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5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11篇
林业   2篇
农学   7篇
  3篇
综合类   32篇
农作物   5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89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 毫秒
41.
为了评价黄瓜白粉病菌对己唑醇的抗性风险,采用子叶法测定了山东地区50个黄瓜白粉病菌菌株对己唑醇的敏感性。结果表明,各菌株敏感性存在较大差异,EC50值最低为0.0017μg/mL,最高达0.16μg/mL,平均值为0.028μg/mL,由于所有菌株均采自未使用过脱甲基抑制剂类杀菌剂的黄瓜日光温室,敏感性频率呈近似正态分布,可作为黄瓜白粉病菌对己唑醇的相对敏感基线。以野生菌株为材料,以紫外线诱导和药剂驯化相结合获得了2个黄瓜白粉病菌对己唑醇的抗性菌株,比较了抗性菌株和敏感菌株的适合度和分生孢子的竞争能力。结果表明,无药情况下2个抗性菌株与野生菌株适合度无显著差异。抗性菌株和敏感菌株分生孢子以80∶20混合培养7代后,抗性菌株的频率变化不明显;50∶50混合培养7代,中抗菌株的抗性频率明显降低,而高抗菌株的抗性频率降低不明显;20∶80混合培养7代,抗性菌株的频率变低甚至消失。  相似文献   
42.
以黄瓜蔓枯菌为指示菌,采用平板稀释法和对峙法获得拮抗放线菌菌株9株,并以常见的10种蔬菜病原菌为目标菌进行复筛,发现菌株A9、T111拮抗谱较宽,对黄瓜蔓枯菌(Ascochyta citrullina Smith)、黄瓜枯萎菌(Fusarium.oxysporum)、黄瓜菌核((Sclerotinia scleotiorum)等有很好的抑制作用,并具有产几丁质酶的能力。经形态、培养特性等初步鉴定为链霉菌属(Streplomyces)不同类群。A9、T111发酵液在病原菌活体定植抑制测定试验中,对黄瓜蔓枯病菌抑制效果分别达56.7%和65.4%。  相似文献   
43.
为明确山东地区甜菜夜蛾对高效氯氰菊酯抗性水平,采用竞争性特异等位基因PCR方法,检测甜菜夜蛾钠离子通道基因片段上L1014F的突变频率.结果表明,敏感种群个体中均未发现突变个体;田间章丘种群92%个体具有L1014F突变,其中64%为L1014F突变纯合子,28%为L1014F突变杂合子.经高效氯氰菊酯汰选5代后的抗性种群检测个体中均未发现敏感型纯合子.安丘种群的L1014F突变等位基因频率最高,为85%,泰安、滕州和滨州种群分别为50%、43.33%和30%,相关性分析表明甜菜夜蛾L1014F突变等位基因频率与对高效氯氰菊酯不敏感度呈线性正相关(Y=1.106x +0.079,R2 =0.93).  相似文献   
44.
虫酰肼对甜菜夜蛾生长发育的影响及抗性选育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评估甜菜夜蛾对虫酰肼产生抗性的风险,了解虫酰肼[3,5-二甲基苯甲酸1-1(1,1一二甲基乙基)-2(4-乙基苯甲酰)肼,tebufenozide]对甜菜夜蛾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方法】采用浸渍法,分别使用虫酰肼对甜菜夜蛾3龄幼虫LC50剂量隔代和LC10剂量继代汰选抗性,比较各代生物学特性变化;不同剂量分别处理甜菜夜蛾3龄幼虫和卵块,研究药剂对当代及下一代的主要生物学特性的影响。【结果】LC50剂量隔代汰选抗药性至F11代,甜菜夜蛾幼虫对该药剂的敏感性未发生明显变化,表明没有产生抗性;羽化率及成虫寿命变化不明显,而化蛹率、蛹重和单雌产卵量逐代显著降低。用LC10剂量继代汰选抗性缓慢上升,至F19代抗性增加2.52倍;化蛹率、蛹重、羽化率、成虫寿命及单雌产卵量变化不显著。分别用虫酰肼2.5、5、10、20及40 µg•ml-1浸渍法处理3龄幼虫,随剂量提高幼虫成活率随之降低,幼虫期缩短,化蛹率及蛹重下降,但羽化率及成虫雌雄比变化不大;当大于等于10 µg•ml-1剂量处理幼虫,不仅随剂量提高而降低了下一代成虫产卵量,而且下一代幼虫成活率,幼虫及蛹体重也有所下降。用虫酰肼10~300 µg•ml-1剂量浸渍卵块,卵孵化率与对照无明显差异,但用 50 µg•ml-1以上剂量处理时,可明显降低初孵幼虫、4日龄幼虫成活率以及幼虫及蛹体重。【结论】虫酰肼对甜菜夜蛾当代及下一代的生物学特性存在明显影响,而甜菜夜蛾对该药剂不易产生抗药性。  相似文献   
45.
