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以闽中某县8个代表性茶园为研究对象,采集茶园土壤和茶树各器官样品,分析镉在茶园土壤-茶树中积累和分布规律,并探讨其受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同时测定茶汤中镉含量并算出茶叶中镉的溶出率,利用美国国家环保署(USEPA)推荐的健康风险评价模型进行人体致癌健康风险评价。结果表明,茶园土壤全镉含量均值为112.74βμg·kg-1,是福建省土壤背景值的2.06倍,茶园土壤镉积累明显;茶园土壤有效镉含量均值为26.44βμg·kg-1,镉活化率均值为24.86%,有效程度较高。土壤pH和有机质是影响土壤镉及其有效性的主要因素,土壤全磷和速效磷是影响镉活化率的主要因子;茶树主根和侧根与土壤全镉、有效镉和有机质呈显著正相关(P<0.05),新叶镉含量与土壤有效镉和全磷呈显著正相关(P<0.05)。茶树各器官镉含量分布规律为:侧根(1β253.89βμg·kg-1)>主根(382.20βμg·kg-1)>主茎(167.25βμg·kg-1)≈侧茎(154.65βμg·kg-1)>老叶(30.60βμg·kg-1)≈新叶(27.13βμg·kg-1),茶树根部镉富集系数显著大于其他器官(P<0.05),新叶和老叶镉富集系数较低,镉大部分被根和茎固定,向叶的迁移能力较低。茶汤中镉含量均值为192.28βng·L-1,远低于《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中镉含量,茶叶中镉溶出率均值为15.29%;茶汤和茶叶中镉致癌健康年风险分别为6.33×10-7和4.42×10-6,比国际辐射防护委员会推荐的化学有害物最大可接受水平(5×10-5)低约1~2个数量级,说明可以安全饮用。  相似文献   

2.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了不同季节、不同茶树品种、不同部位茶鲜叶中16种多环芳烃(PAHs)的分布特性。结果表明,3个茶树品种,以政和大白茶鲜叶原料中PAHs的含量和标准偏差值最小,平均含量为126.92 μg·kg-1,偏差值为17.59 μg·kg-1;不同部位茶鲜叶中PAHs含量及标准偏差值表现为芽<第二叶<第四叶<第六叶,芽头PAHs含量为119.13 μg·kg-1,标准偏差值为14.36 μg·kg-1;不同季节茶鲜叶中PAHs含量及标准偏差值呈现秋<春<夏的分布特性,秋季茶鲜叶中PAHs的含量为112.75 μg·kg-1,标准偏差值为11.97 μg·kg-1;同时茶鲜叶中16种PAHs主要以2、3环PAHs为主,占PAHs总量的80%左右,4~6环PAHs相对较少。  相似文献   

3.
土壤因子对茶树硒吸收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中茶108为供试品种,采用盆栽和水培试验,研究了不同土壤硒含量、干旱胁迫以及不同pH值对茶树硒吸收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茶树硒含量与土壤硒含量呈正相关;干旱胁迫会造成茶树对土壤中硒的吸收速率降低,与正常生长的茶树相比,硒吸收总量显著降低;土壤含水率在90%时,茶树根部对硒的累积总量最高,达到0.527βmg·kg-1,而在土壤含水率50%时,根部硒累积总量为0.301βmg·kg-1,两者差异极显著。在不同pH值的培养条件下,72βh内各处理叶片均达到富硒水平,处理间叶片硒含量未出现显著差异;处理28βd后,各处理间叶片硒含量具有显著差异,以pH值3.5时最高,极显著高于其他各处理。  相似文献   

4.
林地转变为茶园的土壤pH及养分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铁观音主产区安溪县10个乡镇38个茶园表土及相邻的林地进行调查,研究林地转变为茶园后土壤pH及养分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林地转变为茶园后土壤pH每年平均下降0.031个单位,由林地土壤的4.81下降到茶园的4.17,达到极显著差异水平。与林地相比,茶园土壤pH在4.0~4.5区间的样本比例增加27.0%,pH<4.0样本比例增加36.8%,并显著提高交换性酸、交换性氢、交换性铝含量。林地转为茶园后土壤全氮、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分别提高0.29 g·kg-1、33.39 mg·kg-1、59.06 mg·kg-1、29.75 mg·kg-1,土壤C∶N下降5.67,均达显著差异水平。随着茶园植茶年限增加,土壤全氮、碱解氮、有效磷含量显著上升,土壤pH变化量与土壤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变化量呈显著负相关,茶园土壤pH若下降1个单位,土壤中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养分含量平均可累积63.92、52.45、55.84 mg·kg-1,其中茶园土壤有效磷平均含量已达到环境临界值,存在对环境造成磷素污染的风险。调查结果表明,安溪县茶园增加有机肥的投入,并进行针对性配方施肥,可减缓茶园土壤酸化趋势。  相似文献   

