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37篇
  免费   435篇
  国内免费   352篇
林业   301篇
农学   835篇
基础科学   265篇
  491篇
综合类   2679篇
农作物   197篇
水产渔业   604篇
畜牧兽医   878篇
园艺   89篇
植物保护   185篇
  2024年   43篇
  2023年   128篇
  2022年   184篇
  2021年   240篇
  2020年   260篇
  2019年   225篇
  2018年   126篇
  2017年   191篇
  2016年   236篇
  2015年   254篇
  2014年   342篇
  2013年   386篇
  2012年   466篇
  2011年   485篇
  2010年   392篇
  2009年   350篇
  2008年   306篇
  2007年   339篇
  2006年   278篇
  2005年   289篇
  2004年   169篇
  2003年   152篇
  2002年   110篇
  2001年   89篇
  2000年   87篇
  1999年   58篇
  1998年   48篇
  1997年   50篇
  1996年   45篇
  1995年   25篇
  1994年   25篇
  1993年   29篇
  1992年   28篇
  1991年   25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3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3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31.
钒钼黄比色法测定食品中磷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了钒钼黄比色法测定食品中磷的检测技术 ,该法通过消解液酸度的调节 ,显色剂的替换 ,应用钒钼黄比色法测定食品中磷的含量.当磷溶液浓度范围在[1mg/L~20 mg/L ]时 ,线性回归良好 ;回收率范围为94%~97% .用此法测定了国家标准参考物质 ,与国标方法测定食品中磷的含量进行了比对 ,结果表明 :测定结果与国标方法的测定结果比较无显著统计学差别 ,说明该方法可用于食品中磷的测定.  相似文献   
32.
为解决北方寒地传统搅浆平地耕作模式造成稻田泡田灌溉水量大和肥料利用效率低等问题,于2018—2019年以稻田水整地环节振捣提浆机与侧深施肥机为材料,采用2种耕整地模式和2种施肥模式的正交试验设计:搅浆平地耕整地模式(WPF)、振捣提浆耕整地模式(VEP)、基肥撒施模式(CFA)和侧深施肥模式(SDF),分析振捣提浆+侧深施肥技术模式对泡田期灌水量、干物质积累量、产量指标、肥料利用率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搅浆平地耕整地+基肥撒施(WPF+CFA)相比,搅浆平地耕整地+侧深施肥(WPF+SDF)、振捣提浆耕整地+基肥撒施(VEP+CFA)和振捣提浆耕整地+侧深施肥(VEP+SDF)3种技术模式对水稻泡田灌溉量、产量性状、肥料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均产生显著的影响,以VEP+SDF增幅最大,WPF+SDF次之,VEP+CFA最小。与WPF+CFA相比,VEP+SDF模式能显著提高肥水效率,节约泡田灌溉水11.4%,减少肥料施用量10%,产量和经济效益分别提高7.3%和1628.7元/hm2。本研究表明,VEP+SDF模式显著改善肥水利用效率,提高植株产量和经济效益,是北方寒地水稻较为理想的机械化整地施肥技术模式。  相似文献   
33.
传统农业回顾与稻渔产业发展思考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对传统农业的深入理解无疑有助于对农业现代化的推进。稻渔共生产业作为优秀传统农业的典范,对于推进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与可持续发展和世界稻渔共生产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本文从人类文明发展历程,尤其是中国传统农业文明发展历程的回顾切入,简要介绍了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概念、内涵、实施及意义,并以传统稻鱼共生系统为例,深刻分析其传衍数千年的科学机制,讨论了稻渔共生产业发展面临的技术挑战及未来发展战略。研究指出,农耕文明的核心理念在华夏文明发展过程中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而于20世纪60年年代初期兴起并不断强化的石油农业则可能存在包括农业生物多样性简化、农用化学品依赖、生产成本增高、资源竞争激烈、环境压力增大以及这些工业化的现代农业对发展中国家传统农业产生的不对等的利益竞争和负面影响显而易见。在政府政策激励以及来自科技工作者、技术人员和从农者的共同努力下,从中国优秀传统农业的典范传统稻鱼共生系统逐渐衍生、演变形成的稻渔共生生态种养产业在提高水土资源利用效率、丰富稻田产出、提高农民收入、减少面源污染等方面独具优势。研究表明,相关从业人员需要高度关注现阶段稻渔共生产业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诸如模式选用、景观与农业生物多样性布设、种养协调、肥力调控、产品营销等技术细节问题并加以用心对待、科学掌握。因此提出,未来稻渔共生产业的发展还需要解决农艺机械化、投施精准化、农事省力化等新挑战,并呼吁学界、业界和政策制定部门等聚焦合力解决。  相似文献   
34.
菜用睡莲营养成分及重金属含量测定与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绿梗菜用睡莲(Nymphaea tetragona)及红梗菜用睡莲的15营养成分和4种重金属含量进行了测定与评价。结果表明,1与104~140种(品种)新鲜蔬菜已知数据比较,绿梗和红梗菜用睡莲均有较高含量的维生素C、钠及较低含量的干物质、蛋白质、钾、钙、镁、铜、锌、磷及硒;绿梗菜用睡莲有较高含量的粗纤维、锰及较低含量的铁,红梗菜用睡莲有较高含量的铁及较低含量的粗纤维。2菜用睡莲是一种含钠量较高的蔬菜。3绿梗菜用睡莲营养成分含量总体高于红梗菜用睡莲。4湖北产区菜用睡莲的铅、砷、镉及汞等重金属含量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规定。  相似文献   
35.
