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1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38篇
林业   13篇
农学   44篇
基础科学   14篇
  32篇
综合类   227篇
农作物   25篇
水产渔业   11篇
畜牧兽医   68篇
园艺   24篇
植物保护   3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38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44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38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为验证鸽副黏病毒Ⅰ型灭活疫苗(S-1株)对鸽子的安全性和免疫效果,对试制的5批鸽副黏病毒Ⅰ型灭活疫苗(S-1株)分别在3家规模化养鸽场进行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幼龄鸽、青年鸽和种鸽免疫鸽副黏病毒Ⅰ型灭活疫苗(S-1株)后均无任何不良反应,并产生了较高的抗体水平,免疫后180 d对鸽副黏病毒Ⅰ型强毒川沙株的攻毒保护率在90%以上。试验效果证明,鸽副黏病毒Ⅰ型灭活疫苗(S-1株)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2.
总结了益生菌在动物体内的作用机理及其在动物养殖业中的应用,并阐述了其在未来的应用前景,旨在为益生菌在动物养殖业上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3.
番茄S-腺苷蛋氨酸脱羧酶基因SlSAMDC1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蔓陀罗S-腺苷蛋氨酸脱羧酶全长cDNA序列为信息探针, 筛选NCBI番茄EST数据库, 依据同源EST信息,经人工拼接、RT-PCR及RACE技术验证,获得了1个新的SAMDC基因家族成员,命名为SlSAMDC1(GenBank登录号:EF550528),并利用染色体步移技术克隆了879 bp的上游调控区域。SlSAMDC1 cDNA序列全长1 847 bp, 5′-UTR和3′-UTR分别长523 bp、241 bp;存在3个ORF(微型uORF、小型uORF和主ORF),主ORF编码360个氨基酸的SAMDC酶原;SlSAMDC1基因组序列全长3 648 bp,有3个内含子,均位于5′-UTR,所有内含子的剪切位点均符合真核生物“GT-AG”规则。SlSAMDC1基因与其它植物来源SAMDC基因同源性较高,与人、大肠杆菌以及酵母的同源性较低。表达谱分析发现,SlSAMDC1基因在番茄根、茎、叶、花蕾、果实等器官中均表达,果实中的表达量相对较高。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SlSMDC1基因的上游调控序列存在多个顺式作用元件,如W-box、TATA-box、CAAT-box等。  相似文献   
54.
[目的]建立Toll样受体3(TLR3)基因缺失的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细胞系,为探索狂犬病毒感染机体过程中TLR3在固有免疫反应中的作用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Golden Gate Kit试剂盒组装转录激活样效应因子核酸酶(TALEN)打靶载体pTALEN-TLR3,经酶切和测序验证其连接正确后,通过脂质体瞬时转染RAW264.7细胞,转染后提取细胞DNA,用T7核酸内切酶酶切验证TALEN质粒剪切活性.[结果]TALENs左右臂分两部分连接,首先完成A、B部分的各自连接,然后分别将T1LA与T1LB、T1RA与T1RB、T2LA与T2LB、T2RA与T2RB连接,TALEN模块经过两次连接后的PCR鉴定结果显示,T1L、T1R和T2L的4个克隆均呈阳性,T2R有3个克隆呈阳性.T2L和T2R质粒共转染RAW264.7细胞后提取DNA为模板,经PCR扩增后用T7核酸内切酶进行酶切,酶切后的DNA电泳结果显示TALEN2剪切活性较强,共获得3条条带(931、555和376 bp).TALEN打靶载体pTALEN-TLR3转染RAW264.7细胞24 h后用胰酶进行消化,并加入800μg/mL G418进行筛选,7 d后获得细胞单克隆;挑选阳性细胞克隆进行T7核酸内切酶酶切鉴定及测序,结果发现4-1和4-40号细胞克隆为双敲细胞系,均缺失7 bp的核苷酸碱基,为非3整数倍碱基缺失,可造成后续基因移码突变,使细胞基因功能失活.[结论]通过TALEN技术可成功构建TLR3基因双敲除的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TLR3-/-细胞系,且可用于狂犬病毒感染细胞后细胞因子和TLR3间的关系研究.  相似文献   
55.
[目的]构建细菌性条斑病菌诱导下的水稻抗病均一化差减c DNA文库,对获得的差异表达ESTs进行生物信息学及抗病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方法]以水稻IR26(Tester)和两优培九(Driver)幼苗5~6叶期叶片为材料,采用双链特异性核酸酶(DSN)介导的均一化消减杂交技术,构建细菌性条斑病菌JH01诱导的水稻抗病相关基因差减c DNA文库,以p LB-F和p LB-R为引物,通过菌液PCR扩增对差减文库的质量进行检测。[结果]c DNA文库的插入片段分布在0.5~2.0 kb,平均大小约为1.0 kb,重组率达95%。序列测定分析发现,随机挑取的504个克隆中有98条差异表达基因;经BLAST比对和GO注释发现,59条序列具有同源基因,分别参与信号转导、能量代谢、过敏性坏死反应、防卫反应等;另外39条序列无相似基因,有待进一步研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发现,从该文库中分离得到的Os NDPK4参与细菌性条斑病菌JH01诱导的水稻防卫反应。[结论]水稻受细菌性条斑病菌侵染的c DNA文库质量较好,为研究条斑病菌致病性因子与水稻互作机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6.