5.
观察普洱茶水提物对硝苯地平降压效果的影响。采用雄性SHR大鼠50只,按照平均尾动脉压随机分为模型组(M组)、硝苯地平3.1βmg·kg-1组(1/2临床剂量)(N.L组)、硝苯地平6.2βmg·kg-1组(临床剂量)(N.H组)、硝苯地平3.1βmg·kg-1+普洱茶水提物0.5βg·kg-1组(N.L+D.L组)、硝苯地平3.1βmg/kg+普洱茶水提物1.0βg·kg-1组(N.L+D.H组),每组10只,另设10只动物作为正常对照组(C组)。分组次日灌胃给予相应药物,每天2次,上午给予硝苯地平,下午给予普洱茶水提物,灌胃间隔3~4βh,每周对各组动物血压进行检测,持续4周。结果表明,大鼠给药4周后,硝苯地平6.2βmg·kg-1组大鼠尾动脉平均血压为(139±6)βmmHg(1βmmHg=0.133βkPa),与M组的(157±13)βmmHg比较显著降低(P<0.05);N.L+D.H组大鼠尾动脉平均血压为(136±11)βmmHg,与M组的(157±13)βmmHg比较显著降低(P<0.05),与硝苯地平6.2βmg·kg-1组的(139±6)βmmHg相比,降压效果相当(P>0.05)。研究表明,普洱茶水提物配合硝苯地平使用,可增强硝苯地平对SHR大鼠的降压功效,其降压效果与临床剂量硝苯地平单独使用相当,且对心脏具有一定程度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基于茶叶基质特点,开发了注射器内分散固相萃取快速前处理技术,建立了茶叶中24种农药残留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方法。茶叶样品经乙腈提取,无水MgSO4盐析,在设计的注射器装置内以N-丙基乙二胺键合硅胶和石墨化炭黑作为分散吸附剂进行净化,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进行检测。在3个添加水平(0.01、0.05、0.5βmg·kg-1)下,红茶和绿茶中24种农药的平均回收率为61.7%~98.8%,相对标准偏差为0.4%~5.5%,准确度和精密度良好。24种农药的红茶和绿茶基质标准工作液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2)均大于0.995,检出限(LOD)和定量限(LOQ)分别为0.05~5.36βμg·kg-1和0.18~17.86βμg·kg-1,该方法具有良好的灵敏度。本方法具有简便快捷、所需仪器少、省时等优势,适用于茶叶中多农药残留的定量检测。  相似文献   

7.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建立了茶叶中21种农药残留量的检测方法。茶叶样品经甲醇和水(V甲醇V=1∶1)提取后,采用乙二胺-N-丙基硅烷和强阳离子交换剂作为混合吸附剂进行萃取净化。以C18色谱柱进行色谱分离,采用Full Scan扫描模式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结果显示,21种农药在0.5~200βμg·L-1范围内均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2)大于0.99。在10、50、100βμg·kg-1 3个加标水平下,平均回收率为70%~125%之间,相对标准偏差(RSD)小于15%,定量限为10βμg·kg-1。本方法操作简单快速,灵敏度高,适用于茶叶中21种农药残留检测。  相似文献   

