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2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9篇
农学   1篇
  1篇
综合类   50篇
农作物   1篇
水产渔业   64篇
畜牧兽医   1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5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异育银鲫上皮瘤病发病池与未发病池的水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水环境因子与异育银鲫上皮瘤病发生与发展的关系。[方法]2007年9月~2008年2月,每月下旬对异育银鲫上皮瘤病发病较为严重的裕安淡水养殖场的37个养殖池水质进行测定分析,其中20个养殖池为发病池,17个养殖池为未发病池。[结果]结果表明,水质测定除2007年9月份发病池N03-N与未发病池有显著性差异(P〈0.05)外,其他月份发病池与未发病池中的pH值、NH3-Nt、NH3-Nm、NO2-N、NO3-N、COD和SRP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6个月的水质测定期间,发病池和未发病池中的NH3-Nm含量分别为(0.051±0.020)和(0.158±0.141)mg/L;2007年9、10和12月份发病池和未发病池的NO2-N含量均超过了0.1mg/L;无论发病池还是未发病池SRP含量在水质测定期间均高于精养鱼池SRP最适含量0.010—0.030mg/L的上限值。NH3-Nm、NO2-N和SRP偏高的协同作用可对鱼体免疫功能造成更大的损伤,增加异育银鲫对疾病的易感性,在病毒病原存在的条件下可促进该病的发生和发展。[结论]该研究为异育银鲫上皮瘤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2.
长江中下游地区对翘嘴鳜早苗需求大,但存在缺少适时、适口活饵的问题。本文总结了鲫鱼苗培育翘嘴鳜早苗技术,从成本投入、产出情况、经济效益等方面分析了养殖效果。翘嘴鳜早苗培育试验期间总产值是总投入的2.2倍,净利润达344 020元/hm2,效益是常规淡水鱼类苗种培育的5~8倍。以鲫鱼苗为活饵培育翘嘴鳜早苗模式是养殖户增产、增收的好方式,应用前景良好,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3.
为预测鲤春病毒血症病毒(Spring Viremia of Carp Virus,SVCV)Shlj1株糖蛋白(Glycoprotein,G)的空间结构及B细胞抗原表位,采用RT-PCR法从接种SVCV的鲤上皮细胞悬液提取的病毒总RNA中扩增糖蛋白基因,并通过序列测定获得Shlj1株糖蛋白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及氨基酸序列,利用Phyre2对Shlj1分离株的糖蛋白空间结构进行预测,使用DNAStar软件综合分析糖蛋白的柔性区域、亲水性、表面可能性和抗原指数参数。结果表明:获得的SVCV Shlj1株糖蛋白核苷酸序列长1527 bp,推导出其氨基酸序列为509aa;空间结构预测显示,SVCV Shlj1株糖蛋白存在一定数量的α-螺旋、β-折叠、β-转角及大量无规则卷曲结构,空间构象较规则;抗原指数及抗原表位指数分析显示,糖蛋白中存在许多抗原指数较高的区域,该区域平均抗原指数为1.025,最大值达1.250,其中5个区域(4~26、145~157、293~302、315~327、407~491氨基酸区段)可能是B细胞抗原表位的主要分布区域。本研究结果为SVCV糖蛋白表位疫苗的设计及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4.
[目的]确定鲤鱼鱼磷蛋白的酶解制备工艺,并分析所得的鱼磷抗氧化肽的抗氧化性能。[方法]以鲤鱼鱼鳞为原料,选用胰蛋白酶考察其加酶量、反应温度、酶解时间、pH、底物浓度等因素对鱼鳞蛋白水解程度的影响,用单因素及正交试验的方法优选出鱼鳞蛋白酶解的最佳条件并测定其抗氧化活性。[结果]试验得到鲤鱼鱼磷抗氧化肽酶法制备的最佳工艺条件为pH 8.4、酶解温度45℃、加酶量4000 U/g、酶解时间3 h、底物浓度15%,此条件下得到的鱼磷抗氧化肽水解度较佳(29.97%),抗氧化能力较好。[结论]胰蛋白酶有溶解鲤鱼鱼鳞蛋白的能力,并且酶解产物的抗氧化活性与水解度有关。  相似文献   
55.
红白锦鲤的染色体核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定向育种、良种选育和制定种质标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红白锦鲤肾细胞为材料,采用PHA和秋水仙素活体注射体细胞体内培养法,经空气干燥制备了染色体,并对其染色体核型进行分析。[结果]红白锦鲤的染色体数目分布在92~100条,相对长度最长的为(29.67±2.21)‰,最短的为(13.53±0.08)‰。[结论]红白锦鲤的染色体数2n=100,核型公式为:22m+34sm+22st+22t,染色体臂数(NF)=156。  相似文献   
56.
