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5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3篇
林业   2篇
农学   84篇
  13篇
综合类   214篇
农作物   179篇
畜牧兽医   21篇
植物保护   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39篇
  2010年   37篇
  2009年   37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本文对黄河下游地区野生大豆“7583”和松花江下游地区野生大豆“01—32”的发育胚根(Seedlings)在40℃下热击分别为2、4、6、8、10hr,比较其热击反应(HSR)及其热击蛋白(HSP)诱导合成的种类、累积动态。研究结果指出黄河下游地区野生大豆对2hr热击反应较松花江下游地区野生大豆反应迟钝,热击4hr前者HSP种类倍增,且小分子量HSP(LMWHSP)显著多于后者。HSP累积高峰有别,松花江下游野生大豆早于黄河下游野生大豆4个小时,且HSP累积量始终高于后者。研究还发现野生大豆存在干热击蛋白(HeatShockCognateProteins,HSCP)。  相似文献   
42.
《北京农业》2005,(1):40-40
<正>桔梗规范化优质高产栽培技术通过鉴定 由安徽省太和县高效农业开发研究所承担的"桔梗规范化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研究课题,近期经过专家评审,顺利通过省级鉴定,并获得安徽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相似文献   
43.
野生植物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资源.笔者在长期的农业技术推广实践中,通过实地调查、查阅资料等掌握了山西省原平市野生大豆的自然分布、生物学特性和目前生存状况等第一手资料,从技术角度提出了保护野生大豆的重要意义和重要举措,为防止野生大豆的濒危灭绝呐喊呼吁,为保护野生植物资源建言献策.  相似文献   
44.
张豆1号大豆于2011年1月通过甘肃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定名,审定号:甘审豆201 1001.该品种2009~2010年参加甘肃省大豆区域试验,两年11个参试点平均产量2 671kg/hm2,较对照陇豆2号平均增产17.38%,增产达显著水平,居参试材料第2位,其中在9个点次增产,增产点次达到81.8%.2010年参加甘肃省大豆生产试验,平均产量2 839kg/hm2,较对照陇豆2号增产5.04%,居参试品系第2位.  相似文献   
45.
【目的】明确广西新收集野生大豆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布特点,为今后挖掘野生大豆资源的优异性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将2008年9~10月收集的200份野生大豆种质资源进行种植,在生育期观察记载茸毛色、叶形、主茎类型等质量性状,分别进行赋值,然后计算Shannon-weaver和Simpson遗传多样性指数。【结果】野生大豆材料的11个质量性状的Shannon-weaver指数范围为0.0338~0.4320,Simpson指数范围为0.0300~0.5811,其中Shannon-weaver指数以泥膜类型最小,Simpson指数以粒色最小,而荚色的两类遗传多样性指数均最高。聚类结果将200份野生大豆材料聚为两大类,不同地区收集的材料之间存在明显的遗传差异,但部分地区内的野生大豆材料表现出明显的遗传分化。【结论】广西新收集的野生大豆质量性状的遗传多样性程度低,今后需继续对广西野生大豆种质资源进行收集和鉴定。  相似文献   
46.
野生大豆(Glycine soja)研究现状与建议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野生大豆(G.soja)是栽培大豆的祖先种,具有高蛋白、多抗、广适应性和繁殖系数高等特性.本文针对近几年野生大豆考察工作介绍了野生大豆分布现状,并对目前野生大豆资源的研究、鉴定和利用进行了分析,提出加强资源评价的深度和广度以提高野生大豆的有效利用,开展野生大豆保护遗传学方面的研究以促进野生大豆的有效保护.  相似文献   
47.
为挖掘野生大豆优异稀有基因,2006年至今以栽培大豆绥农14(轮回亲本)与野生大豆ZYD00006(供体 亲本)为双亲材料,经杂交、回交,标记辅助选择构建获得一套覆盖野生大豆全基因组的染色体片段导入系(代换 系)。该群体共 192个株系,包含野生大豆目标导入片段 237个,平均每个连锁群的导入片段个数为 11.85个;导入 片段总长度1865.17 cM,覆盖整个基因组的82.43%。其中L连锁群野生大豆基因组覆盖率最高,为100%,N连锁群 覆盖最低为 53.17%。最长导入片段 43.30 cM,最短导入片段 0.22 cM。高度一致的遗传背景对大豆重要基因及野 生大豆特有优异基因挖掘具有重要意义。同时,野生资源的引入极大丰富了栽培大豆的遗传基础,进而使得导入 系后代表型变异丰富,为大豆遗传育种提供重要的材料基础。  相似文献   
48.
通过对衡水湖野生大豆与栽培大豆分别提取基因组DNA后,采用20个RAPD随机引物对二者进行PCR扩增,经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共扩增出187条带,其中多态条带43条,多态性程度达到23%,说明衡水湖野生大豆与栽培大豆之间存在遗传上的多态性,为下一步进行野生大豆种质资源的保护及利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9.
一直以来,我国研究者对野生大豆的研究多集中在对其遗传基因的开发利用方面,对其饲用价值的研究偏少,且多集中在野生大豆种子的营养成分和饲用价值上,对于野生大豆全株饲用价值的分析近乎空白。该试验在安徽省境内22个地市(县)共采集野生大豆样本22份,在半野外环境下种植,并对其全株的主要营养成分和刈割价值进行分析,发现野生大豆蛋白质含量较高,与饲用苜蓿草粉相当,野生大豆的生物学产量也很高,有良好的抗旱性,是一种优良的饲草资源。  相似文献   
50.
分析山西野生大豆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有助于了解山西野生大豆起源与进化,为野生大豆优异种质挖掘及资源高效利用等提供理论基础。本研究采用52对SSR分子标记对来自于山西省9个地区32个县市的70份野生大豆资源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共扩增出450个等位基因,平均每对引物扩增出8.7个等位基因,变幅为3~19。等位基因频率为0.185 7~0.885 7,平均0.421 0;基因遗传多样性指数为0.210 2~0.871 8,平均0.710 0;多态性信息含量为0.201 9~0.858 4,平均0.679 7。将所有供试材料按地理来源分类,并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中部野生大豆资源的平均等位基因数、平均基因多样性指数和平均多态信息含量最高,北部次之,南部最低。而各组的平均主要等位基因频率结果与之相反。基于遗传结构和基于遗传距离的聚类分析都可将试验材料分为3个类群,两种分类结果基本相同。第一类群主要包括山西中部部分资源,第二类群主要包括山西中部部分资源和山西北部资源,第三类群主要包括山西南部资源。聚类结果与地理来源较为一致。山西野生大豆资源遗传多样性较高。中部野生大豆资源的遗传多样性最高,北部资源次之,南部资源最低。推测山西中部和北部曾经发生过种质交流,导致中部资源遗传多样性最高,该区域可能为山西野生大豆的遗传多样性中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