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6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55篇
林业   1篇
农学   44篇
基础科学   1篇
  16篇
综合类   58篇
农作物   105篇
畜牧兽医   115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41.
The aim of this work was to study the early influence of conventional tillage (CT) and no-tillage (NT) on 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al (AMF) propagules. A short 2-year-course crop rotation, i.e. trial consisting of a succession of wheat and oat, was studied in a typic Chilean Ultisol from the second to fourth year after the beginning of the experiment. Measurements included mycorrhizal characteristics and some soil properties in order to explain their influence on AMF propagules. Soil samples were taken yearly in autumn (fallow period) and in early spring (flowering).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AMF hyphal length were observed between NT and CT in the first year, but such differences disappeared thereafter. No differences in metabolically active hyphae were obtained with wheat or oat under the two tillage systems. Mycorrhizal root colonization was always higher under NT than under CT. The number of AMF spores was also higher under NT than under CT, ranging from 158 to 641 spores per 100 cm3. Twenty-two AMF species including eight Glomus spp., six Acaulospora spp., four Scutellospora spp., one Archaeospora sp., one Diversispora sp., one Entrophospora sp. and one Pacispora sp. were observed in both agro-ecosystems. Higher spore number of Acaulospora spp. was found under wheat than under oat and under CT than under NT, whilst more spores of Scutellospora spp. were observed under NT than under CT. From all mycorrhizal characteristics, spore number could be visualized as an early and useful indicator of the effect of tillage systems on mycorrhizal propagules in short-term experiments.  相似文献   
142.
高寒区不同地域燕麦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燕麦(Avena sativa L.)在不同高寒地域栽培时植物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变化特征,本研究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4个地域栽培的燕麦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进行了测定,并分析了微生物群落多样性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各地域燕麦根际土壤理化性质差异显著(P<0.05),同仁县样地土壤的pH值(8.38)最大(P<0.05),同德县样地土壤的全磷、速效磷的含量显著高于其他样地(P<0.05);4个样地燕麦根际土壤中的细菌和真菌物群落多样性丰度较高并存在差异,细菌群落多样性同德县样地最高,真菌群落多样性河南县样地最高;在门分类水平上,细菌群落中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最为丰富,在贵南县、河南县、同德县和同仁县样地中的相对丰度分别为78.76%,69.45%,66.86%,50.82%;真菌群落中子囊菌门(Ascomycota)最为丰富,在各样地中的相对丰度分别为58.38%,57.12%,41.22%,51.94%;燕麦根际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多样性与土壤的理化性质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其中主要的驱动因素是土壤pH、全磷、速效磷含量。  相似文献   
143.
为了提高全株燕麦(Avena sativa L.)的饲料化程度,本研究以无添加剂组为对照,探究了添加植物乳杆菌(LP,1×10-5 cfu·g-1)、糖蜜(ML,0.4%)、食用油(OL,1%)、丙酸(PA,0.4%)、茶多酚(TP,0.4%)以及茶多酚和糖蜜组合(TP+ML,0.4%+0.4%)对全株燕麦贮饲料发酵品质和有氧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LP,ML,PA以及TP+ML添加组增加了乳酸含量(P<0.05),减少了好氧性细菌数量(P<0.05),提高了发酵品质。有氧暴露阶段,TP+ML添加组的有氧稳定性最佳,超过48 h。综上所述,TP+ML添加组提高了发酵品质和有氧稳定性,可作为青贮添加剂生产优质全株燕麦青贮饲料。  相似文献   
144.
毛苕子和燕麦混播,可提高产草量和饲草品质,在不同混播比例筛选中,以毛苕子:燕麦种子用量为3:5的混播比例比其他混播比例增产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45.
行距及间作对箭筈豌豆与燕麦青干草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我国西北地区,普遍应用燕麦与箭筈豌豆间作生产饲草。为了研究不同间作模式的增产效果,2009—2010年在吉林省白城市采用两因子完全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2种行距(A1:33 cm;A2:16.5 cm)和3种种植方式(B1:燕麦单作;B2:箭筈豌豆单作;B3:燕麦箭筈豌豆1∶1间作)对饲草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行距减小播量增大时,作物单株重量减小,饲草总产量提高13%;行距减小播量不变,燕麦单株重量增大,饲草总产量提高29%;B3饲草产量比B1提高24%,比B2提高30%;B3粗蛋白产量比B1高1倍,比B2低20%;间作使燕麦的株高、单株重和粗蛋白质含量提高,使箭筈豌豆的株高增加,单株重、含氮量降低,节数减少,分枝减少。采用行距16.5 cm、燕麦播量87.5 kg hm–2、箭筈豌豆播量75 kg hm–2的燕麦与箭筈豌豆间作处理,全年两茬饲草产量为19.8 t hm–2,粗蛋白产量为2.43 t hm–2,可作为白城及气候相似地区饲草生产的基本模式。  相似文献   
146.
