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6篇
  1篇
综合类   40篇
水产渔业   16篇
畜牧兽医   16篇
  2024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5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用灭菌棉拭共采集蛋鸭和肉鸭的泄殖腔样品 62只 ,鸡胚尿囊腔传代接种法分离到 1株病毒 ,该病毒可凝集鸡红细胞 ,且不能被 ND、EDS-76阳性血清抑制 ,用病变绒毛尿囊膜制备抗原与禽流感琼扩标准阳性血清作用 ,出现明显的白色沉淀线 ,证明该分离株为 A型流感病毒 ,血凝素亚型分析结果为 H9,电镜负染观察可见典型的禽流感病毒粒子 ,致病性试验结果表明该分离株对鸡表现为弱致病性。研究结果还表明 ,环境 (特别是水体 )贮毒可能是禽流感病毒得以长期存在和传播的重要因素和媒介  相似文献   
22.
以临床分离的猪副粘病毒作为抗原,通过SPF鸡胚进行病毒培养和增殖,再经过差速离心纯化后作为ELISA包被抗原,建立了猪副粘病毒全病毒间接ELISA诊断方法。试验表明:此方法具有敏感性高、特异性好的优点,为快速诊断新型猪传染病——猪副粘病毒(PPMV)感染提供了便利的途径。  相似文献   
23.
鸭疫里氏杆菌分离及免疫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二年,上海市及苏、浙一带,鸭的饲养量急剧增加,传染病的发病率明显增多。通过流行病学,I临床症状,病理解剖,涂片、染色镜检,并进行病原分离和鉴定,确诊为鸭疫里氏杆菌病。通过药敏实验,研究了鸭疫里氏杆菌对抗菌素敏感性,本项目采用平板凝集试验和琼脂扩散试验的结果表明,20株纯培养菌株为同一血清型的里氏杆菌(1型),从分离菌回本动物试验看,鸭疫里氏杆菌对雏鸭致病力较强,皮下注射和刺种鸭掌都感染发病并引起死亡。研制的佐剂疫苗具有粘度低、宜于注射、乳化完全、免疫原性好的优点。  相似文献   
24.
用临床分离到的鸭疫巴氏杆菌与大肠杆菌制成二联灭活苗,并加入免疫调节剂左旋咪唑。经实验室与野外扩大试验证实,该疫苗具有确实的预防效果。在免疫10天后,雏鸭即可产生坚强的免疫力,攻毒保护率达100%。野外试验可明显降低鸭疫巴氏杆菌与大肠杆菌感染造成的死亡  相似文献   
25.
疾病的侵袭是经常不断的.我们不但面对着老病采取新形式的问题(如抗原结构发生改变或产生抗药性),而且还存在着不断产生新疾病的问题。正因为如此,近年来我们已遇到了传染性矮化症、火鸡鼻气管炎、肿头病、鸡贫血,等等.实际还远不止这些.那么,研究工作者正在做些什么来减少以致遏制这些问意呢?  相似文献   
26.
对分离鉴定的鸽源冠状病毒PSH株纤突蛋白S1基因进行RT-PCR法扩增、克隆和序列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其S1基因由1 626个核苷酸组成,编码541个氨基酸,S蛋白的切割识别位点为精氨酸-精氨酸-苯丙氨酸-精氨酸-精氨酸(RRFRR),与常见的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S蛋白切割识别位点相似(RRF/SRR).该病毒与火鸡蓝冠病病毒(TCV)Gh、G1株S1基因推导的氨基酸同源性仅为24.7%、25%,而与IBV H52、H120、M41、Beau、Conn、Gray、Hotel、SH1、SH2、SH5、SH6基因推导的氨基酸同源性在75.0%~99.6%,其中与SH2、SH5的氨基酸同源性更是达到了99.6%,进一步证明该冠状病毒可能来源于IBV.  相似文献   
27.
为了查清铜藻空间分布格局与影响因子之间的关系,采用水下采样方法对不同生境条件下铜藻分布和生长情况进行了调查,并从大小两个尺度(站点间和站点内)分析了铜藻空间分布与影响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在站点尺度上,铜藻多集中分布于隐蔽的内湾处,分布密度和株高显著高于暴波站点(P<0.05),暴波站点的波浪和水流运动大小以及浊度显著高于隐蔽站点(P<0.05),说明暴波强度是影响铜藻水平分布和生长的主要因子之一;在站点内,铜藻垂直分布特征明显,潮间带低潮区铜藻分布密度和株高显著高于潮下带(P<0.05),且分布在潮间带低潮区的藻苗平均株高最高;铜藻分布密度和株高与附着基粗糙度、坡度、坡向表现出一定的相关性,但经相关性分析表明,水深与铜藻分布密度最相关(r=-0.337,P=0.001),粗糙度次之(r=0.175,P=0.092),与坡度和坡向相关性不高,说明了与水深相关的光照条件可能是影响铜藻垂直分布和生长的另一个主要因子。研究表明,附着基物理特征不是影响铜藻分布的主导因子,由波浪和水流运动引起的沉积物再悬浮影响到铜藻所需的光照条件,进而影响到铜藻的分布与生长,以此推断出沉积物可能是影响铜藻空间分布格局的主导因子。  相似文献   
28.
长江流域鱼类资源丰富、生物多样性高。近年来,受人为干扰、环境变化等因素影响,鱼类资源急剧衰退,全面了解该流域水生生态学信息、进行长江大保护迫在眉睫。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环境DNA技术应运而生,其相比于传统调查方式更加高效、灵敏,应用领域更广;该技术的灵敏性使其非常适合于检测濒危物种、低密度物种入侵、瞬时和隐秘物种的存在,特别是当检测低密度物种的采样工作难以控制时,其敏感性、简便性和降低危害性的优势愈加显现出来。因此,该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微生物、生物监测、群落生态学、古环境、保护生物学和生物入侵等领域的研究。介绍了环境DNA定义、发展史、研究方法与优劣势,在此基础上概述了其在长江流域水生生态学领域的应用研究进展,最后展望了环境DNA技术与环境RNA技术相结合的技术革新以及新一代测序手段、大数据及机器智能技术多技术结合助力该领域研究的前景,以期为长江流域持续性生态学监测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29.
空间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实体空间分布特征信息的技术,可为海洋牧场科学研究提供新的数据源。空间信息技术提供的数据具有全面、系统、高精确的特性,可有力地促进现代海洋牧场的发展。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对空间信息技术在海洋牧场选址建设、海洋牧场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海洋牧场生物资源与环境监测评价、海洋牧场管理4个方面中的应用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空间信息技术在海洋牧场的应用中所存在的问题,对今后我国现代海洋牧场的建设与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30.
猪繁殖—呼吸综合征病毒的形态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电子显微技术,对从上海某发病猪场分离到3株猪繁殖-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和标准美洲株(ATCC-VR2332)进行了形态特征的比较。结果表明,这4株病毒形态特征无显著差异。负染显示该病毒以球形为主,具有囊膜,囊膜上有纤突,大小为60-85nm。超薄切片可见病毒粒子大量存在于细胞浆内,有囊膜的直径为60-80nm,没有囊膜的直径为40-50nm,在细胞的线粒体,高尔基体和双基核膜内可见病毒粒子。在病毒增殖的同时,Marc-145细胞的显微结构逐渐发生破损,显示病毒的释放是通过破坏细胞膜结构的完整性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