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0篇
  免费   47篇
  国内免费   50篇
林业   21篇
农学   11篇
基础科学   1篇
  10篇
综合类   201篇
农作物   1篇
水产渔业   320篇
畜牧兽医   45篇
园艺   3篇
植物保护   4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41篇
  2012年   55篇
  2011年   58篇
  2010年   44篇
  2009年   42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38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6 毫秒
541.
为研究饲料中葡萄糖酸铬添加量对锦鲤Cyprinus carpio生长、部分血液生化指标和抗氧化指标的影响,选取体质量为(4.18"0.38)g的锦鲤进行为期8周的饲养试验,试验鱼共525尾,随机分成7组,每组设3个平行,分别投喂添加不同含量葡萄糖酸铬的试验饲料,其中Cr3+含量分别为0、0.1、0.2、0.4、0.8、1.6、3.2 mg/kg(饲料)。结果表明:在葡萄糖酸铬添加量为0.4 mg/kg时,锦鲤增重率(BWG)、特定生长率(SGR)和蛋白质效率(PER)显著升高(P0.05),饲料系数(FCR)显著降低(P0.05);添加葡萄糖酸铬能显著提高锦鲤血清中总蛋白(TP)含量(P0.05),血糖(GLU)含量在葡萄糖酸铬添加量为0.4~1.6 mg/kg时显著降低(P0.05),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含量在葡萄糖酸铬添加量为0~0.4 mg/kg时无显著性差异(P0.05),添加量超过0.8 mg/kg时TG和TC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锦鲤肝胰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氢酶(GSH-PX)活力均随葡萄糖酸铬添加含量的升高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最高值分别出现在0.4、0.8、1.6 mg/kg葡萄糖酸铬添加组且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丙二醛(MDA)含量在葡萄糖酸铬添加量超过0.4 mg/kg时显著升高(P0.05)。研究表明,在饲料中添加葡萄糖酸铬能促进锦鲤生长,降低血糖含量,提高肝胰脏抗氧化能力,以增重率为指标,根据折线模型得出锦鲤饲料中最适Cr3+含量为0.24 mg/kg(饲料)。  相似文献   
542.
黑水虻替代鱼粉对锦鲤生长和健康状况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黑水虻Hermetia illucens替代鱼粉对锦鲤Cyprinus carpio生长性能、血浆与组织生化指标的影响,选取初始平均质量为51.2 g的锦鲤270尾,随机分为3组,每组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放30尾,分别投喂以黑水虻替代鱼粉的0(H1组)、50%(H2组)、70%(H3组)饲料30 d。结果表明:黑水虻替代鱼粉对锦鲤增重率、肥满度、肝体比、体型均无显著性影响(P0.05);黑水虻替代鱼粉时,锦鲤血浆谷丙转氨酶(GPT)活力显著降低(P0.05),但血浆和肝胰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显著增强(P0.05),肝胰脏丙二醛(MDA)含量显著降低(P0.05)。研究表明,黑水虻可增强锦鲤抗氧化性和抗病能力,且黑水虻替代鱼粉的比例不宜超过70%。  相似文献   
543.
苏云金芽孢杆菌对黄河鲤白细胞吞噬和溶菌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Bt)对黄河鲤白细胞吞噬和溶菌酶活性的影响,将苏云金芽孢杆菌按1.0×1011、3.0×1011、5.0×1011cfu/kg 3个浓度添加在鱼用全价颗粒饲料中,投喂经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疫苗免疫的A1、A2、A3组和未免疫的B1、B2、B3组黄河鲤鱼,分别于试验的第1、15、30、40天时检测各组鲤鱼白细胞吞噬活性和血清溶菌酶活性。结果表明,添加苏云金芽孢杆菌可显著提高黄河鲤血液中白细胞吞噬活性和血清溶菌酶活性(P<0.05),且添加浓度越高,血液白细胞吞噬活性和溶菌酶活性越强。免疫组与未免疫组白细胞吞噬活性差异不显著(P>0.05),溶菌酶活性差异显著(P<0.05)。在停止投喂后10d,白细胞吞噬活性、血清溶菌酶活性逐渐下降,但与停止投喂Bt前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544.
平阳霉素处理对花椰菜种子萌发和离体茎尖存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杂交一代品种雪山椰菜花和自交系SZ-70为供试材料,研究了不同平阳霉素处理浓度对种子萌发的影响、不同激素种类和浓度对不定芽诱导和增殖培养的效果以及不同平阳霉素处理浓度对离体培养茎尖存活的影响。结果表明:以6-BA2mg/L和NAA0.25mg/L诱导茎尖产生不定芽的效果优于子叶和下胚轴;6-BA0.2mg/L+NAA0.02mg/L+MET0.2mg/L对不定芽的增殖效果最佳;平阳霉素处理对种子的萌发率影响不明显,处理浓度越高,种子萌发后真叶抽出率越低;随着平阳霉素处理浓度的提高,茎尖存活率下降,且异常苗和玻璃苗增加,平阳霉素80mg/L、30min的处理对茎尖的诱变效果较为适合。  相似文献   
545.
利用992个微卫星标记检测了德国镜鲤(Cyprinus carpio)F1代190个个体基因组DNA进行基因型检测,共组成51个连锁群,覆盖基因组总长度为5138.2cM,标记间平均距离为5.19cM;利用软件MapQTL 6.0采用区间作图法对酸性磷酸酶性状进行数量性状基因座(QTL)定位分析。研究结果共检测到9个与酸性磷酸酶有关的QTLs,分布于8个连锁群。其中LG24连锁群LOD值最大(5.37),位于LG24连锁群,最大的可解释表型变异为13.8%。通过BLAST与斑马鱼进行序列比对,找到了与斑马鱼富含亮氨酸重复蛋白、横跨膜蛋白50a、ADP核糖化因子和细胞因子受体家族b8同源的分子标记。本研究结果对鲤鱼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和疾病调控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46.