分别采用腹腔注射含鲤疱疹病毒Ⅱ型(Cyprinid herpesvirusⅡ,Cy HV-2)的组织浆和患病鱼直接感染的方法进行人工感染实验,并对实验鱼发病组织病毒DNA进行巢式PCR检测,将扩增产物进行测序比对,研究聚六亚甲基胍(Polyhexamethylene guanide,PHMG)对异育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感染鲫造血器官坏死症(Crucian Carp Hematopoietic Necrosis)的防治效果。结果显示:两种人工感染的方法出现相似的感染症状,但后者感染周期相对较短;实验毒株与Gen Bank中已报道的Cy HV-2毒株的DNA解旋酶基因具有高度同源性(99.0%),该毒株与JSSY、YC110907等Cy HV-2其他病毒株属同一分支。药物预防实验表明:当PHMG浓度≥0.5 m L/m3时,保护率可达60%以上,对该病有显著抑制作用。治疗实验表明,药物对感染3 d后的鲫具有显著抑制作用,当PHMG浓度≥0.75 m L/m3时,保护率达63.33%以上,对该病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当PHMG浓度≥2.5 m L/m3时,对感染5 d后的鲫具有显著抑制作用,保护率达63.33%以上。低浓度的药物治疗效果虽不显著,但可延长病鱼的存活时间。  相似文献   
57.
在饲料中添加柑橘或甜橙外果皮对鲤鱼诱食作用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丁光  徐宝明 《水产科学》1999,18(1):16-19
在基础饵料中不同量(0.05%、0.1%、0.25%、0.5%、1%、3%)的柑橘或甜橙外果皮,用记录仪记录鲤鱼啄咬饵料球的频率和力。表明,柑橘和甜橙外果皮是2种新的鲤鱼诱食物物质,而且二者对鲤诱食作用的效果基本相同,其适宜添加量分别为0.25%或0.1%。  相似文献   
58.
利用异源精子激发雌核发育的银鲫及亲本的RAPD分析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0  
滕春波 《水产学报》1999,23(4):420-423
方正银鲫是黑龙江水系营天然雌核发育的两性型种群,这已被许多研究结果证实。但是从八十年代中期以来,国内一些研究者对该鱼的雌核发育特性,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一般认为银鲫的雌核发育机制同种或异种精子进入卵子后只刺激其发育,并不发生雌雄原核的结合,精子进入卵子后固缩成致密状态,并不形成雄性原核。也就是说子代的发育只是在雌原核的参与下进行的,子代完全继承母本的遗传特性[沈俊宝等1983]。但1983年蒋一王圭等用鲫、红鲫和兴国红鲤的精子刺激银鲫卵子发育,发现其子代(称异育银鲫)的生长较母本不同程度加快了,个别个体鳞被出现红斑,同…  相似文献   
59.
本实验以有效微生物制剂(Effective Microorganisms, 简称EM)作为饲料添加剂饲养建鲤。45d后对建鲤肠道菌群和蛋白酶活性进行研究,结果发现:EM对饲养后的建鲤肠道菌群有明显的改善,实验组乳酸菌比对照组分别增加了125.10%、345.19%和488.50%。大肠杆菌比对照组分别减少了82.01%、92.45%和90.57%,定植效果良好;实验组的肠道蛋白酶活性比对照组高,分别提高6.18%、9.38%和17.70%。添加2%、4%EM的实验组的肝胰脏蛋白酶活性与对照组相近,而添加6%的实验组其肝胰脏蛋白酶活性比对照组提高5.78%,实验组建鲤生长加快,饵料系数比对照组分别降低了1.35%、7.74%和22.90%。  相似文献   
60.
Impact of varied durations of aeration on growth, survival and production performances of catla (Catla catla), rohu (Labeo rohita), fringe lipped carp (Labeo fimbriatus) and olive barb (Puntius sarana) were evaluated in outdoor concrete tanks (10 m × 5 m × 1.3 m) during fingerlings rearing. At a combined stocking density of 0.5 million fry/ha, provision of night time aeration for 4, 8 and 12 h was evaluated as the three treatments, T-I, T-II and T-III, respectively against control (T-c, without aeration). Overall survival and net biomass of the species increased among the treatments significantly as a function of aeration hours (T-c < T-I < T-II < T-III). Aeration for 8 and 12 h showed significantly higher survival, harvested body weight and SGR in all the carps than those with 4 h (T-I) and no aeration (T-c), suggesting 8–12 h of aeration requirement for fingerlings rearing at such high density. Further,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survival levels in T-II and T-III groups suggested 8 h of aeration to be adequate. However, while species-wise performance showed 8–12 h night time aeration to be advantageous for catla and rohu, aeration for 4 h was adequate for fringe lipped carp and olive barb.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