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2篇
农学   1篇
综合类   38篇
水产渔业   40篇
畜牧兽医   4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71.
澳大利亚红螯螯虾对水中氨氮浓度耐受性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澳大利亚螯螯虾氨氮急性中毒试验的结果表明,在水温21-22℃,pH6.7-7.2时,该虾对水中氨氮浓度的耐受性为:48小时的LC50为118.06mg/L,而且LC50值随试验时间的延长而降低。  相似文献   
72.
喹赛多对鲢、鳙、草鱼胚胎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喹赛多对鲢、鳙、草鱼胚胎发育的影响。喹赛多属低毒产品,其高浓度水溶液(1600mg/L)对鲢、鳙和草鱼胚胎发育影响不大,1600mg/L以内不会影响鲢、鳙和草鱼鱼苗的成活率。  相似文献   
73.
本文研究了口灌3种剂量的复方磺胺甲基异恶唑(0.2g/kg,1.0g/kg,2.0g/kg)后中华鳖消化道内好氧和兼性厌氧细菌的数量及组成的变化。结果表明:每千克鳖体重口灌剂量为0.2g,1.0g和2.0g时,消化道不同部位的细菌数量变化有较大的区别,食道和胃中的细菌数量变化并不明显,而大肠中的细菌数量变化非常显著。用药后,大肠中的优势菌群构成并没有改变,但各优势菌群的比例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其中肠杆菌(Enterobaoteri-aceae),气单胞菌(Aeromonas)和弧菌(Vibrio)均有不同程度地下降,芽胞杆菌(Bacillus)升高;当用药剂量为1.0g/kg和2.0g/kg时,大肠中的细菌类群显著减少。  相似文献   
74.
果寡糖对草鱼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在基础饲料中添加不同剂量的果寡糖(每kg饵料含量分别为0、0.5、2和4g),连续投喂,分别于试验前1d、试验第7天、第14天、第21天、第28天、第42天、第56天检测草鱼血液白细胞吞噬活性、血清溶菌酶活性和补体C3、C4的含量。结果表明,试验组草鱼的各免疫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且果寡糖添加剂量为2g/kg时各试验指标与对照组差异显著,同时优于其它两试验组,而且其攻毒死亡率最低。因此,从提高免疫力和经济角度考虑,建议果寡糖添加剂量为2g/kg为宜。  相似文献   
75.
湖北长江天鹅洲白鱀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长江江豚(Neophocaena asiaeorientalis asiaeorientalis)的多种饵料鱼暴发细菌性疾病,主要表现为烂鳍、白尾等临床症状,严重威胁长江江豚的食物和水生环境安全。自患病的?条(Hemiculter leucisculus)等饵料鱼的肝、脾和肾中分离出多株菌株,其中分离株SS161012经16S rDNA、gyrB基因序列测定,形态观察及生理生化分析等方法鉴定为温和气单胞菌(Aeromonas sobria)。该菌编码溶血素(Hly)、外膜蛋白(Omp)、粘附素(Aha)、丝氨酸蛋白酶(Ahp)等毒力基因。致病性试验显示,分离株SS161012可通过注射感染和划痕浸泡感染致试验鱼死亡,且创伤浸泡感染死亡率明显高于注射感染。药物敏感性测试显示该菌株对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等BD PhoenixTM分析鉴定系统基本药物和氟苯尼考、恩诺沙星等水产常用药物敏感。  相似文献   
76.
呋喃唑酮对草鱼肠道菌群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研究了水体泼洒呋喃唑酮使其浓度为05mg/L后,草鱼肠道内好氧及兼性厌氧细菌的数量及组成变化。用药后,草鱼肠道细菌数量在24h降至最低,48h或72h后恢复至用药前的水平。用药后草鱼肠道优势菌群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出现了比较大的弧菌,而假单胞菌属和产碱菌属则未能检测到。  相似文献   
77.
