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7篇
  2篇
综合类   21篇
水产渔业   45篇
畜牧兽医   1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2篇
  1993年   4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61.
试验结果表明,在水温为25℃、比重为1.020时,日本虫寻的抱卵亲蟹孵化期为12天,成活率为100%,胚胎发育的快慢与水温有关。在试验条件下,其各期幼体变态时间约在4—5天,蚤Ⅰ幼体经22—23天的培育顺利变态至大眼幼体。本文并对有关技术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2.
63.
64.
为探究三疣梭子蟹“科甬1号”新品种(简称“科甬1号”)和普通海捕野生三疣梭子蟹子1代(简称“普通蟹”)在生长速率、形态特征和对溶藻弧菌耐受性上的差异,通过对相同生长条件下 “科甬1号”和普通蟹的30、60、90、120和150日龄5个时间点进行体质量和形态指标测量,并在60、90、120和150日龄4个时间点,用浓度为1.14×107 cfu/mL溶藻弧菌按10 μL/g(体质量)剂量进行体腔注射攻毒并统计死亡率。对数据进行ANOVA检验表明,在全部5个测量时间点,“科甬1号”体质量均极显著大于普通蟹体质量;“科甬1号”和普通蟹各形态特征差异均不显著;在60和90日龄2个攻毒时间点,“科甬1号”溶藻弧菌耐受性均极显著强于普通蟹,在120和150日龄2个攻毒时间点,“科甬1号”溶藻弧菌耐受性均显著强于普通蟹。LSD检验分析表明,在60~150日龄期间“科甬1号”对溶藻弧菌的耐受性较稳定,不随生长时间不同而存在显著差异,此外也表明相同浓度溶藻弧菌对相同品种60~150日龄的三疣梭子蟹根据体质量按10 μL/g剂量进行体腔注射攻毒具有相对稳定的致死率。  相似文献   
65.

以中华鳖(Pelodiscus sinensis)日本品系、清溪乌鳖两个国家水产新品种为研究对象, 并以中华鳖黄河群体和台湾群体为对照, 克隆测序获得了其16S rRNA基因全长序列1 606 bp, 并对群体遗传多样性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 4群体共80个个体中, 共检测到53个变异位点, 包括9个群体特异性位点, 其中清溪乌鳖3, 中华鳖日本品系和黄河种群各1, 台湾群体4; 共发现16种单倍型, 其中清溪乌鳖8个、中华鳖日本品系2个、中华鳖黄河群体和台湾群体各3, 群体间无共享单倍型。中华鳖不同群体的16S rRNA基因多样性从高到低依次为清溪乌鳖(0.821)、中华鳖台湾群体(0.484)、中华鳖黄河群体(0.195)、中华鳖日本品系(0.100)。中华鳖日本品系和黄河群体、清溪乌鳖和台湾群体的遗传距离相对较近, 分别为0.0010.005。不同群体的单倍型各自聚为一支, 表明中华鳖群体分化较为明显, 不同群体的特异性位点可作为种质鉴别的依据。单倍型进化树显示, 中华鳖日本品系和黄河群体以很高的置信度聚为一支, 推测中华鳖日本品系起源于中国黄河流域。

  相似文献   
66.
温度胁迫对三疣梭子蟹血清中非特异性免疫因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同期普通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以下简称普通蟹RS)为对照,研究了低温(8℃)和高温(34℃)胁迫12 h内经溶藻弧菌感染后筛选的抗病候选群G2代三疣梭子蟹(以下简称筛选蟹G2S)的血蓝蛋白含量,以及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碱性磷酸酶(AKP)和酸性磷酸酶(ACP)活力的变化。结果表明:温度骤变后,筛选蟹G2S和普通蟹RS的血蓝蛋白含量在3 h时均达到峰值(P〈0.05),随后又逐渐下降,到3~12 h时已基本恢复到0 h的水平(P〉0.05)。两组蟹的SOD和AKP在低温、高温胁迫3 h内也均显著下降(P〈0.05),到3~12 h达到稳定的低水平(P〉0.05);在温度骤变的胁迫下,POD、CAT和ACP活力随时间变化也基本呈峰值变化,但达到峰值和趋于稳定的时间不具同步性。方差分析结果显示,筛选蟹G2S的免疫指标值均显著高于普通蟹RS(P〈0.05),说明筛选蟹G2比普通蟹RS在非特异性免疫因子方面更具免疫优势。以上结果表明:温度骤变的短期胁迫会影响机体的生理功能和机体的免疫防御能力,导致自由基代谢紊乱,从而诱导病害发生。  相似文献   
67.
