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3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9篇
林业   25篇
农学   17篇
基础科学   18篇
  27篇
综合类   108篇
农作物   21篇
水产渔业   4篇
畜牧兽医   67篇
园艺   19篇
植物保护   4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31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34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59 毫秒
21.
丛枝菌根(Arbuscularmycorrhizal,AM)真菌能有效促进宿主植物对土壤中水分和养分的吸收以及对有机物质的分解,从而促进植物的生长。柑橘是菌根依赖型植物。丛枝菌根真菌对宿主植物没有严格的专一性,但有选择性,因此有必要筛选出不同砧木适宜的菌株。以柑橘砧木资阳香橙( Citrus Junos Sieb. exTanaka)和枳壳( Poncirus trifoliate L.Raf)幼苗进行盆栽试验,通过对不同砧木接种不同 AM真菌后测定其生长性状,运用隶属函数法对各指标求其隶属函数值并累加计算综合分数并排名,筛选出促进香橙和枳壳生长的优势菌株。研究表明,接种不同 AM真菌对不同砧木的生长发育存在显著差异,表现为促生和抑制两个效应。根据综合评价系数,香橙中隶属函数平均值较高的菌株为 G.r( Glomus reticulatum)、R.c( Rhizophagus clarus)和R.i( Rhizophagus intraradices),分别为 0.71、0.66和 0.63;枳壳中隶属函数平均值较高的菌株为 R.c(Rhizophagus clarus)、G.v( Glomus versiforme)和D.t( Diversispora tortuosa),分别为0.77、0.76和0.68。综上所述,供试的 9种 AM真菌中促进香橙和枳壳生长效果较好的菌株分别为 G.r( Glomus reticulatum)和R.c( Rhi-zophagus clarus)。因此,筛选获得资阳香橙和枳壳的优势 AM真菌菌株,为下一步的柑橘菌根种苗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2.
为了揭示甘蔗根际土壤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e,AM)真菌与甘蔗根系的共生关系,分析了有6年宿根年限的甘蔗根系及根际土壤中AM真菌的种群结构.采集其根系及根际土壤,利用Nested PCR技术对AM真菌的18S rDNA区域进行特异性扩增,并对扩增产物进行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分析.结果表明:甘蔗根系和根际土壤中表现出不同的DGGE指纹图谱特征,说明两者的AM真菌种群结构差异明显,根系中有6种不同的AM菌群.  相似文献   
23.
斑兰叶为典型热带特色香料作物,起源于印度尼西亚,广布于印度、斯里兰卡、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等南亚及东南亚国家.我国斑兰叶为境外引进作物,在海南、广东等地试种成功,并推广利用.本文就斑兰叶的起源、分布与传播,以及海南发展斑兰叶产业的主要环境资源优势和现有种植技术及其产品开发现状进行综述,剖析了斑兰叶在海南发展前景,并提出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24.
耕作方式对岩溶区甘蔗地土壤优先流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晓冰  严磊  李振东  SAEED R  陈廷速  甘磊 《土壤》2019,51(4):786-794
岩溶区特殊的岩性地质条件,使土壤优先流现象广泛发生。以广西岩溶区内的典型农地甘蔗地作为研究对象,利用野外染色示踪技术和图像解析方法,分别对传统耕作(CT)和粉垄耕作(SRT)方式下的田间土壤优先流特征进行分析,揭示耕作方式对岩溶区甘蔗地土壤优先流的发生及其空间发展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在相同外部供水条件下,传统耕作甘蔗地优先流运动分化程度相对较高,多呈指状形式,且平均湿润锋下渗深度为43.19 cm,显著大于粉垄耕作(P0.05),而粉垄耕作甘蔗地优先流以横向运动形式为主,表现为团块状湿润锋形式;②粉垄耕作甘蔗地土壤优先流发生时间显著滞后于传统耕作(P0.05),是其1.67倍;③随土壤深度的增加,两种耕作方式下的甘蔗地土壤优先流发育程度总体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但粉垄耕作甘蔗地优先流比(70.72%)和长度指数(527.12%)均显著小于传统耕作甘蔗地(P0.05),且在土壤空间中对应的染色形态变异系数(1.19)是传统耕作的1.38倍,优先流发育程度显著低于传统耕作甘蔗地。粉垄耕作与传统耕作方式相比,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田间土壤优先流现象,改善了田间土层中的水肥状况。  相似文献   
25.
