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4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4篇
农学   4篇
综合类   33篇
农作物   5篇
畜牧兽医   26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35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46 毫秒
31.
概述了小麦条锈病早期定性、定量监测,介绍了小麦条锈菌种内特异性引物的设计及应用,主要包括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的特异性标记开发和小麦条锈菌小种特异性引物的应用。  相似文献   
32.
由致病疫霉Phytophthora infestans(Mont.) de Bary侵染引起的马铃薯晚疫病是一种世界范围内的毁灭性病害。为了明确甘肃省马铃薯晚疫病菌的遗传结构,对2018年甘肃省定西市、张掖市和陇南市采集的130株晚疫病菌进行了交配型和线粒体DNA (mtDNA)单倍型测定。结果表明:从130株晚疫病菌中检测到A1和A2两种交配型,A1交配型为14株(10.77%),A2交配型为116株(89.23%);检测到Ⅰa、Ⅱa和Ⅱb 3种线粒体DNA单倍型,发生频率分别为88.46%、3.85%和7.69%。Ⅰa单倍型菌株的交配型为A1和A2,Ⅱa单倍型菌株交配型为A1和A2,Ⅱb单倍型菌株交配型为A1。该结果表明甘肃省部分地区马铃薯晚疫病菌以A2交配型,Ⅰa mtDNA单倍型为主。甘肃省各采集地晚疫病菌群体结构或与当地种薯繁育、调运有关。  相似文献   
33.
由马铃薯粉痂病菌Spongospora subterranea引起的粉痂病已成为甘肃省马铃薯生产上的重要病害之一,发生面积及危害程度均呈逐年增加的趋势,严重威胁马铃薯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研究马铃薯不同品种对粉痂菌的抗性并筛选高效防治药剂,是控制该病扩散蔓延最为直接和有效的手段,对马铃薯粉痂病的综合治理具有重要意义。本试验对甘肃省马铃薯主栽品种对粉痂病抗病性及田间防治药剂开展了系统研究,抗病性测定结果表明:22个品种块茎上均可感染粉痂病,发病率为25.00%~100.00%,病情指数为6.67~68.33,平均病情指数为29.45。从发病率和病情指数综合评价,‘冀张薯12号’对粉痂病有较好的抗性。田间药剂筛选试验结果表明:10亿cfu/g多黏类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100倍液和0.3%四霉素水剂50倍液播前种薯浸种处理均对马铃薯粉痂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防效分别为60.50%和60.22%,显著高于其他处理;0.3%四霉素水剂30倍液和10亿cfu/g多黏类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45倍液于马铃薯花期时进行灌根处理,对粉痂病的防效分别为56.00%和52.87%,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因此,甘肃省马铃...  相似文献   
34.
2019年在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兰州温室,对抗条锈性优异的农家品种‘白大头’及其衍生系‘天00127’与感病品种‘铭贤169’杂交组合的P1、P2、F1、F2和BC1代材料,苗期分别人工接种条锈菌主要流行小种CYR34、CYR32的单孢菌系,进行抗病性遗传分析,结果表明:供试亲本‘白大头’和‘天00127’对CYR34和CYR32均表现免疫。各世代材料中,‘铭贤169’/‘白大头’组合与‘铭贤169’/‘天00127’组合的F1代对供试小种均表现免疫或近免疫;F2代植株表现抗感分离,其中‘铭贤169’/‘白大头’组合对CYR34符合1R∶3S的理论比值,对CYR32符合3R∶1S的理论比值;BC1代植株对CYR34表现全感,对CYR32符合1R∶1S的理论比值;‘铭贤169’/‘天00127’组合对CYR34和CYR32均符合3R∶1S的理论比值;BC1代植株抗感分离符合1R∶1S...  相似文献   
35.
2006-2007年在甘肃省兰州、张掖、酒泉、天水、武威等市县的21个样点采集了不同寄主植物及其根际土壤样本,经分离得到798株镰孢菌,根据其形态特征鉴定出了13种镰孢菌,其中,分离频率最高的3个种依次是木贼镰孢(Fusarium equiseti)、尖镰孢(F.oxysporum)和腐皮镰孢(F.solani),分别占总数31.58%、29.07%和13.03%.其他分离鉴定的镰孢菌包括锐顶镰孢(F.acuminatum)、芬芳镰孢(F.redolens)、轮枝镰孢(F.verticil-lioides)、层出镰孢(F.proliferatum)、黄色镰孢(F.culmorum)、半裸镰孢(F.semitectum)、弯角镰孢(F.campto-ceras),这些镰孢菌的分离频率均低于10%,但高于1.5%。分离频率低于1%的镰孢菌包括三线镰孢(F.tricinctum)、燕麦镰孢(F.avenaceum)及砖红镰孢(F.lateritium).  相似文献   
36.
为了明确甘南州临潭县青稞根际土壤养分含量、酶活性和微生物数量与根腐病的关系,以临潭县10个青稞主产区为研究对象,调查根腐病发生情况,同时采集健株和病株根际土壤,研究其养分含量、酶活性和微生物数量对根腐病的影响。结果表明,10个地区青稞根腐病田间发病率5%~20%。青稞根际土壤有效磷和速效钾与发病呈正相关,而铵态氮和硝态氮呈负相关。土壤过氧化氢酶、碱性磷酸酶、脲酶和蔗糖酶与发病呈负相关,而纤维素酶呈正相关。发病青稞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细菌 > 放线菌 > 真菌,土壤细菌和放线菌与发病呈负相关,而真菌呈正相关。青稞根际土壤养分含量对根腐病的影响较小,酶活性和微生物数量对其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37.
