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4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4篇
农学   4篇
综合类   33篇
农作物   5篇
畜牧兽医   26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35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杀线植物指具有毒杀线虫的植物化合物。本研究综述了具有杀线虫作用的植物资源种类,包括大多数菊目和豆目植物,及从不同类群的植物和同种植物不同部位中分离到具有杀线虫的活性物质及活性代谢物。阐述了杀线植物及活性物质对植物寄生线虫的作用方式和作用机理,分析了影响植物杀线活性的因子,采用体内和体外2种测定方法测试提取物的活性,讨论了利用杀线植物资源防治植物寄生线虫存在的问题。为了寻找新一代杀线植物和活性物质,今后需要继续扩大对杀线植物资源种类调查和挖掘,明确杀线植物对植物寄生线虫的作用机理,加强对植物杀线虫活性成分的研究与应用以及从分子水平上加强对植物抗线虫品种资源的研究。  相似文献   
92.
为明确甘肃省党参根腐病病原菌种类、优势种及病原菌种群在不同区域的分布差异,采用组织分离法对甘肃省陇西、渭源、临洮、岷县和宕昌等5个党参主产县的病样进行分离纯化和柯赫氏法则验证,通过rDNA-ITS、TEF-1α序列聚类分析鉴定不同区域病原菌种类及分离频率.结果发现,引起甘肃省党参根腐病的病原菌主要为镰孢属Fusariu...  相似文献   
93.
 研究了不同形态硅源制剂二氧化硅纳米粒子溶胶(60nm和100nm)、正硅酸乙酯、硅酸钠对小麦白粉病的作用效果以及对白粉病菌孢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浓度下几种硅源制剂处理盆栽小麦幼苗对白粉病防效分别为48.78%、43.73%、40.31%和33.29%,室内处理小麦离体叶段对白粉病抑制率分别为59.67%、53.51%、51.10%和42.22%。离体叶段接种白粉菌后1.5~2h、6~7h取样,在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白粉菌孢子萌发过程,发现这几种硅制剂对白粉菌孢子初生芽管(PGT)的形成几乎没有影响,但对附着胞(AM)的形成有较大影响,其中以二氧化硅纳米粒子溶胶对AM的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94.
以茄镰孢菌(Fusarium solani)为指示菌,利用平板对峙法从120株内生细菌中筛选出30株抑菌率高于70.00%的菌株,其中265ZY1、265ZY3和265XY6对茄镰孢菌具有较强的拮抗能力,其抑菌率分别为72.20%、73.00%和72.80%,按1∶1∶1复配的菌肥对马铃薯干腐病防效达79.75%,表明265ZY1、265ZY3和265XY6具有良好的抑菌防病作用,具有开发为马铃薯干腐病生防菌剂的潜力;经形态观察及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将265ZY1鉴定为死谷芽孢杆菌(Bacillus vallismortis),265ZY3鉴定为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265XY6鉴定为甲基营养型芽孢杆菌(Bacillus methylotrophicus)。  相似文献   
95.
白黄笋顶孢霉对几种植物病原真菌的拮抗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株从马铃薯干腐病罹病薯块上分离得到的砖红色轮枝菌状真菌进行了形态观察、分子鉴定、生物学特征分析及多种植物病原真菌的拮抗作用研究.结果表明:该菌为白黄笋顶孢霉(Acrostalagmus luteo-albus),最适生长温度20~25℃,最适pH值为6.该菌对马铃薯块没有致病性,对硫色镰刀菌、草莓鲜壳孢、西瓜壳二孢、立枯丝核菌、茄链格孢、嗜果刀孢及芸薹生链格孢有明显的抑菌或溶菌作用.  相似文献   
96.
为了明确农药制剂配方中不同类型助剂对药液性能的影响,用旋滴法测定了分散剂、润湿剂及复合表面活性剂体系水溶液的表面张力变化.结果表明,分散剂DC04、润湿剂WLNO 200与其它农药助剂比较,具有较高的表面活性,二者复配后表面活性剂体系水溶液的表面张力曲线与润湿剂的表面张力曲线相近,复配比在3∶1时可产生明显的协同效应,表面张力最低.  相似文献   
97.
