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农学   1篇
综合类   6篇
园艺   1篇
  2023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3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为解决北方寒地传统搅浆平地耕作模式造成稻田泡田灌溉水量大和肥料利用效率低等问题,于2018—2019年以稻田水整地环节振捣提浆机与侧深施肥机为材料,采用2种耕整地模式和2种施肥模式的正交试验设计:搅浆平地耕整地模式(WPF)、振捣提浆耕整地模式(VEP)、基肥撒施模式(CFA)和侧深施肥模式(SDF),分析振捣提浆+侧深施肥技术模式对泡田期灌水量、干物质积累量、产量指标、肥料利用率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搅浆平地耕整地+基肥撒施(WPF+CFA)相比,搅浆平地耕整地+侧深施肥(WPF+SDF)、振捣提浆耕整地+基肥撒施(VEP+CFA)和振捣提浆耕整地+侧深施肥(VEP+SDF)3种技术模式对水稻泡田灌溉量、产量性状、肥料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均产生显著的影响,以VEP+SDF增幅最大,WPF+SDF次之,VEP+CFA最小。与WPF+CFA相比,VEP+SDF模式能显著提高肥水效率,节约泡田灌溉水11.4%,减少肥料施用量10%,产量和经济效益分别提高7.3%和1628.7元/hm2。本研究表明,VEP+SDF模式显著改善肥水利用效率,提高植株产量和经济效益,是北方寒地水稻较为理想的机械化整地施肥技术模式。  相似文献   
2.
1999-2001年在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进行大豆施用复合生物颗粒肥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在减施三分之一磷酸二铵的基础上,施用复合生物颗粒肥50kg/hm^2能明显增加大豆根量及提高根瘤菌固氮量,促进大豆地上部植株生长发育,大豆子实产量平均增加10.7%。  相似文献   
3.
利用香菇菌糠作基料,加入0.2%的具有高效快速降解能力的复合菌剂,可以使发酵堆体快速升温,提高堆料温度,缩短发酵时间;经堆制发酵后,香菇菌糠全氮、全磷、全钾、速效磷、速效钾养分均比没有处理的香菇菌糠有非常明显的提高,促进了有机物的分解。香菇菌糠经堆制发酵后可以作为生物有机肥循环利用。  相似文献   
4.
通过田间微区试验测定生物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在大豆上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施用生物有机肥能促进大豆生长、根系结瘤及对营养元素的吸收,有效提高产量,增加经济效益。测产结果表明,常规施肥条件下,施用生物有机肥可较CK1增产11.1%;减施化肥25%时,施用生物有机肥可较CK2增产11.7%~12.7%。生物有机肥与化肥合理配施,可显著提高经济效益。在大豆上施用生物有机肥增产机理之一可能是促进根系结瘤及固氮。  相似文献   
5.
6.
本文简述了黑土区作为粮食主产区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地位,明确了黑土地保护工作的重要意义;概述了我国、我省关于推动黑土地保护工作的重大决策,介绍了目前较为成熟的几种黑土地保护技术;结合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承担的北大荒集团黑土地保护专项调研工作,阐述了黑土地保护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最后明确了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科的科研人员作为黑土地保护工作的先行者,在未来工作中的重要方向与意义。  相似文献   
7.
为解决减量施肥造成作物产量降低和效益减少等问题,以添加生物有机肥为材料,于2019~2020年研究减量施肥模式下生物有机肥营养补偿机制对玉米产量的影响,以期为玉米增产增效的施肥方式提供技术方法。试验设置常规施肥、常规优化施肥、减量10%、减量20%、不施肥和不施氮肥处理,试验结果表明:在减施化肥10%的基础上,通过添加生物有机肥75kg/hm2和追肥时期速效与缓释尿素纯量施用比例2∶1的施用模式能够增加产量5.24%,提高经济效益929元/hm2;在添加生物有机肥75kg/hm2的基础上,减施肥料20%的N4处理减产4.42%,减少经济效益224元/hm2。添加生物有机肥能够有效提升玉米产量,也是我国北方寒区玉米作物增产增效的技术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8.
黑龙江垦区食用豆新品种简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适应黑龙江垦区种植业结构调整,发展经济作物生产的迫切需要,在黑龙江省农垦总局经济作物开发指导委员会和种子管理处主持下,于1999~2001年开展了经济作物品种整顿工作.在调研基础上,将收集到的47份食用豆品种或材料,在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进行了两年品种比较试验,结合生产调查,从中鉴定优选,并解决品种异名、重名或无名问题.在2002年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农作物品种审查会议上,审查认定了11个优良品种,现将其特征特性和栽培要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