4年广义土壤结构系数(GSSI)随施炭量的增加呈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土壤三相结构距离指数(STPSD)呈先减小后增大的变化趋势,均在第2年C50处理取得最大(小)值(98. 31、4. 87),同时土壤三相比最接近理想状态;连续4年大于0. 25 mm的土壤团聚体含量(R0. 25)、平均质量直径(MWD)、几何平均直径(GMD)随施炭量的增加均呈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均在第2年C50处理取得最大值;连续4年土壤速效钾、有机质含量随施炭量的增加逐渐升高,土壤碱解氮和有效磷含量先增加后减小,各年份土壤碱解氮和有效磷含量提高最多的分别为C50(46. 1%、76. 6%)、C50(46. 4%、85. 4%)、C25 (33%、100. 7%)、C25 (23. 9%、103. 2%);连续4年施加生物炭均可提高大豆产量、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和百粒质量,在第2年C50处理增产最大,增产率为33. 3%,同时产量可持续性最强,产量可持续性特征指数(SYI)为0. 87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