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2篇
农学   1篇
综合类   38篇
水产渔业   40篇
畜牧兽医   4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为了体外表达黑头软口鲦上皮瘤细胞(EPC)I型干扰素(IFN-1),本实验通过RTPCR从EPC中扩增ifn-1基因,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ET-32a-IFN-1,并转化到感受态细胞Transetta(DE3),体外纯化后检测其抗病毒活性。结果显示,ifn-1编码区大小为552 bp,编码184个氨基酸,与草鱼干扰素1(CiIFN1)亲缘关系最近。通过SDS-PAGE分析,重组表达质粒pET-32a-IFN-1在宿主菌中可明显表达约35 ku的融合蛋白条带,且部分呈可溶性表达,进而通过亲和纯化可溶性重组IFN-1(rIFN-1),免疫新西兰大白兔获得效价较高的抗IFN-1多克隆抗体,可用于检测细胞内源性的IFN-1。定量PCR显示rIFN-1与EPC细胞孵育可以诱导抗病毒蛋白Mx1的表达,并抑制鲤春病毒血症病毒(SVCV)引起的细胞病变(CPE)及SVCV的复制,表明rIFN-1具有抗病毒活性。  相似文献   
32.
克氏原螯虾与红螯螯虾血相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克氏原螯虾与红螯螯虾的血相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 :克氏原螯虾与红螯螯虾的血细胞均由无颗粒细胞、小颗粒细胞和大颗粒细胞组成 ;其血细胞数量分别为 7.0 2× 10 6个 /ml和 1.6 5× 10 6个 /ml。 2种螯虾的血细胞大小与核质比均存在显著差异 ;无颗粒细胞、小颗粒细胞和大颗粒细胞占血细胞总量的百分比在克氏原螯虾为 10 .2 1%、74 .4 1%和 15 .4 8% ,在红螯螯虾为 13.72 %、6 8.84 %和 17.5 4 %。  相似文献   
33.
将阿维拉霉素按照一定的浓度添加到饲料中,投喂经注射接种福尔马林灭活的嗜水气单胞菌(Aerom onashydrophila)菌苗的鲤,于免疫后的第7 d、14 d、21 d、28 d和35 d检测供试鲤血液中的白细胞吞噬活性、血清中溶菌酶活性、抗体效价、补体C3含量及免疫保护率(RPS),探讨了阿维拉霉素对受免鲤免疫应答的影响。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阿维拉霉素(4 mg/kg和8 mg/kg),投喂较长时间(≥28 d)会降低受免鲤的血液白细胞吞噬活性、血清中的溶菌酶活性和抗体效价,减少受免鲤血清中补体C3的含量,减弱鲤抵抗嗜水气单胞菌人工感染的能力,每公斤饲料中添加8 mg的阿维拉霉素其免疫抑制作用更强。  相似文献   
34.
为进一步研究CD8α、CD207在草鱼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中的功能,实验构建了草鱼CD8α、CD207基因重组真核表达质粒并在草鱼DCs中成功表达。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技术从草鱼DCs中获得CD8α、CD207开放阅读框序列(ORF),分别插入真核表达质粒pcDNA3.1,构建重组真核表达质粒pcDNA3.1-CD8α、pcDNA3.1-CD207;经测序鉴定正确后,采用脂质体法将重组真核表达质粒分别转染至草鱼树突状细胞,经细胞免疫荧光技术和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法验证CD8α、CD207的表达。结果显示,在蛋白免疫印迹实验中CD8α、CD207蛋白可正常表达,且大小与预测结果一致。细胞免疫荧光结果显示,CD8α、CD207蛋白主要在草鱼DCs的细胞膜上表达。本研究成功构建pcDNA3.1-CD8α、pcDNA3.1-CD207重组真核表达质粒,为后续研究CD8α、CD207基因在DCs中的作用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5.
不同投喂率对南方鲇稚鱼生长和存活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6个水丝蚓投喂水平培育6日龄南方鲇稚鱼,测定了不同投喂率下稚鱼的摄食水平、生长、存活率和残食率。结果表明,鱼苗体长小于5cm时,投喂鱼苗体重60%的饵料鱼苗生长最快,特定生长率高达19.1%;体长大于5cm时,体长增长和体重特定生长率以50%投喂率组较高,但与60%投喂率组的差异不显著。A、B、C、D、E和F组(分别投喂30%、40%、50%、60%、70%和80%稚鱼体重的饵料)的存活率分别为56%、75%、87%、89%、91%和90%。A、B组的残食率较高,分别是30%和19%;E、F组最小,分别是4%和4.5%。  相似文献   
36.