2006-2009年,以甘肃陇南生产品种陇鉴9343、陇鉴9811作母本,铭贤169作父本进行杂交,F2代材料苗期分别接种白粉菌单孢菌系E05、E09进行抗性遗传分析,结果表明:对陇鉴9343组合,接种E05和E09,F2代植株抗感分离比分别为65:217和65:154,经卡方测验符合理论比1:3。对陇鉴9811组合,接种E05和E09,F2代植株抗感分离比分别为52:166和87:314,也符合理论1:3的比率。据此推知陇鉴9343、陇鉴9811对E05和E09的抗性均由1对隐性抗性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98.
为明确引起甘肃省张掖市玉米黑髓病的病原菌种类,于2021年9月,在甘肃省张掖市采集具有典型病害症状标本,利用组织分离法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柯赫氏法则验证致病性;利用形态学特征和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鉴定。结果表明,于病样中共获得39株分离物,能引起与田间症状相一致的病原菌30株,表现症状为根茎腐烂型、根腐型和茎腐型3类。根据形态特征将30株病原物均鉴定为镰孢霉属真菌,结合分子生物学方法将30个致病镰孢霉菌分别鉴定为拟轮枝镰刀菌(Fusarium verticillioides)、尖孢镰刀菌(F.oxysporum)、层出镰刀菌(F.proliferatum)、茄病镰刀菌(F.solani)、变红镰刀菌(F.incarnatum)和柔毛镰刀菌(F.flocciferum),其分离频率依次为50.00%、20.00%、16.67%、6.67%、3.33%和3.33%,其中拟轮枝镰刀菌为张掖市玉米黑髓病的优势致病菌,首次报道柔毛镰刀菌可以侵染玉米。该研究结果为玉米黑髓病的诊断和防治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9.
为获得防治青稞根腐病的生防放线菌,从大田采集健康青稞植株及其根际土壤,利用选择性培养基对青稞根表及根际土壤进行放线菌分离筛选;以青稞根腐病原菌木贼镰孢为靶标,利用平板对峙法进行初筛,选取平均抑菌圈大于20 mm的放线菌,用发酵液法进行复筛并计算其生长抑制率;采用盆栽法测定生长抑制率较高菌株的防效及致病性,并通过分子鉴定确定其分类地位。结果表明,从初筛得到16株抑菌圈大于20 mm的放线菌中,复筛得到2株对青稞根腐病生长抑制率大于70%的菌株,分别为H35-1和AP11;测定其对青稞根腐病的防效发现,H35-1的防效为30.74,AP11的防效为48.31。对防效较好菌株AP11的16S rDNA序列进行测定并构建系统发育树发现,其与酸疮痂链霉菌(Streptomyces acidiscabies)的遗传距离为零,1 000次重复自展支持值为100,鉴定其为酸疮痂链霉菌。致病性分析发现,该酸疮痂链霉菌不具有致病性。本研究为青稞根腐病生防菌剂的研制提供了菌种资源,为青稞根腐病生物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0.
玉米叶点霉叶斑病菌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玉米叶点霉Phyllosticta zeae Stout引起的玉米叶斑病是玉米生产上的重要病害[1].1930年在美国伊利诺斯州首次发现并报道了该病[2],1968年该病害广泛发生于美国数个州[3],1969年在加拿大安大略省也发现了该病.该病害2011年在我国甘肃灵台县零星发病,在临洮县部分田块病株率达100%,病叶率为20%;2012年调查发现在甘肃陇南、天水、平凉、定西等地田间发生较为普遍,病株率为5% ~40%,严重田块病叶率达20% ~40%,对玉米产量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失.国内外对玉米叶点霉叶斑病病原的研究报道较少[2-3],为此,作者在2011-2012年对玉米叶点霉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以期为有效防治玉米叶点霉叶斑病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