草鱼受精卵菌群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草鱼受精卵及所处水体的好氧及兼性厌氧菌的数量和组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草鱼受精卵菌群的数量随受精卵的发育呈递增趋势,刚受精时每个受精卵的细菌数量为1.24×101cfu,出膜前增加到1.41×105cfu.水体中细菌的数量相对稳定,为1.05×104~3.85×104cfu/mL,只在受精卵出膜前的阶段急剧增加,为1.32×106cfu/mL.随受精卵的发育,受精卵的优势菌群先为气单胞菌属(Aeromonas)、肠杆菌科(Enterobac-teriaceae)、微球菌属(Micrococcus)和棒杆菌属(Corynebacterium),后为莫拉氏菌属(Moraxella)和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水体中的优势菌群为气单胞菌属(Aeromonas)、肠杆菌科(Enterobacteriaceae)和莫拉氏菌属(Moraxella).受精卵的优势菌群与其所处水体的优势菌群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78.
在18℃和25℃2种温度下,对克氏原螯虾注射剂量为20μg/kg的恩诺沙星药液,分析恩诺沙星和环丙沙星在克氏原螯虾体内的药物动力学特征和残留规律。结果显示,恩诺沙星及环丙沙星在血淋巴、肌肉、肝胰腺中回收率80%~110%,检测值日内变异系数均小于5%,日间变异系数均小于6%,检测限均在0.01μg/mL(μg/g)以下。18℃时恩诺沙星在克氏原螯虾血淋巴、肌肉、肝胰腺中的T_(max)分别为0.083 0、0.344 7、1.933 5 h,25℃时恩诺沙星在克氏原螯虾血淋巴、肌肉、肝胰腺中的T_(max)分别为0.083 0、0.263 4、1.165 8 h,温度提高加快了克氏原螯虾中恩诺沙星的吸收。消除半衰期T_(1/2β)大小顺序为肝胰腺(55.740 3 h)肌肉(52.743 7 h)血浆(18.608 7 h)。以恩诺沙星和环丙沙星作为残留标志物,25℃时恩诺沙星在肝胰腺的消除期为311.47 h,18℃时恩诺沙星在肝胰腺的消除期为417.77 h,根据本试验结果,以国家标准0.2μg/g为残留标准,建议恩诺沙星休药期为325 (℃·d)。  相似文献   
79.
澳大利亚红螯螯虾体表切头虫(Diceratocephalasp.)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共生于澳大利亚红螯螯虾体表的切头虫的生活史和致病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5℃时,虫卵经过25 ̄30d孵化,再经过70 ̄85d的生长达到性成熟并产卵。成虫通常固着在红螯螯虾触角和步足的基部、腹部的腹面边缘、额剑、口器等部位,不破坏虾卵。成虫、幼虫和虫卵均不存在于螯虾的鳃和鳃腔。  相似文献   
80.
鱼类树突状细胞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树突状细胞(DCs)是目前已知的体内功能最强的抗原递呈细胞,是唯一能够激活初始T淋巴细胞反应的细胞,在先天性免疫、适应性免疫以及维持自身免疫耐受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一直是免疫学研究的重要领域。本文简要综述了DCs的类型及其在动物体内的功能、各类DCs的细胞标记。总结了鱼类DCs的分离、纯化方法和形态学观察方法;现有研究表明,鱼类DCs具有吞噬细菌、刺激T细胞增殖、诱导CD4+T细胞的活化、表达DCs的标记基因、被Toll样受体的配体激活、迁移能力、引起混合淋巴细胞反应等生物学功能;不同鱼类DCs的分子标记并不完全一样;鱼类的头肾、肾、鳃、皮肤、胸腺、脾、肠等均有DCs的分布。目前,对鱼类DCs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有许多重要问题需要解决:①鱼类DCs目前缺乏明确的细胞标记,加强这方面的研究有助于提高鱼类DCs的分离、体内分布与功能的研究水平;②加强和完善鱼类DCs的分离、培养技术的研究,掌握各种鱼类DCs的分离培养方法;③加强鱼类DCs在抗原递呈中的功能研究,对深入分析鱼类免疫机理,合理设计和应用疫苗,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