8.
建立了一种分散固相萃取-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快速测定不同茶类中2,4-表芸苔素内酯的方法。样品经乙腈均质提取,通过C18、强阴离子交换剂(SAX)和石墨化碳黑(GCB)混合吸附剂分散萃取前处理,以HSS T3色谱柱分离,采用ESI正离子扫描和可编程多反应监测模式(SMRM)检测,基质匹配溶液外标法定量。2,4-表芸苔素内酯在0.8~800βμg·L-1范围内线性良好(R2>0.999)。在不同茶类(绿茶、红茶、白茶、黑茶、乌龙茶)中标准样含量20、40和200βμg·kg-1添加水平下,目标化合物回收率均介于75.5%~93.6%之间,相对标准偏差RSD值在0.4%~7.0%之间(n=6),方法定量限(LOQ,S/N=10)在0.55~1.46βμg·kg-1之间。该方法稳定、准确、灵敏,能够满足各茶类检测需求。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草甘膦在茶树中的转运和代谢,通过向幼龄茶树和成年茶树定量喷施不同剂量的草甘膦(幼龄:0.9 g·m-2;成年:1.5、4.5 g·m-2和15 g·m-2),并在喷施后的1、4、7、15 d和40 d取样,测定茶树各部位草甘膦及其主要代谢物氨甲基膦酸的含量,以探究草甘膦及其主要代谢物在茶树中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茶树根部喷施草甘膦后,茶树中的草甘膦含量由高至低依次为根、叶和茎;而氨甲基膦酸主要积累于茶树根部,幼龄茶树茎和叶中也可检测到氨甲基膦酸(0~0.33 mg·kg-1),成年茶树茎和叶未检测到氨甲基膦酸。施药40 d后,幼龄茶树在0.9 g·m-2施药剂量下,根、茎和叶中未检测到草甘膦和氨甲基膦酸;成年茶树在1.5~15 g·m-2施药剂量下,根中仍检测到草甘膦和氨甲基膦酸残留,分别为2.26~26.73 mg·kg-1和0.21~2.59 mg·kg-1,茎和叶中草甘膦残留量较低,为0~0.29 mg·kg-1。通过田间模拟试验,初步探明了草甘膦被茶树内吸后在不同部位的转运、代谢和富集规律,可为茶园草甘膦的科学管控及风险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马燕  陈立佼  吕才有  赵明 《茶叶科学》2018,38(3):221-226
安全性毒理学评价是研究食品安全的重要手段。本文综述了与普洱茶有关的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研究,为认识普洱茶安全性提供参考。急性经口毒性实验显示普洱茶的半致死率(LD50)大于5β000βmg·kg-1,属于实际无毒级别;28βd或90βd经口毒性试验发现普洱生、熟茶提取物无明显不良效应的剂量分别是1β250和5β000βmg·kg-1·d-1;遗传毒性研究表明普洱茶对原核细胞、真核细胞和生殖细胞均无致突变性;普洱茶的生殖毒性和发育毒性无效应剂量水平是700βmg·kg-1·d-1;普洱茶对小鼠肝细胞的毒性极小或无;人体急性、亚急性毒性研究均未观察到病理改变。综上,已有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研究显示普洱茶具有较高的饮用安全性。  相似文献   

11.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建立了一种检测绿茶中草甘膦及其代谢物氨甲基膦酸残留量的测定方法。绿茶样品用水提取,经二氯甲烷液液分配和阳离子交换/反相吸附复合固相萃取柱净化,与三氟乙酸酐和七氟丁醇进行衍生化反应后,由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进行检测。该方法草甘膦定量限为0.05 mg·kg-1,在2~100 ng·mL-1浓度范围内呈现良好线性(R2=0.999 3),氨甲基膦酸的定量限为0.02 mg·kg-1,在1~100 ng·mL-1浓度范围内呈现良好线性(R2=0.999 2)。绿茶样品草甘膦添加浓度为0.25 mg·kg-1和0.50 mg·kg-1时,其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0.8%和93.2%,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4.93%和6.74%,氨甲基膦酸添加浓度为0.10 mg·kg-1和0.20 mg·kg-1时,其平均回收率分别为85.8%和95.4%,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10.5%和5.16%。该方法净化效果好,杂质干扰小,回收率高,可满足绿茶中草甘膦及其代谢物氨甲基膦酸的残留检测要求。  相似文献   

