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6篇
农学   36篇
  17篇
综合类   21篇
农作物   3篇
水产渔业   2篇
畜牧兽医   3篇
园艺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41.
甘薯胚性乳浮细胞的辐射诱变和同质突变体的获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60Coγ射线辐照甘薯品种高系14号和栗子香的胚性悬浮细胞,辐射剂量为5~25Gy,将辐照后的胚性悬浮细胞进行培养,获得了大量再生植株,即辐照后代M1V1,将这些辐照后代移植于大田,对其主要形态特征和经济特性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辐照后代在叶形,叶色,薯皮色,薯肉色,干物率及食味等性状上发生了是显变异,获得了薯皮色同质突变体和一批干物率高或者食味优的突变体。  相似文献   
42.
慢照射与茎尖培养相结合筛选甘薯同质突变体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甘薯品种玉丰、高系14号和Kandaba在生育期内用60Coγ射线慢照射, 对照射后的材料进行茎尖组培, 通过体细胞胚胎发生途径再生出大量植株. 将这些再生植株移栽到大田, 对辐照后代的形态特征和经济特性进行了调查和分析. 结果表明, 辐照后代M1V 1和M1V2在顶叶形、叶形、顶叶色、叶脉色、脉基色、薯形及薯肉色、产量、干物率、食  相似文献   
43.
用甘薯品种农林17号(中紫)的叶柄分离原生质体,对其在添加各种浓度的萘乙酸和激动素的改良细胞薄层培养基中进行悬浮培养。培养1~2 d 后,原生质体再生细胞壁,培养2~3 d 后,再生细胞发生第一次分裂,持续的细胞分裂形成小愈伤组织。悬浮培养的结果表明萘乙酸和激动素的适宜浓度分别为2.0~5.0mg/L 和1.0~5.0mg/L。此后,将小愈伤组织转移到MS 固体培养基上培养,小愈伤组织迅速生长。本试验达到根的分化.  相似文献   
44.
中国甘薯地方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用RAPD、ISSR及AFLP分子标记,对来自中国安徽、福建、河南和广东4省的48个甘薯地方品种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用30个RAPD引物、14个ISSR引物和9对AFLP引物分别扩增出227条、249条和260条多态性带。从多态性带的数量和实验稳定性看,AFLP标记优于RAPD和ISSR标记。3种分子标记得出的结果,均揭示中国甘薯地方品种的遗传变异十分丰富,支持中国是甘薯的次生多样性中心的观点。品种遗传变异的地区间差异比较表明,广东地区的地方品种遗传变异高于其余3省,并且达极显著差异水平,从分子水平揭示广东应是中国甘薯的最早引入地,并向周边省及内陆地区扩散。研究发现,由3种标记产生的聚类图存在一些差异,但将3种标记产生的多态性带结合产生的聚类图可以很好地揭示48个地方品种的亲缘关系,所有品种聚为两大类,一类以8个广东地方品种为主,另一类由剩余的8个广东地方品种和其余3省的32个地方品种组成。因此,在进行甘薯育种时应重点考虑广东地方品种的利用。  相似文献   
45.
国家甘薯区试考察与产业发展建议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通过对我国南北方两大薯区甘薯区试考察,分析提出甘薯营养品质地点间差异较大,单地抽样分析代表性较差,应更加注重区试结果的应用;制定了大区甘薯品种鉴定标准,特别是提出了适合甘薯产业发展的叶菜用甘薯和色素用甘薯的鉴定标准.文章还就加强甘薯区试工作,扩大区试结果的利用范围;加大甘薯产业化相关技术研究的投入,开展深加工产品和现有产品的包装升级换代的研究;尽快制定非审定作物的管理办法等问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46.