[目的]探索吲哚丁酸·S-诱抗素对苗期小麦生长的影响。[方法]通过苗期喷施吲哚丁酸·S-诱抗素(1%可湿性粉剂),研究吲哚丁酸·S-诱抗素对小麦分蘖数、根长、根数和鲜重的影响。[结果]吲哚丁酸·S-诱抗素(1%可湿性粉剂)5 000倍液、4 000倍液、3 000倍液、2 000倍液可以使小麦株高降低3.31%、3.39%、10.74%和15.29%,分蘖数增加2.80%、6.54%、7.48%和8.41%,根长增加4.41%、11.51%、17.94%和19.28%,根数增加9.21%、17.23%、24.91%和26.08%,地下部分鲜重增加6.38%、9.00%、11.00%和11.27%,地上部分鲜重增加3.45%、6.16%、7.83%和7.94%。[结论]苗期喷施吲哚丁酸·S-诱抗素,可以矮化麦苗、促进新根生长、促进分蘖、提高鲜重。  相似文献   
57.
为了进一步研究小麦谷胱甘肽-S-转移酶基因(TaGST)的功能,采用RT-PCR方法分离了小麦谷胱甘肽-S-转移酶基因(TaGST)的ORF全长c DNA,并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小麦TaGST基因的ORF全长690 bp,编码229个氨基酸;TaGST蛋白分子质量为25.81 k Da,p I为5.29。系统进化分析表明,该基因编码蛋白与水稻OsGST蛋白的氨基酸同源性最高,与已知植物GST家族成员的氨基酸序列聚类分析将TaGST聚为Phi类GST。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 ET32-TaGST,对TaGST基因进行原核表达,SDS-PAGE结果表明,其所表达蛋白与预期蛋白大小一致。为进一步研究该基因的特性和功能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8.
为寻找防治枸杞蚜虫的适用药剂,采用玻璃管药膜法,测定了4种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对枸杞蚜虫的毒力及对其三磷酸腺苷酶(ATPase)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枸杞蚜虫对联苯菊酯最敏感,LC50值为4.34 mg/L;氯菊酯、高效氯氰菊酯和甲氰菊酯的LC50值分别为17.08、40.50和184.84 mg/L。4种杀虫剂对枸杞蚜虫两种ATPase活性均有抑制作用,药剂浓度为1×10-4mol/L时,4种药剂对Na+-K+-ATPase活性的抑制率均高于对Ca2+-M g2+-ATPase的抑制率,其中对Na+-K+-ATPase活性的抑制率从高到低依次为:联苯菊酯高效氯氰菊酯氯菊酯甲氰菊酯,而对Ca2+-M g2+-ATPase的抑制率则是联苯菊酯最高(46.41%),高效氯氰菊酯最低(33.04%)。4种药剂对枸杞蚜虫GSTs活性的影响差异较大:联苯菊酯在低浓度时对GSTs具有诱导作用,高浓度时则表现为一定的抑制作用;不同浓度高效氯氰菊酯和氯菊酯对GSTs活性均表现为抑制作用,抑制率最高达85.02%;而甲氰菊酯处理后GSTs的活性则升高了193.07%~249.96%。  相似文献   
59.
甘蔗S-腺苷甲硫氨酸合成酶基因(ScSAM)的克隆及表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RT-PCR和RACE技术从甘蔗品种新台糖22号(ROC 22)中克隆获得SAM基因的cDNA序列,命名为ScSAM,GenBank登录号为KC172558。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分析其序列,cDNA全长1466 bp,含有1个1191 bp的完整开放阅读框(ORF),编码396个氨基酸,与高粱和玉米等植物的SAM蛋白有很高的相似性。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甘蔗ScSAM与高粱的SAM蛋白亲缘关系较近。Real-time PCR分析表明ScSAM为组成型表达,在根中的表达量最高,是叶中表达量的3.6倍。其在黑穗病菌胁迫和低温(4℃)、聚乙二醇(PEG)、NaCl非生物胁迫下均被诱导表达,但表达模式不同;在H2O2胁迫下其表达被抑制。推测其可能参与甘蔗抗黑穗病过程,且在甘蔗抗寒、抗旱、抗盐和抗氧化等胁迫过程中也起某种作用。  相似文献   
60.
在甘蓝自交不亲和信号传导中ARC1和上游因子SRK之间可能存在相互作用。为进一步证实该相互作用,以甘蓝E1为材料,采用RT-PCR技术扩增ARC1的编码序列, 构建ARC1原核表达质粒pET43.1a-ARC1,转化宿主菌大肠杆菌BL21,通过SDS-PAGE检测该蛋白的表达。利用免疫共沉淀原理及pET43.1a-ARC1融合蛋白序列中的6×His标签与Ni+结合的特点建立了体外检测蛋白质相互作用的新方法, 并用该方法对ARC1与SRK的相互作用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在体外ARC1能与SRK相互作用并形成复合体,这为深入分析ARC1与SRK相互作用机理以及探讨ARC1与下游传导元件的相互作用提供了理论和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