品种与环境对我国裸燕麦营养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为了解我国裸燕麦品种营养品质的整体表现,收集了2007—2009年间国内燕麦主产区产58个燕麦样品,比较了其重要营养组成及地区和年份间的差异,并初步筛选了燕麦优良品种。结果显示,在燕麦特征性营养指标中,各样品间以粗脂肪含量的差异最大,变异系数为21.38%;淀粉含量差异最小,变异系数仅6.23%;不饱和脂肪酸组成中以油酸与亚油酸为主,二者比例接近1∶1,品种间含量差异较小;氨基酸组成中以含硫氨基酸(蛋氨酸+半胱氨酸)含量差异最显著。对比所选取4个燕麦产区的品种表现,以甘肃产燕麦的综合品质较好,粗蛋白、β-葡聚糖、亚油酸及赖氨酸含量相对较高。相对于品种和产地,年份间燕麦营养品质的差异较不显著。  相似文献   
147.
西宁地区不同燕麦品种生产性能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1989-1991年在青海省西宁地区进行了燕麦品种生产性能的筛选和比较试验。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6次重复。结果表明新筛选出的青永久101,青永久108,青永久343,青永久233和青永久012等5个品种的产草量和产籽量均高于目前已普遍推广的优良品种青永久444,但其生育期均较青永久444长。建议在我省东部农业区有计划地组织繁殖这些优良品种的种子,逐步向全省各地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48.
为筛选营养品质优良的燕麦品种(系),对72份燕麦品种(系)的粗纤维、粗蛋白、淀粉和β-葡聚糖含量4个营养品质进行分析,并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供试燕麦品种(系)的粗纤维、粗蛋白质、淀粉和β-葡聚糖含量平均分别为1.57%、19.35%、41.98%和4.13%;粗纤维含量的变异系数最大,为32.48%;β-葡聚糖含量变异系数最小,为12.59%。营养品质综合表现较好的品种(系)有px0412、8928-2-2、3121-3、8928-7-5,其等权关联度和加权关联度综合排名位列前4。  相似文献   
149.
为建立燕麦遗传转化的高效植株再生体系,选用裸燕麦新品种燕科一号的幼穗进行组织培养特性和再生体系研究。结果表明,在6种诱导培养基上愈伤组织状态和诱导率差异不大;在进一步继代培养过程中愈伤组织出现明显差异,其中培养基Y2和J结合培养效果好;愈伤组织分化产生绿色芽点和绿苗,二者分化率呈显著正相关;绿苗分化适宜的激素配比是6-BA0.5mg/L+KT0.4mg/L+NAA0.4mg/L,有84.90%的愈伤组织分化成苗,其中KT的作用较6-BA、NAA强;在1/2MS培养基上再生苗容易生根,生根率达到89.64%,移栽成活率91.05%;幼穗取样以0.5~1.0cm最为理想。  相似文献   
150.
水氮耦合对燕麦光合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水氮耦合对燕麦旗叶光合特性的影响,揭示不同水分条件下的氮肥效应,探明适宜燕麦生长的最佳水氮条件。以燕科1号为供试材料,在防雨棚内肥水控制的条件下,研究燕麦在不同水氮条件下净光合速率(Pn)、胞间CO2摩尔分数(Ci)、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及水分利用效率(WUE)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供水欠缺的W1、W2条件下,适量的施氮可以提高水分胁迫下植物的渗透调节能力和抗旱性,达到增加Pn、Ci、Gs、Tr及WUE的目的;在供水较充足的W3条件下,施氮可明显提高燕麦各光合生理指标,而且与施氮135kg.hm-2(N3)耦合,可充分发挥水氮互作优势,为最佳水氮耦合模式,但当施氮量达180kg.hm-2时,各光合生理指标有下降趋势,水氮互作优势减弱。可见,水、氮水平以及水氮互作效应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燕麦的光合生产能力。水、氮两因素及其互作效应对Pn、Tr、Gs、Ci、WUE的影响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