12.
双丙环虫酯是一种由天然产物衍生而成的新型生物源杀虫剂,为明确其在茶园小贯小绿叶蝉防治中的应用效果,通过多地的药效试验和示范试验,综合分析了双丙环虫酯可分散液剂对小贯小绿叶蝉的防治效果和在茶叶中的残留情况。两个地区的药效试验结果表明,在有效成分用量为15.00 g·hm-2和22.50 g·hm-2剂量下,50 g·L-1双丙环虫酯可分散液剂药后1 d的防治效果为88.6%~93.4%,药后14 d为75.5%~85.5%,防治效果优于小贯小绿叶蝉的主要防治药剂虫螨腈,具有较好的速效性和持效性。在有效成分用量为18.75 g·hm-2剂量下,7个地区的示范试验结果显示,药后3 d的防治效果为88.9%~100.0%,药后14 d为60.2%~100.0%,防治效果优于当地常用防治药剂;药后7 d绿茶中双丙环虫酯的残留量在0.17~0.64 mg·kg-1,泡茶过程中双丙环虫酯从干茶到茶汤的浸出率为17.1%~19.1%;茶叶中双丙环虫酯残留的风险熵值远小于1,通过饮茶摄入双丙环虫酯引起的健康风险极低。因此,双丙环虫酯具有有效成分用量低、防治效果好、健康风险低等优点,适用于茶园小贯小绿叶蝉的抗性管理和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13.
建立了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同时检测绿茶中16种农药残留的分析方法。采用1%甲酸乙腈提取绿茶样品中的目标农药,经TPT-SPE柱净化,在电喷雾正离子源(ESI+)模式下电离,质谱多反应监测模式(MRM)对目标母离子和子离子进行扫描测定。通过对样品提取、净化以及色谱条件优化,目标农药浓度范围在0.005~1.000 mg·kg-1线性良好,相关系数R2>0.992 6;在0.010、0.050、0.100 mg·kg-1和1.000 mg·kg-1 4个添加水平下,平均回收率在74.0%~105.4%,相对标准偏差(RSD)<20.0%;方法的定量限为10~50 μg·kg-1。该方法分析速度快,灵敏度高,各项技术指标均符合国内外相关法规标准,可满足绿茶中多种农药残留同时检测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为明确我国茶园土壤硝化潜势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本研究采集了我国亚热带地区12个省份的30份代表性茶园土壤,通过悬浮液培养法对土壤硝化潜势进行了研究,并利用多元回归和偏最小二乘回归(PLS)等统计分析方法,明确了影响其变化的主效应因子。结果显示,茶园土壤硝化潜势在0.24~5.31 mg·kg-1·h-1之间;土壤氨氧化古菌(AOA)与氨氧化细菌(AOB)均与土壤硝化潜势具有显著正相关性。PLS分析显示,AOA、AOB、碳氮比、硝态氮、铵态氮、全氮、有机碳含量是影响土壤硝化潜势差异的关键因子,相对重要性大小依次降低。上述结果表明酸性茶园土壤仍然具有较强的硝化潜势,AOA可能是酸性茶园土壤氨氧化过程的主导微生物,而因气候、土壤、栽培方式不同所导致的氨氧化微生物、土壤碳氮有效性高低可能是导致茶园土壤硝化潜势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刘妍慧  于常红  刘岩  刘健  张婷 《茶叶科学》2014,34(3):271-278
建立了茶叶中3类11种农药的分散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的检测方法。茶叶样品以乙腈–乙酸(体积比99:1)提取,以PSA为净化剂基质固相分散萃取,然后通过C18色谱柱,以甲醇/水(含甲酸铵)溶液进行梯度洗脱,采用电离喷雾电离方式(ESI+),通过多反应监测(MRM)定量。结果表明:11种农药的分析时间约为20 min,在0~500 ng·mL-1范围内线性相关,相关系数大于0.9995,方法检测限为0.1~1.7 μg·kg-1。测定了茶叶样品中11种农药的残留量,加标回收率为62.4%~114.8%(添加水平分别为10~400 μg·kg-1),相对标准偏差(RSD)为3.28%~19.34%。选取了5个不同类型的茶叶样品,检测其中11种农药的残留量,检出结果差异较大。其中绿茶中11种农药的检出量为1.7~339.4 μg·kg-1,加标回收率为86.1%~104.1%,相对标准偏差(RSD)均小于20%(n=6)。本方法准确、灵敏、简单、快速、安全,能满足茶叶样品中多种农药残留分析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