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41篇
  免费   198篇
  国内免费   190篇
林业   177篇
农学   204篇
基础科学   244篇
  231篇
综合类   1134篇
农作物   120篇
水产渔业   207篇
畜牧兽医   581篇
园艺   115篇
植物保护   116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58篇
  2022年   91篇
  2021年   114篇
  2020年   120篇
  2019年   119篇
  2018年   78篇
  2017年   121篇
  2016年   146篇
  2015年   113篇
  2014年   171篇
  2013年   156篇
  2012年   227篇
  2011年   254篇
  2010年   129篇
  2009年   145篇
  2008年   122篇
  2007年   163篇
  2006年   126篇
  2005年   108篇
  2004年   74篇
  2003年   83篇
  2002年   60篇
  2001年   60篇
  2000年   58篇
  1999年   38篇
  1998年   39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29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6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09 毫秒
31.
肖和良 《猪业科学》2020,37(9):134-137
文章论述了"调猪"向"调肉"转变的历史背景,进行了冷却肉代替常温鲜肉的可行性论证,加强对冷却肉营养价值高,口味几乎与常温鲜肉媲美等关于冷却肉的知识宣传,让冷却肉成为肉类消费主流产品,是破解"调猪"向"调肉"困境的主要方法。尖锐指出目前排名前十的猪企纷纷布局的,大城市大型屠宰和肉联厂项目,是走"调猪"的老路和死胡同,会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提出在生猪主产区建立肉联厂,充分利用和整合现有肉联厂资源,配齐官方兽医,加强产地检疫和屠宰检疫,加快非洲猪瘟快速检测试纸的研发,加强冷却肉加工、质量控制技术研究和国家标准的制订,中国肉类加工企业协会,承接国家主管部门移交的肉类加工社会管理职能等建议,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32.
研究市场需求和生产成本同时扰动时非线性需求供应链的最优应对策略.首先在稳定条件下提出供应链的收益共享协调合约;生产成本和需求扰动会导致原有的收益共享合约不再协调,提出了供应链在一体化决策时应对双因素同时发生扰动的最优策略;进一步提出了改进的收益共享合约协调分散化决策的供应链系统.最后运用数值实验对模型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33.
为给促进小麦产业链的融合发展提供参考,本文从生产、加工、消费等方面综合分析了小麦产业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质量认可是小麦产业融合的基础。小麦产业链上下游对其质量的需求不一致或利益不关联,是小麦产业链脱节、一二三产业融合程度低的主要原因。建立一套完善和系统性强的质量评价体系,是推动我国小麦产业结构性调整和促进全产业链融合发展的关键。同时分析了小麦生产、收储、制粉、食品加工和消费等各环节对其质量的具体要求,并据此提出小麦质量综合评价体系,以及综合农艺品质、数量品质、营养品质、商品品质、加工品质、食品品质等多单元评价层次。  相似文献   
34.
中国农业面源污染排放的空间差异及其动态演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2003—2014年为研究时段,在测算农业面源污染排放强度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基尼系数和非参数估计方法,研究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的空间差异及其动态演变,结果表明:1)我国农业面源污染排放总体下降,且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差异,东部和中部地区的排放强度较高,西部和东北地区则相对较低。2)2003—2014年,中国农业面源污染排放强度的区域差异略微扩大,地区间差异是其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3)核密度估计结果表明,中国农业面源污染排放总体差异表现为"下降-上升-下降"的波动变化趋势。4)马尔科夫链分析表明,中国农业面源污染在不同类型间的相互流动较为微弱,但从长期来看,存在向两极分化发展的趋势特征。  相似文献   
35.
闫晓明 《中国农学通报》2019,35(34):160-164
[目的] 研究旨在应用实证方法分析非洲猪瘟疫情对生猪产业链上市公司市场价值造成的影响,进而得出疫情对生猪产业链上养殖、屠宰、加工、消费等环节利益相关者收益的影响。[方法]采用事件研究法,选取涉及生猪产业链上市公司,按主营业务统计为肉制品加工、养殖、饲料和兽药4种类型的32家相关上市公司,通过设计指标对生猪产业链上市公司股票异常收益率波动进行计算和检验。[结果]研究结果表明:非洲猪瘟疫情事件对生猪养殖行业的影响最大;对兽药行业的影响周期最长;肉制品加工行业的影响程度和周期仅次于兽药行业,对饲料行业的影响最小。[结论] “非洲猪瘟”事件对猪产业链上的饲料、养殖、肉制品加工、兽药类上市公司市场价值存在显著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36.