甘薯胚性细胞悬浮培养系的建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地甘薯胚性细胞悬浮增减系的进行了研究。将12个基因的长约0.5mm的茎尖培养在含有0.2mg/L或2.0mg/L2,4-D的MS培养基上,形成了胚性愈伤组织。胚性愈伤组织的形成率因基因型和2,4-D深度不同而很大差异,为0-75.7%。一方面,将胚性愈伤组织继续增减在含有2,4-D的MS培养基上,它们形成了处于各发育时期的体细胞胚。将具有体细胞胚的胚性愈伤组织转移到MS基本培养基上,体细胞胚发育成  相似文献   
47.
甘薯遗传转化研究现状、问题及展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甘薯是世界上重要的粮食、饲料和工业原料作物,由于遗传改良进展缓慢,转基因技术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并应用于常规育种中去。到目前为止,甘薯已利用叶片、叶柄、茎、原生质体、愈伤组织、新鲜块根、胚性愈伤组织和胚性悬浮细胞系作为遗传转化受体材料,其中早期以叶片、叶柄为主,目前利用胚性愈伤组织和胚性悬浮细胞系作为转化受体的研究越来越多。用于甘薯遗传转化的方法有农杆菌介导法、电击法和基因枪法,其中以根癌农杆菌介导法为主。最初甘薯遗传转化外源基因表达频率很低,随着转化条件研究的深入,转化频率得到较大的提高,越来越多的目的基因被应用到甘薯遗传转化中去。到目前已有抗虫、抗病毒、抗病、抗除草剂和品质改良等五大类基因转入甘薯基因组中,并且获得了转基因植株。尽管甘薯遗传转化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目前仍缺乏一个有效的遗传转化体系,获得的转基因植株数量有限,还不能应用于生产。存在转化基因型有限、外源基因匮乏、转化方法单一、标记基因存留的问题,以及还不清楚外源基因在转基因植株中的遗传规律等。因此,本文从甘薯遗传转化受体系统、主要转化方法、转化系统以及有益农艺性状基因的应用等对甘薯遗传转化现状进行了综述,分析了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甘薯遗传转化研究方向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48.
光合细菌sbg11培养条件的优化及施用于生菜上的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sbg11是从华南农业大学水田土壤中经过富集培养和分离筛选得到的光合细菌菌株。对光合细菌菌株sbg11的培养条件进行优化,并对盆栽生菜的施用效果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光合细菌sbg11发酵时的最佳碳源和最佳氮源分别为乙酸钠和黄豆粉,初始发酵pH值为7.0,温度为30℃,最佳接种量为10%。光合细菌sbg11能显著提高生菜中氮、磷、钾、Vc、叶绿素的含量以及硝酸还原酶活性,对生菜产量和可溶性糖含量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49.
甘薯块根富含多糖(主要为淀粉),提取RNA时,二者极易形成胶状沉淀而难以溶解,严重制约了甘薯块根RNA的提取产量和质量,从而影响后续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本研究以甘薯新品系农大辐14的块根为材料,采用异硫氰酸胍提取液结合10%(w/v)醋酸钾(KOAc)和1%(w/v)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沉淀多糖,在1.5 h内完成块根总RNA的提取,平均产量为226μg/g FW,A260/A280值为1.95.提取的总RNA可成功进行单链cDNA的合成和反转录PCR.与已有相关报道相比,该方法在保证总RNA纯度的前提下,产量有所提高,所用时间仅为前人报道的1/3~1/10.  相似文献   
50.
甘薯和Ipomoea lacunosa的种间体细胞杂种植株再生及鉴定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刘庆昌  米凯霞 《作物学报》1998,24(5):529-535
用PEG融合法融合甘薯品种高系14号和近缘野生种Ipomoea lacunosa的原生质体,将融合原生质体培养在含有0.05mg/L2,4-D和0.5mg/L KT的MS培养基上,愈伤组织迅速增殖。将其中的70个愈伤组织培养在添加3.0mg/L BAP的MS培养基上,并进一步培养在MS基本培养基上,获得9株再生植株。过氧化物酶同工酶、酯酶同工酶和RAPD分析表明,其中2株再生植株(KL1和KL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