草鱼和银鲫肠道产消化酶细菌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检测了分别从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和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肠道中分离的180株细菌的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和纤维素酶的产酶能力。结果显示,两种鱼肠道内可分泌胞外消化酶的细菌包括Aero-monas(气单胞菌属,Aer.)、Vibrio(弧菌属,Vib.)、Bacillus(芽孢杆菌属,Bac.)、Pseudomonas(假单胞菌属,Pse.)四个种属的细菌,Aer.在其中占主要优势,45.71%的Aer.可分泌胞外消化酶。草鱼可分泌上述四种胞外消化酶的菌株共有33株,占肠道菌总数的36.67%;银鲫43株,占47.78%。产酶菌的分布上,草鱼中肠内产消化酶细菌数量显著多于前肠和后肠(P<0.05),前、中、后肠分别是6株、20株和7株;银鲫中肠和后肠数量差异不显著,前肠分布最少。草鱼分泌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和纤维素酶的菌株分别有21株(23.33%)、10株(11.11%)、30株(33.33%)和16株(17.78%)。银鲫肠道内未检测到可分泌纤维素酶的细菌,蛋白酶、脂肪酶和淀粉酶菌株的数量分别是21株、37株和17株。可见鱼类肠道细菌对食饵消化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7.
枯草芽孢杆菌对克氏原螯虾免疫机能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在饲料中分别添加0、1×109、3×109和5×109cfu/kg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测定投喂相应饲料后第1、4、7、14、21、28天以及停止投喂枯草芽孢杆菌后的第7、14天克氏原螯虾(Procam barus clarkii)的血淋巴吞噬活性、血清溶菌活力、抗菌活力以及酚氧化酶活力。结果显示:实验组(含枯草芽孢杆菌的饲料组)的吞噬活性于投喂枯草芽孢杆菌后第7天开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的溶菌活力、抗菌活力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并在停药后仍维持较高水平(P<0.05);此外,酚氧化酶活力也有所增加。本研究表明,枯草芽孢杆菌对克氏原螯虾的免疫机能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8.
微生态制剂对银鲫免疫机能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饲料中微生态制剂的添加量为1×1011/kg,即可显著提高银鲫血液白细胞吞噬活性和血清溶菌酶活性,投喂微生态制剂后第4天或第7天,PP、PI显著或极显著地高于对照组,而且在停止投喂微生态制剂10d后,试验组的PP和PI仍显著或极显著地高于对照组。投喂微生态制剂后第7天,试验组银鲫溶菌酶的活性显著或极显著高于投喂制剂前及对照组,停止投喂第10天,血清溶菌酶的活性与对照组之间即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39.
以豆粕和鱼粉为基础蛋白源,以双低菜籽粕等氮替代一定量的豆粕和鱼粉,用于草鱼、鲤和日本沼虾的饲养。结果表明,饲料中菜籽粕等氮替代豆粕蛋白质等于或低于75%时,草鱼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摄食率与对照组相比均无显著差异;等氮替代率等于或低于50%时,饵料系数无显著差异;100%等氮替代豆粕和鱼粉蛋白质时各项生长性能均最差。饲料中菜籽粕等氮替代豆粕蛋白质等于或低于50%时,鲤的特定生长率和摄食率与对照组相比均无显著差异,25%等氮替代率时饵料系数最低。等氮替代7%豆粕蛋白质(饲料中菜籽粕含量为4.1%)时,日本沼虾的生长情况与对照组基本一致,等氮替代14%(菜籽粕含量为8.2%)时,日本沼虾的增重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和XⅡ组,随着菜籽粕含量的增加,饲料系数增大,成活率下降。  相似文献   
40.
通过大规模养殖试验,研究人工浮床水培水雍菜对鱼塘养殖废水中氮磷的去除能力,并采用高通量测序方法研究养殖前后和不同处理组黄颡鱼肠道的微生物菌群结构,并分析了它们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人工浮床水培水雍菜对鱼塘养殖废水中氨氮、总氮和总磷有良好的去除作用。养殖前后黄颡鱼肠道细菌多样性有明显差异;不同处理组之间的黄颡鱼肠道细菌种类多样性存在一定的差异,但优势菌群的组成并没有明显的结构差异,优势菌种的构成相似。在养殖前期黄颡鱼肠道中变形菌门(88.56%)占主要优势,末期对照组(无浮床)以厚壁菌门(48.4%)、梭杆菌门(32.52%)和变形菌门(14.56%)为主,试验组(有浮床)以变形菌门(36.72%)、厚壁菌门(21.89%)、梭杆菌门(17.48%)和拟杆菌门(11.48%)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