研究盆栽条件下,接种不同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 AMF)种类对生姜不同生育时期农艺性状的影响及其在生姜根内的定殖情况。采用生姜组培苗,于幼苗期分别接种12株AMF进行生姜农艺性状比较试验,在温室盆栽接种后每隔30 d对生姜根系进行取样分析,比较菌根侵染率、侵染强度和丛枝丰度的大小,以观察不同AMF菌株对生姜苗的侵染动态。结果表明,所有接种AMF组的生姜植株,其生长量均高于空白对照组。结合不同菌株在根系的侵染率,筛选出生姜AMF优势种类为:细凹无梗囊霉(Acaulospora scrobiculata)、网状球囊霉(Glomus reticulatum)、隐形球囊霉(Paraglomus occltum)、摩西球囊霉(Glomus mosseae)。说明苗期接种这4个优势菌种,能够促进生姜生长,是适宜生姜生长的优良AMF菌株。  相似文献   
26.
试验研究稻草和地膜覆盖罗汉果园后土壤水分、温度、养分和空气温湿度等生态因子的变化及其对罗汉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表明,稻草覆盖有利于保持土壤水分,调节土壤温度变化,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抑制杂草生长,提高果品产量和品质。在高温季节,稻草覆盖能使0~20cm土层土壤温度降低0.3~5.7℃,棚内空气温度降低1.2℃,提高土壤含水量和空气相对湿度,是值得在罗汉果园中运用的栽培措施;在地膜覆盖条件下,7月份棚下空气温度为34.2℃,7月、8月地表土壤温度分别达到35.2℃和34.3℃,超过罗汉果生长的温度适应范围.地膜覆盖不适于在高温季节使用。  相似文献   
27.
酵母细胞中的甘露聚糖是一种非淀粉多糖,存在于酵母细胞壁的外层中。酵母甘露聚糖通常与蛋白质以共价键的形式相连,被称为甘露糖蛋白。酵母甘露聚糖在动物营养中具有重要的生物学功能,是酵母源生物产品中的关键功能性成分之一。甘露聚糖含量是评价酵母提取物、酵母水解物、酵母培养物等产品品质的重要指标。本文就饲用酵母甘露聚糖的检测方法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28.
29.
TBP是真核生物的通用转录因子,在转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鉴定了家猪TBP蛋白家族成员,对家猪TBP蛋白进行染色体定位、理化性质和系统进化分析,并对其二级和三级结构进行预测。结果显示,家猪TBP蛋白家族包含3个成员,染色体定位发现其中2个TBP基因分布在第1染色体上,另1个位于骨架上;3个TBP蛋白家族成员的氨基酸数目分别为188、273、376,其中1个为疏水性蛋白、2个为亲水性蛋白;TBP蛋白二级结构以α-螺旋和无规则卷曲为主要组成部分,其家族成员的三级结构基本相似。  相似文献   
30.
为了对食源性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LM5567的lmoF23650037基因进行克隆和序列分析。试验利用PCR方法对lmoF23650037基因进行扩增,连接pMD19-T载体进行克隆,筛选阳性菌株进行测序比对分析。结果显示:扩增获得的lmoF23650037基因序列长为548 bp,克隆得到lmoF23650037基因的阳性转化子;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lmoF23650037蛋白属于跨膜蛋白,无信号肽序列;二级结构中无规则卷曲和延伸链比例较大,分别是46.31%和32.89%;序列比对结果表明,LM5567株lmoF23650037基因核苷酸序列与02-6680株(4b,奶酪,加拿大)、10-0811株(1/2b,螃蟹,加拿大)、10-0809株(4b,粪便,加拿大)、81-0558株(4b,脑脊髓液、加拿大)、02-1103株、02-1792(4b,奶酪,加拿大)、81-0861株(4b,卷心菜,加拿大)相似性均为100%;LM5567 lmoF23650037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与上述菌株相似性均为93.3%。本试验成功克隆了lmoF23650037基因,为进一步探究lmoF23650037基因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