基于直流电机与全液压转向器直联的自动转向系统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农机装备电控液压自动转向系统生产成本高及电动方向盘自动转向系统中控制力矩小、存在自由行程的问题,设计了基于直流电机与全液压转向器直联的自动转向机构及其电控系统,该系统主要包括自动转向执行机构、自动转向控制器和液压转向机构等。自动转向执行机构与原车液压转向机构连接实现自动转向功能,考虑了底盘阿克曼角的自动转向控制器实现车轮转向的精确控制,通过在转向驱动电机输出轴安装电磁离合器和转向柱扭矩传感器实现人工驾驶模式和自动驾驶模式的自动切换。试验结果表明,车轮转角响应平均稳态误差小于0.1°,最大稳态误差为0.158°,±20°阶跃信号最快响应时间达1.2 s,超调量小于1%,可以满足对各种轮式农机的自动导航辅助驾驶转向系统性能的要求。  相似文献   
37.
陈端海 《中国饲料》2021,1(8):85-88
中小型饲料企业是饲料产品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农牧行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计算机物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当前线上销售模式应成为中小型饲料企业创新经济增长点的重点发展领域,而要想更好的发展线上运营模式必须考虑当前中小型饲料企业自身供应链管理物流配送的发展状况。本文研究分析当前中小型饲料企业供应链管理及物流配送的发展现状,通过对供应链管理的核心影响因素及中小型饲料企业所处内外部环境的深入研究,分析当前中小型饲料企业供应链管理发展问题背后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中小型饲料企业供应链管理与物流配送的合理性建议与优化措施。 [关键词]中小型饲料企业|供应链管理|优化措施  相似文献   
38.
中国奶业全产业链绿色发展指标的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奶业是关乎国民健康和食品安全的战略性农业产业,本文从社会发展、经济效益、产品生产、资源投入和生态环境5个方面选取28项指标,发展和完善了中国奶业全产业链绿色发展指标体系和分级标准。基于该指标体系,利用NUFER-animal模型,定量分析了1990—2017年中国奶业绿色发展指标的时空分布特征,剖析了产业绿色发展的限制因素,阐明了优化途径。结果表明:中国人均奶制品消费量稳步提高,从2.0kg?cap.?1?a?1增加到12.5kg?cap.?1?a?1;奶牛单产水平不断提高,从2.4t?head?1?a?1增加到7.0t?head?1?a?1,种养系统氮素利用效率由8.4%提升至14.4%;单位牛奶的资源投入和环境代价均呈下降趋势,生产单位牛奶的蓝水足迹由0.5 m3?kg?1降低到0.2 m3·kg?1,耕地资源投入量由18.5 m2?kg?1降低到3.3 m2?kg?1;养殖系统氨挥发量指标由21.9 g(N)?kg?1降低到7.0 g(N)?kg?1,但仍远远高于欧美国家水平;牛奶生产和加工成本逐年增加,利润却低于欧美等先进国家的水平。空间特征分析表明:农牧交错带和东部沿海地区产品生产、资源投入和生态环境绿色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北方地区牛奶及奶制品的生产、消费水平均高于南方地区。发展种养一体化产业链融合绿色发展技术与模式、构建产销一体化产业链融合绿色发展利益共享机制和形成全产业链质量追踪服务体系与国民消费信任机制是促进中国奶业振兴和绿色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9.
我国农业供应链突出表现为“集体化”、“现代化”和“生态化”,资金的安全性、流动性和信用程度都需要整体协同管控。交易成本和信息不对称决定了我国农业供应链以间接融资为主,其金融风险的特征主要表现为道德风险突出、整体风险难识别、可能引致区域系统性风险和行业系统性风险。因此,应当因地制宜确定农业供应链金融支持项目,并运用系统论原理控制农业供应链金融风险。  相似文献   
40.
Bovine respiratory disease (BRD) exerts a major impact on the beef cattle industry nationally and worldwide, with a range of aetiological factors impacting its pathogenesis. Previous research has focussed on an increasing number of bacteria and viruses that have been shown to play a role in eliciting disease. Recently, additional agents have been emerging as potential contributors to BRD, including the opportunistic pathogen Ureaplasma diversum. To determine if U. diversum was present in Australian feedlot cattle and if that presence was linked to BRD, nasal swabs were collected from a cohort of 34 hospital pen animals and compared to 216 apparently healthy animals sampled contemporaneously at feedlot induction and again after 14 days on feed at an Australian feedlot. All samples were subjected to a de novo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 assay targeting U. diversum in combination with other BRD agents. U. diversum was detected at a low prevalence in cattle at induction (Day 0: 6.9%, Day 14: 9.7%), but in a significantly greater proportion of cattle sampled from the hospital pen (58.8%). When considering the presence of other BRD-associated agents, co-detection of U. diversum and Mycoplasma bovis was most common in hospital pen animals receiving treatment for BRD. These findings suggest that U. diversum may be an opportunistic pathogen involved in the aetiology of BRD in Australian feedlot cattle, in combination with other agents, with further studies are warranted to identify if a causal relationship exis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