以黄瓜蔓枯菌(Ascochyta citrullina)为指示菌,采用平板稀释法和对峙法对48份土样进行分离筛选得到拮抗细菌53株,发现菌株G8、Sh34拮抗谱宽,对黄瓜蔓枯菌和菌核抑制效果均超过76%,且能分泌几丁质酶。温室接种防病试验结果表明,两菌株发酵液对黄瓜蔓枯病菌防治效果分别达62.5%和51.0%。根据对两菌株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及16SrDNA序列分析,均被鉴定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  相似文献   
46.
BSH-4菌株对黄瓜菌核病的防治作用及其鉴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日光温室黄瓜根际土壤中分离获得1株拮抗细菌菌株BSH-4。采用平板对峙法结合显微镜观察确定BSH-4对黄瓜菌核病病菌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导致菌丝粗大、弯曲,菌丝体内原生质褐化、聚集,并延迟菌核形成的时间。BSH-4发酵液对离体叶片接种引起的黄瓜菌核病防效为81.6%,盆栽土壤接种防效为68.3%;对田间发病茎秆治愈率为74.4%,明显优于对照药剂菌核净,且对种子出苗率无影响,对瓜苗有促长作用。经形态特性观察,生理生化鉴定及16S rDNA序列分析,初步确定该菌株为短小芽孢杆菌Bacillus pumilus。  相似文献   
47.
为确定不同培养条件对枯草芽孢杆菌G8抗菌蛋白含量的影响,用硫酸铵沉淀法提取了不同pH,以及不同温度、装液量和培养时间下获得的发酵液中的抗菌粗蛋白,测定了其浓度和对黄瓜菌核病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Lib.) de Bary的抑制活性。结果表明,在Luria Bertani培养基条件下,适宜发酵产生抗菌蛋白的pH值、温度、装液量、培养时间和摇床转速分别为7.0、37℃、75 mL/250 mL(250 mL容器中装75 mL液体)、36 h和180 r/min。在此优化条件下,1 L发酵液经硫酸铵沉淀后的蛋白量达 48.4 mg。对在上述条件下获得的G8抗菌粗蛋白进行了温室及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浓度为310.5 μg/mL的G8对黄瓜菌核病的保护效果和防治效果分别为 76.14%和 69.30%;G8抗菌粗蛋白与高岭土1∶ 2(V ∶ W)制成的膏剂对田间黄瓜茎部菌核病斑的治愈率为65.07%。  相似文献   
48.
为明确剂型、灌水量等对杀线虫剂防治根结线虫效果的影响,采用土壤薄层层析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了乳油和微囊悬浮剂型及不同灌水量对甲维盐在不同疏松度土壤中的分布特点,并以番茄为材料进行了根结线虫田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微囊悬浮剂型甲维盐随水迁移能力较乳油剂型强。药量相同、单株灌水量为1 600 m L时,2种剂型在疏松土壤中分布较为均匀,其次是800m L;200 m L和400 m L时,乳油剂型的分布均匀度明显大于微囊悬浮剂型。单株灌水量800 m L时2种剂型在致密土壤中分布的均匀度显著低于疏松土壤,乳油剂型略高于微囊悬浮剂型。番茄定植后单株甲维盐有效成分为10 mg、灌水量为800 m L和1 600 m L时,乳油剂型防效分别为67.90%和79.62%,微囊悬浮剂型分别为65.00%和77.50%,差异不显著。表明田间使用甲维盐乳油或微囊悬浮剂型防治蔬菜根结线虫时应尽量在移栽后随水冲施,且单株灌水量不低于800 m L。  相似文献   
49.
5种药剂不同生测方法对甜菜夜蛾幼虫毒力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浸虫、浸叶、点滴3种方法测定了5种药剂对甜菜夜蛾3龄幼虫的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5种药剂均有胃毒毒力和触杀毒力,其中甲维盐以胃毒毒力为主。5种药剂毒力在3种方法间表现为浸叶法〉浸虫法〉点滴法,且5种药剂毒力大小在3种方法测定下均表现出了甲维盐〉茚虫威〉溴虫腈〉虫酰肼〉灭多威的规律。  相似文献   
50.
四霉素对番茄叶霉病菌的毒力效应及田间防治效果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为评价四霉素对番茄叶霉病的防治效果,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孢子萌发法分别测定了四霉素对9株不同地区来源的叶霉病菌(Passalora fulva)菌丝生长、孢子萌发以及芽管伸长的毒力,并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四霉素对番茄叶霉病菌具有较高的抑制活性,其中抑制孢子萌发、芽管伸长的活性较高,其EC50值分别为0.002 30~0.012 7 μg/mL、0.000 50~0.013 μg/mL;对菌丝生长抑制活性略低,其EC50值为0.601 6~1.394 μg/mL。显微观察发现:经四霉素处理后,番茄叶霉病菌新生菌丝生长受阻、部分菌丝末端分支增多、变粗;分生孢子萌发受抑制,芽管膨大变粗、生长受阻。田间试验结果表明:经四霉素有效成分6.75和20.25 g/hm2处理后,对番茄叶霉病的保护防效分别为74.40%和83.09%,治疗防效分别为67.92%和76.68%,均显著高于对照药剂甲基硫菌灵(有效成分540 g/hm2)的处理防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