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228篇
  免费   257篇
  国内免费   243篇
林业   341篇
农学   414篇
基础科学   403篇
  541篇
综合类   4128篇
农作物   441篇
水产渔业   127篇
畜牧兽医   2352篇
园艺   895篇
植物保护   86篇
  2024年   47篇
  2023年   218篇
  2022年   220篇
  2021年   281篇
  2020年   239篇
  2019年   297篇
  2018年   156篇
  2017年   247篇
  2016年   263篇
  2015年   274篇
  2014年   430篇
  2013年   451篇
  2012年   570篇
  2011年   543篇
  2010年   479篇
  2009年   464篇
  2008年   471篇
  2007年   431篇
  2006年   404篇
  2005年   429篇
  2004年   345篇
  2003年   326篇
  2002年   244篇
  2001年   252篇
  2000年   220篇
  1999年   154篇
  1998年   137篇
  1997年   161篇
  1996年   153篇
  1995年   131篇
  1994年   133篇
  1993年   115篇
  1992年   100篇
  1991年   101篇
  1990年   95篇
  1989年   88篇
  1988年   14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13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7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4年   1篇
  1965年   1篇
  195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31.
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通过土壤和植物叶面施硒可以提高谷物的含硒量,是一种有效的作物补硒方法。主要围绕种植基地、品种选择、大田管理、病虫害防治等几个方面,详细介绍了生产富硒米的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32.
福建省典型茶园土壤硒含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集了福建省60份典型茶园表层土壤(0~20 cm),测定了土壤全硒和有效硒含量,分析了土壤类型、植茶年限和海拔对土壤硒及有效硒含量的影响,并探讨其受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福建省茶园土壤全硒含量范围为0.22~2.20 mg·kg-1,均值为0.73 mg·kg-1,有86.67%的茶园土壤硒含量达到富硒土壤标准(>0.4 mg·kg-1);茶园土壤有效硒含量为5.21~448.86 μg·kg-1,均值为62.98 μg·kg-1;土壤硒活化率为1.10%~31.64%,均值为8.76%,硒有效程度较低。砂砾岩和凝灰岩发育的茶园土壤硒和有效硒含量较高,紫色砂岩和河流冲积物发育的茶园土壤硒含量较低;山地草甸土茶园土壤全硒和有效硒含量最高,潮砂土和水稻土硒含量较低;成龄茶园和老茶园土壤全硒和有效硒含量较高,新垦茶园硒含量较低;中高海拔地区茶园土壤全硒及有效硒含量较高,低海拔地区茶园土壤硒含量较低。相关分析表明,茶园土壤硒及有效性主要受土壤有机质和全氮的影响,pH对有机质含量较低的红壤茶园和幼龄茶园有显著影响,有效磷对成龄茶园和中高海拔茶园有显著影响。总体而言,该区域茶园富硒土壤为发展天然富硒茶提供了物源保证,但硒有效程度不高,应针对不同类型茶园采取相应栽培措施(增施有机肥、改良剂和钙镁磷肥)来提高土壤有效硒。  相似文献   
33.
富硒区茶树鲜叶中硒累积与土壤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树是富硒植物,饮用富硒茶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补硒途径之一。茶叶的硒含量受多种环境因素影响,但有关富硒茶区茶树硒积累特性及主要影响因子的研究还鲜有报道。以高硒茶区湖北恩施、陕西安康不同地点生产茶园成龄茶树和根际土壤为研究对象,结合土壤及植物样品全硒含量等多种指标,明确了根际土壤硒含量对茶树硒分布特性的影响,分析了富硒区土壤pH、硒含量等9个重要土壤特性相关因子的数值分布规律。通过对186组具有代表性的土壤样品和附生茶树新梢组织检测数据进行分组和整体相关性分析,证实了富硒区茶叶全硒含量与土壤硒含量之间存在极显著相关(相关系数r=0.59,P<0.01),揭示了茶叶全硒含量与土壤有机质含量、水解性氮、锌含量以及茶叶中硫、锌含量的显著相关,同时对安康和恩施地区的土壤和茶叶硒含量相关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茶叶硒含量对土壤有机质含量、硫含量、硒含量和锌含量的数学模型,模型拟合优度为0.512 6,达极显著水平(P<0.01)。  相似文献   
34.
为了探索补饲对后代增重效果的影响,本研究选用妊娠后期母牦牛14头,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7头),对试验组母牦牛肌注Se和VE,考察Se和VE补饲对所产犊牦牛体重的影响。结果表明:试验组母牦牛分娩当日和产后第4周血清Se浓度和VE浓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试验组犊牦牛初生当日血清Se浓度为27.0±1.8ng/mL,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4周龄时虽然下降为17.5±3.4ng/mL,但仍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9±1.7ng/mL(P0.01)。试验组犊牦牛血清VE浓度在出生当日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在4周龄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 0.05)。实验期间试验组犊牦牛增重39.8kg,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2.1kg (P0.05),平均日增重试验组的300g/日,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41 g/日(P0.05)。试验组犊牦牛下痢现象减少。结果显示,通过肌注对妊娠末期牦牛补充Se与VE,能够促进犊牦牛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35.