为探究盐碱水池塘养殖条件下投喂不同饵料对池塘水质及拟穴青蟹生长、营养品质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实验设置青柳蛤、沙光鱼、鹰爪虾3种生物饵料组和1种人工配合饲料组,各组设置3个重复,实验周期4个月,分析各组池塘水质变化,并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方法比较各组蟹的生长、营养及血清生化指标。结果显示:各组水温、盐度与pH差异较小,而溶解氧、氨氮、亚硝酸盐氮差异较大,其中,沙光鱼组溶解氧从11.5 mg/L降至9.2 mg/L,而氨氮、亚硝酸盐氮从养殖初期0.44 mg/L、0.022 mg/L上升到养殖末期的0.89 mg/L、0.05 mg/L;青柳蛤组蟹体重(334 g)、增重率(332.7 %)和特定生长率(0.076 %/d)显著(P<0.05)高于其他组,人工配合饲料组存活率最高,达到66.67 %,沙光鱼组肥满度(0.221 g/cm3)显著(P<0.05)高于其他组;青柳蛤组蟹肌肉必需氨基酸中的缬氨酸、蛋氨酸、异亮氨酸、苯丙氨酸含量及肝胰腺呈味氨基酸总量和鲜味氨基酸总量在各组中最高,人工配合饲料组肝胰腺必需氨基酸中的苏氨酸、亮氨酸、赖氨酸、组氨酸含量在各组中最高,鹰爪虾组肌肉呈味氨基酸总量和鲜味氨基酸总量在各组中最高,青柳蛤组肌肉与肝胰腺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脂肪酸含量均为最高;青柳蛤组总蛋白含量显著(P<0.05)高于其他组,沙光鱼组总胆固醇显著(P<0.05)高于其他组,人工配合饲料组谷草转氨酶、甘油三酯、葡萄糖显著(P<0.05)高于其他组,相关性分析显示青柳蛤等生物饵料常规营养与拟穴青蟹各生长指标存在显著正相关(P<0.05)。研究结果表明,青柳蛤组拟穴青蟹生长、营养及血清蛋白质指标上具有显著优势,可以作为盐碱水池塘养殖拟穴青蟹的适口饵料。本研究将为拟穴青蟹北方盐碱水池塘养殖和推广提供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68.
魏倩玉  母昌考  王春琳 《水产学报》2019,43(4):1192-1200
为研究病原微生物刺激后,菲律宾蛤仔I型溶菌酶的免疫应答反应,实验采用重组表达技术,从菲律宾蛤仔中得到2种I型溶菌酶的重组蛋白rVpILYZ-1和rVpILYZ-2,发现其均具有较为广谱的抑菌活性;其中,rVpILYZ-1对副溶血弧菌、灿烂弧菌和藤黄微球菌等具较强的抑菌活性,而rVpILYZ-2对副溶血弧菌抑菌活性较强,且二者均通过非酶抑菌活性和胞壁酸酶活性来发挥抑菌作用。结果显示,rVpILYZ-1最适pH和温度分别为6.5和20 ℃,而rVpILYZ-2最适pH和温度则分别为4.5和10 ℃。此外,rVpILYZ-1和rVpILYZ-2均具免疫调理活性,能够促进血细胞对病原菌的吞噬作用。研究表明,VpILYZ-1和VpILYZ-2在菲律宾蛤仔清除病原微生物的免疫应答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9.
为开发三疣梭子蟹低盐耐受性相关甲基化标记,采用甲基化敏感性高分辨率熔解曲线法(methylation sensitive high resolution melting curve, MS-HRM)进行了三疣梭子蟹低盐耐受性相关甲基化位点的筛选和应用。结果显示,从三疣梭子蟹转录组数据库中共开发了8个甲基化标记,其中6个标记与低盐度耐受性显著相关,在低盐度条件下表现出显著的去甲基化或甲基化,这些标记分别位于V-ATP酶(V-type proton ATPase)、CLC型氯离子通道、琥珀酸脱氢酶、NAD(P)转氢酶(NAD(P)、磷酸乙醇酸性磷酸酶、NADH还原酶基因,为三疣梭子蟹耐低盐新品种的分子标记辅助选育提供候选工具。研究表明,“宁象1号”耐低盐能力显著高于野生群体,且选育群体中位点Pt-M1、Pt-M2的去甲基化率达到100%,可能有利于低盐条件下保持体内Na+和Cl-的平衡。  相似文献   
70.
贻贝科3种贝类的足结构与足丝分泌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探讨贻贝足的结构与足丝的发生特征,以紫贻贝、条纹隔贻贝和偏顶蛤为实验材料,比较了不同盐度(20,22,24,26,28,30)下3种贻贝足丝分泌速率,详细描述了3种贻贝足组织学结构及足丝分泌过程,探讨了足结构与足丝分泌的关系。结果显示:(1)3种贻贝自足丝剪断2 h后开始分泌新足丝,24 h内3种贻贝的足丝分泌能力存在显著差异,偏顶蛤平均分泌足丝数量为(28.45±6.14)根,紫贻贝和条纹隔贻贝分泌足丝分别为(15.43±2.9)和(6.87±1.67)根;(2)盐度对3种贻贝的足丝分泌有显著影响,偏顶蛤和紫贻贝在盐度20~30下均能分泌足丝,并以盐度22时分泌足丝数量最多,条纹隔贻贝则在盐度高于28时不再分泌足丝;(3)切片显示,贻贝足表面覆有细密的纤毛,腹面有足沟,足沟上有微绒毛;内部由腺体、肌肉和空腔组成,存在黏液腺体、胶原腺体、酚腺体、酶腺体4种不同腺体;3种贻贝足的肌肉组织分布和空腔的大小有所区别,导致足的致密性不同。研究表明,偏顶蛤足丝分泌速率快,分泌足丝数量多,对环境的适应性能力强于紫贻贝和条纹隔贻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