为明确不同玉米种质资源对丝黑穗病的抗性差异,本研究于2012—2015年间采用人工接种法对1 164份玉米种质进行了田间抗性鉴定,结果表明,38份材料03GEM00041、07GEM02289、07GEM02902等表现高抗,占比3.26%;61份材料W6、478、4619、A580等表现抗病,占鉴定种质的5.24%;W22、W216、W286等140份表现中抗,占比12.03%;其余566份和359份分别表现感病和高感,分别占总鉴定材料的48.63%和30.84%。经过对比发现,不同地区玉米种质抗性强弱以及抗性多样性存在较大的差异,来自云南和广东的种质其抗性水平明显低于内蒙古和黑龙江。通过聚类分析发现,41份材料可划分为5类。在系谱图上,抗病性相同的品种大致划分在同一个类中,但也存在一定的偏差。研究结果同时表明0~10 cm的土壤温度在15.8~17.9℃,病株率在85%以上,为适宜发病温度,其中15.8℃为最佳发病温度;接菌量为0.3%时的病株率明显高于接菌量为0.1%和0.2%的病株率。  相似文献   
38.
为明确兴隆山自然保护区目前的蝶类组成及多样性状况,选取保护区全部5个林场(麻家寺、官滩沟、兴隆山、马坡和上庄)的8个代表性样线:麻家寺(Ⅰ)、官滩沟(Ⅱ)、兴隆山(Ⅲ)、银山(Ⅳ)、红庄子沟-骆驼岘-马滩(Ⅴ)、秦家湾-徐家峡-分豁岔(Ⅵ)、窑沟-双垄沟(Ⅶ)和马啣山(Ⅷ),进行蝶类调查,共采集蝴蝶标本1 271号,经鉴定隶属7科42属65种。蛱蝶科的种类数(21种)最多,眼蝶科的个体数(729只)最多,是保护区的优势类群,绢蝶科(39只)和凤蝶科(3只)都只有1种,是保护区的稀有物种。初步计算并分析了各样线的蝶类多样性指数、物种丰富度、优势度指数、均匀度指数和生境间相似性系数,结果表明:不同样线其蝴蝶的多样性不同,其中样线Ⅳ多样性指数最高,优势度指数最低;样线Ⅱ的多样性指数和物种丰富度均为最低,优势度指数最高。样线Ⅰ均匀度指数最低,优势度指数仅小于Ⅳ。样线Ⅷ的科数、属数、种数和个数都是最少,均匀度指数则最高。说明生境条件的变化对蝴蝶的多样性产生了影响,因此建议保护植被和环境以保证蝶类乃至其它生物的多样性。区系组成古北种占总数的46.154%,东洋种占3.077%,广布种占总数的50.769%。即保护区的蝴蝶以广布种为主,古北种明显多于东洋种。  相似文献   
39.
为建立羊草草地高光谱植被指数(NDVI)与短星翅蝗危害密度之间的关系模型,估计短星翅蝗危害造成的牧草损失,使用短星翅蝗按5,10,20,40和60头/m25个密度梯度在羊草草地进行田间取食危害试验,测定不同危害时长后的NDVI值,最后根据NDVI和生物量的对应关系计算蝗虫危害后的牧草损失量。结果发现短星翅蝗危害羊草草地后,随短星翅蝗密度增加,NDVI值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但是在密度为10头/m2时,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值略有上升。模拟短星翅蝗危害不同时间后NDVI与密度之间的关系方程为:Y=0.5932+0.0014x-6.93×10-5x2(5 d),Y=0.5950-4.8500×10-4x-4.01×10-5x2(10 d),Y=0.5848-0.0024x-1.61×10-5x2(15 d),Y=0.6422-0.0031x-2.12×10-5x2(20 d)。其中, y为植被指数NDVI,x为蝗虫密度。同时研究发现,低密度情况下(不大于20头/m2),随危害时间延长短星翅蝗取食对NDVI校正值无显著影响;高密度情况下(大于20头/m2),随时间延长NDVI校正值迅速降低,不同密度间的差异显著。根据草地生物量与NDVI的回归方程(y=614.15x-119.28)将NDVI值转换成牧草损失量,发现随虫口密度增加,牧草损失量呈增加趋势。低密度短星翅蝗(5,10头/m2)危害情况下,羊草草地有超补偿作用,当蝗虫密度超过40头/m2时,生物量降低趋势非常明显。研究结果表明,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变化与蝗虫危害密度相关关系显著,随着蝗虫密度的增大,NDVI的值先增长后降低。根据蝗虫危害造成的光谱变化,可以估计蝗虫危害密度及造成的损失。本研究为进一步开展蝗灾的大区域遥感监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0.
生物防治是草地植保学科的重要范畴。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发展,使该分支学科在我国得到了快速发展。本文概述了“十二·五”期间草地有害生物生防技术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在分析我国本领域学科发展水平与国际差距的基础上,指出了我国草地有害生物生防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未来优先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