36.
硒元素是动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必需获取的一种微量元素,具有清除机体的自由基,保护机体的细胞膜结构,加快机体伤口恢复等作用.亚硒酸钠有很高的毒性,但为防止畜禽发生白肌病等症状,必需要在饲料中加入亚硒酸钠作为补硒剂,因此需要精确检测其含量,才能确保饲料对禽类的机体不会造成安全影响.本文介绍将添加剂中的亚硒酸钠含量和有实践价值的测定方法.  相似文献   
37.
本文研究了镉胁迫下添加不同浓度亚硒酸钠(1、3、6、12 mg/L)对玉米幼苗AsA-GSH循环代谢酶活性、谷胱甘肽代谢酶活性、AsA和GSH含量、抗坏血酸和谷胱甘肽氧化还原状态、叶绿素含量以及单株鲜重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镉胁迫显著降低了玉米幼苗AsA-GSH循环代谢酶DHAR和APX活性、谷胱甘肽代谢酶γ-GCS和GST活性、AsA和GSH含量、GSH/GSSG、AsA/DHA、叶绿素含量和单株鲜重,显著增加了AsA-GSH循环代谢酶GR和MDHAR活性以及MDA和H2O2含量。与镉单独处理相比,添加不同浓度亚硒酸钠均显著提高了AsA-GSH循环代谢酶DHAR、MDHAR和APX活性、谷胱甘肽代谢酶GPX和GST活性、AsA和GSH含量、GSH/GSSG、AsA/DHA、叶绿素含量和单株鲜重,显著降低了MDA和H2O2含量。除12 mg/L亚硒酸钠对GR和γ-GCS活性无显著影响外,其他浓度亚硒酸钠均显著增加了GR和γ-GCS活性。在所有亚硒酸钠处理浓度中,3 mg/L亚硒酸钠的处理效果最好。上述结果表明,亚硒酸钠可以增强玉米幼苗的抗氧化能力,从而增强玉米幼苗对镉胁迫的耐受性。  相似文献   
38.
针对大型喷雾机喷杆钟摆式主被动悬架系统存在的参数不确定性和随机干扰导致控制精度低、稳定性差的问题,对基于模型补偿的自适应鲁棒控制算法进行研究。建立了钟摆式主被动悬架的非线性动力学模型和调节机构几何方程,基于模型设计了自适应鲁棒控制器,综合悬架系统和电液位置伺服系统模型中存在的参数不确定性,同时兼顾系统未补偿的摩擦力和外部扰动等不确定非线性因素,通过理论分析和试验证明,在同时存在模型参数不确定和不确定非线性的情况下,设计的控制器可以保证系统输出跟踪控制的暂态性能和稳态精度。以单出杆液压作动器驱动的28m大型喷杆主被动悬架为例,借助建立的大型喷杆悬架半实物仿真平台进行了控制算法的试验验证,并使用Stewart六自由度运动平台模拟底盘的运动干扰,与反馈线性化控制器、鲁棒反馈控制器、PID控制器进行了试验对比,结果表明,设计的基于模型补偿的自适应鲁棒控制器最大跟踪误差0.148°,而反馈线性化控制器最大跟踪误差0.201°,鲁棒反馈控制器最大跟踪误差0.51°,PID控制器最大跟踪误差0.48°。设计的控制器在同时存在参数不确定性和扰动的情况下,使用较小的反馈增益能够保证渐进跟踪性能和稳态跟踪精度。  相似文献   
39.
徐峰 《农业工程》2019,9(11):1-7
对社会高度关注的拖拉机、打捆机、青饲料收获机和喷杆喷雾机4种农机产品实际购置补贴比例畸高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补贴分档调整建议。通过梳理定额补贴和定比补贴的演变历史,分析补贴比例畸高产品产生的原因和存在的问题,并总结了优化补贴分档机制的方式。   相似文献   
40.
研究建立一种从安康紫阳富硒茶中提取有机硒方法,利用相似相溶原理,选取乙醇、乙酸乙酯、环己烷对茶叶中的有机硒进行提取,得出在pH 7时,用乙醇回流法提取有机硒效果最好;通过L9(34)正交试验优化提取工艺,确定最佳提取条件为乙醇体积分数60%、回流温度70℃、固液比1∶19(g/mL)、加热回流时间2 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