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7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6篇
林业   13篇
农学   3篇
综合类   85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7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运用大体解剖学方法,对3头林麝的躯干骨进行了研究,并与牛羊躯干骨作了比较。林麝躯干骨的主要特征是:胸椎为13~14个,第2~10胸椎棘突高度比较接近。腰椎为6~7个,腰椎的横突朝向前腹外侧。腰椎的棘突宽,前后棘突顶端相互重叠。荐椎为5个,愈合成荐骨。荐骨后端显著变宽。荐骨翼发达。尾椎为7个,无脉管沟。肋为13~14对,其中,胸骨肋为8对。胸骨由7个节片构成,均呈上下压扁状。  相似文献   
62.
林麝生殖生理和繁殖性能观察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上海新杨养麝实验场,对1998~2003年饲养繁殖的林麝进行繁殖生理和繁殖性能的观察研究。结果表明,人工饲养条件下,林麝15~18月龄可达性成熟,性成熟时体重5~6kg,雌性性成熟比雄性早1~2个月;30~36月龄时可达体成熟,成龄林麝体重7~8kg。雌雄林麝繁殖特点均具有明显季节性,每年9月下旬开始发情,至次年3月下旬后逐渐进入休情期,雄林麝繁殖季节略早于雌林麝;雌林麝1个发情周期为18~23d,发情持续期32~48h,1年1胎,每胎1~3仔,妊娠期为178~183d,饲养林麝年平均繁殖率为152.05%,年断乳仔麝平均成活率为74.04%。  相似文献   
63.
林麝疾病防治和麝场科学管理措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永奇  刘文华  许峰 《陕西农业科学》2008,54(6):112-113162
在调查和总结的基础上,主要从人工养麝场址选择、圈舍的合理布局、消毒防疫、部分疾病防治及麝场日常组织管理工作等几方面进行了阐述。以期为家养麝的生活环境、疾病预防和麝场组织管理工作等方面提供科学的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64.
大肠杆菌引起林麝死亡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仔麝的心、肺、肝标本的致病性病原菌进行分离、培养、鉴定,确认大肠杆菌为引起感染的主要病原菌;同时,采用常规K-B法(纸片扩散法)对大肠杆菌进行药物敏感试验。本研究为今后预防和诊疗林麝大肠杆菌病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5.
王洪永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4):21031+21071-21031,21071
[目的]研究白三叶作为家养林麝替代饲料的田间生产条件。[方法]在满足林麝采食习性的基础上,采用3因素3水平随机区组L9(34)试验,研究栽培密度与氮、磷钾肥施用量不同组合对白三叶产草量的影响。[结果]白三叶的可利用刈割次数为9次,年产草量6.20万~9.10万kg/hm2,3因素不同组合间产草量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白三叶最佳栽培方案为栽培密度20 cm×30 cm,于第一次刈割后施磷肥120 kg/hm2,钾肥30 kg/hm2;每次刈割后施氮肥一次,每次施肥量递增50%,共150 kg/hm2。  相似文献   
66.
林麝人工繁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麝香是位居四大动物香料之首的名贵中药材,货源短缺,价格昂贵,因此林麝的人工养殖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67.
林麝是国家一类保护动物,成年麝体重6-10 kg,公麝分泌物———麝香是名贵的中医药和化妆品原料,野生林麝变家养已有50多年历史。  相似文献   
68.
<正>秦岭,中国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分界线。陕西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观音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处于秦岭中段南坡,不仅分布着拥有"秦岭四宝"之称的大熊猫、金丝猴、羚牛、朱鹮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同时还藏匿着鬣羚、斑羚、野猪、黑熊、毛冠鹿、小麂、林麝、竹鼠、松鼠等哺乳动物和游隼、金雕等猛禽以及堪称世上最为丰富的雉鸡类群。另外,这里栖息着种类繁多的留鸟,也是许多候鸟迁徙的必经之地。因此,这一带可谓是野生动物天然的庇护所。  相似文献   
69.
采用传统的细菌鉴定方法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四川省某养麝场2只患化脓性疾病林麝病原菌进行生理生化特征和16S rRNA基因序列测定,以小鼠感染试验测试分离菌株的致病性,用K-B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并通过构建进化树对分离菌株进行进化分析。该研究分别从2只林麝机体内分离出1株解没食子酸链球菌解没食子酸亚种和1株解没食子酸链球菌马其顿亚种,两分离菌均能够引起小鼠肝脏肿大,且对多类抗生素产生耐药性,进化分析显示,2分离菌处于不同的分支。本试验结果为进一步研究解没食子酸链球菌以及林麝化脓性疾病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0.
为了解林麝肠源大肠埃希菌耐药表型和耐药基因及其与圈舍土源大肠埃希菌的关系。从茂县、都江堰、理县、陕西、泸定、汉源6个林麝养殖场采集66份林麝新鲜粪便及养殖场20份土壤样本,通过分离纯化、生化试验、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鉴定,得到59株林麝肠源大肠埃希菌和12株土源大肠埃希菌,并对其进行药敏试验。据其结果,设计相关12对引物,采用PCR方法对所有菌株的耐药基因进行检测。药敏试验显示,林麝肠源大肠埃希菌对青霉素、庆大霉素、链霉素、四环素、氯霉素具有较强耐药性,在所有菌株中所占比例分别为81.36%、5.08%、13.56%、20.34%和6.78%;土源大肠埃希菌对除氯霉素以外的同种类药物具有较强耐药性,在所有菌株中所占比例为91.67%、16.67%、16.67%、25.00%。PCR结果显示,林麝肠源大肠埃希菌7个基因检出率较高;而土源大肠埃希菌3个基因检出率较高。对于同一种耐药基因而言,林麝肠源大肠埃希菌耐药基因检出率普遍高于土源大肠埃希菌,但从耐药基因检测整体结果来看,林麝肠源大肠埃希菌与土源大肠埃希菌又存在一致性,这说明二者之间可能存在某种相互影响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