为得到对番茄晚疫病原菌有更好抑制作用的生物药剂,对15种中药进行筛选,并进行配伍抑菌研究,得出最佳三配伍抑菌组合为青蒿∶五味子∶乌梅=1∶4∶1,抑菌圈直径达到了56 mm,最佳配伍液的最小抑菌浓度(MIC)为7.82 mg/mL,最小杀菌浓度(MBC)为31.25 mg/mL,对生长曲线的抑制作用明显。将该中药配伍液稀释500~1 000倍时,其抑菌率明显高于典型化学抑菌剂。  相似文献   
36.
两汉之际是《周礼》学的奠基和发轫时期。刘歆是《周礼》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约略说来刘歆对《周礼》学发展所做的贡献,主要有如下三端:首先,刘歆在与其父刘向受诏校理秘府图书时,不仅将《周官》(《周礼》)这部几乎不为世人所知的典籍著录于《七略》之中,而且还“独识”《周礼》的价值,顶住各方面的压力,不遗余力地向学术界推介这部在秘府之中新发现的典籍。其次,《周礼》一书于王莽当政时被立于学官、设博士主要应归功于刘歆的推动。复次,刘歆不仅研治《周礼》,撰著《周官传》四篇,而且还广收门徒,传授《周礼》之学。两汉之际著名经学家杜子春、郑兴、贾徽、郑众、贾逵及卫宏等人都曾直接或间接地师从刘歆学习过《周礼》。他们或是刘歆的弟子,或是刘歆的再传弟子,都出于刘歆的《周礼》学传承谱系。他们在《周礼》研究领域都做出了重要贡献,从而使《周礼》学逐步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37.
通过对绵羊腔前卵泡培养方法的研究,能够探索出适宜绵羊腔前卵泡生长发育的培养条件,以及为进一步揭示绵羊卵泡生长发育的规律奠定一些基础。试验一通过使用微滴法和琼脂培养基法培养腔前卵泡,观察其对绵羊腔前卵泡生长的影响;试验二通过绵羊腔前卵泡单独培养与群体培养,探讨不同培养密度对绵羊腔前卵泡生长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使用微滴法与琼脂培养基法培养的绵羊腔前卵泡,在培养3天时,卵泡直径增加值和存活率差异均不显著(P0.05);但培养6天时,琼脂培养基法培养的腔前卵泡的直径增加值和存活率均极显著高于微滴法培养的腔前卵泡(P0.01);在使用琼脂培养基培养的条件下,对绵羊腔前卵泡进行单独培养和群体培养,在培养的6天时间内二者卵泡直径增加值和存活率差异均不显著(P0.05)。试验结果表明,琼脂培养基法是较为适宜的绵羊腔前卵泡体外培养方法;培养密度对绵羊腔前卵泡体外培养并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38.
食物安全的内涵、指标与评价方法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食物安全问题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目前,全球食物安全面临严重挑战,前景并不乐观。作为世界上人口和食物消费最大的国家,中国的食物安全面临更大挑战,但对其认识学术界还存在争论。为了准确把握食物安全的内涵,科学评价中国食物安全的状况,首先分析了食物安全概念的演变,然后总结了评价食物安全状况的供需平衡指标、消费指标、营养指标、综合指标,以及评价粮食安全状况的常用指标。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的食物结构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因此,今后食物安全的研究应由单纯的粮食安全转向包括所有食物种类的食物安全,内容应更注重食物综合保障能力及营养安全。  相似文献   
39.
In the Gilgel Gibe catchment in Ethiopia, local farmers intensify land use on Planosols by adjusting a traditional soil burning practice known as guie. The burning practice used to be applied in a cycle of shifting cultivation. However, more recently, farmers burn small plots to make fertile seedbeds for Eucalyptus seedlings in the first year before these trees are transplanted to larger plots.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was to assess the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of Planosols that have been subjected to burning over the last 10 yrs and evaluate the contribution of guie to land‐use intensification of these soils. Transect studies and interviews of local farmers, followed by chemical, physical and micromorphological analyses of samples from selected plots were used to compare the soil properties of recently (0–2 yrs) and formerly (3–10 yrs) burnt Planosols with those of unburnt Planosols. The analytic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burning practice improved nutrient availability in the first 2 yrs after guie. Increased amounts of exchangeable aluminium (Al) were reported in the long term. Charge fingerprints illustrate that the nutrient‐buffering capacity of the soil was high shortly after the practice but subsequently decreased with time. Given the population pressure on the formerly extensively used Planosols, it is argued that the current application of guie on small, localized plots for raising Eucalyptus seedlings is well adapted to the local socio‐economic context and promotes land‐use intensification on the Planosols. The increased exchangeable Al content of former Eucalyptus seedbeds merits further in‐depth research into the biophysical sustainability of the burning practice.  相似文献   
40.
根据在宜春市的实地调研,对宜春市粮食补贴制度及实施过程进行绩效分析。以"点"反应"面",为我国粮食补贴制度的进一步探索和完善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