以瓯江彩鲤(Cyprinus carpio var.color)5个配套选育系进行双列杂交产生的F1的数据为分析对象,利用统计学和数量遗传学方法对6个繁殖性状(雄鱼性腺指数、雌鱼性腺指数、绝对繁殖力、相对繁殖力、受精率和孵化率)进行了配合力测定和杂交优势分析。结果发现,不同组合间的繁殖性状存在较大差异,但以"麻花"作母本的交配组合的平均雌鱼性腺指数和孵化率最高,以"全红"作母本的交配组合的绝对繁殖力和相对繁殖力最高,以"粉花"作母本的交配组合的所有繁殖性状参数均较差;雌鱼性腺指数与绝对繁殖力、相对繁殖力之间均存在显著的表型相关(r=0.411~0.847,P=0.01~0.04),绝对繁殖力与相对繁殖力之间存在极显著的表型相关(r=0.847,P<0.01);雌鱼性腺指数、绝对繁殖力和相对繁殖力3个性状检测到显著的特殊配合力;通过遗传效应预测,10个杂交组合均存在特殊配合力与杂交优势预测值,其雄鱼性腺指数、雌鱼性腺指数、绝对繁殖力、相对繁殖力和孵化率的杂交优势与特殊配合力均呈极显著相关(r=0.959~0.985,P<0.01)。本研究结果为瓯江彩鲤配套系育种提供了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547.
本研究首次从鲤(Cyprinus carpio)中得到2种形式的14 kD载脂蛋白(Apo-14kD)和4种形式的载脂蛋白E(ApoE),分别为Apo-14kDa-a和Apo-14kDa-b(同源性为79%)、ApoE-a1和ApoE-a2(同源性为91%)以及ApoE-b1和ApoE-b2(同源性为90%)。系统学分析表明,Apo-14kDa-a与多数硬骨鱼的Apo-14kDa同源性高于与Apo-14kDa-b的同源性,而Apo-14kDa-b与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的Apo-14kDa同源性较高,提示二者在鲤科鱼类中的分化时间较早;ApoE-a和ApoE-b的分化时间也应该处于鲤科鱼类分化的早期阶段,随后进一步分化出4个同源基因。半定量RT-PCR结果显示Apo-14kDa-a基因在肝、头肾中大量表达,肠中微弱表达,其他组织无表达,Apo-14kDa-b基因只在肝表达;ApoE-a1基因和ApoE-a2基因只在肠表达;而ApoE-b1基因和ApoE-b2基因均在脑、皮肤、鳃、肝、精巢、肠、心脏、肌肉、体肾、头肾中表达,但在脾和卵巢发生表达分化。进一步的qRT-PCR检测发现6个基因在不同胚胎发育时期的表达模式也有较大不同,且在不同时期的表达均存在阶段差异性。另外,qRT-PCR分析证实Apo-14kDa基因和ApoE基因均有可能在鲤胚胎发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且显著不同的作用。  相似文献   
548.
利用1对特异性引物DABF和DABR,分别从30尾感病和13尾抗病"粉玉"体色瓯江彩鲤(Cyprinus carpiovar.color)的cDNA中扩增出长度为624 bp的MHC classⅡB基因片段。对210个有效克隆进行测序,获得84个不同的编码序列,分属13个不同的等位基因,其中Cyca-DAB3*17和Cyca-DAB3*18为新发现的2个等位基因。核苷酸、氨基酸变异位点总数为267、130,变异率较高(42.79%、62.50%)。MHCⅡB基因片段包括第1 4个外显子,分别编码信号肽、β1和β2结构域及跨膜区。β1结构域的变异明显大于β2结构域,表现为在长度为276 bp的β1结构域中,核苷酸、氨基酸变异位点分别为150个(54.35%)和72个(78.26%);而长度为282 bp的β2结构域的核苷酸、氨基酸变异位点较少,分别为105个(37.23%)和54个(57.45%)。在β1结构域的24个抗原结合位点(PBR)上,有22个发生了变异。β1结构域的PBR、非抗原结合位点(non-PBR)及β2结构域的非同义碱基替换率(dN)与同义碱基替换率(dS)的比值ω分别为1.366、0.992、0.792,表明"粉玉"体色瓯江彩鲤MHC classⅡB基因的β1结构域在进化过程中受到正向选择作用。基因Cyca-DAB3*09在抗病群体中出现的频率(7.81%)显著高于感病群体(1.37%,P<0.05),新等位基因Cyca-DAB3*18(频率为3.13%)只出现在抗病群体中,基因Cyca-DAB1*08、Cyca-DAB3*08和Cyca-DAB3*17为感病群体所特有。研究结果为抗病"粉玉"体色瓯江彩鲤的选育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49.
以2%棉粕酶解蛋白肽(以下简称蛋白肽)分别等质量替代基础日粮中2%鱼粉和2%植物蛋白原料(1.0%豆粕+0.5%菜粕+0.5%棉粕),考察蛋白肽对(48.56±1.39)g建鲤(Cyprinus carpio var.Jian)生长性能、血清及肠道相关酶活的影响。结果表明:蛋白肽替代鱼粉或植物蛋白后试验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均显著性高于对照组(P<0.05),同时饵料系数显著降低(P<0.05);蛋白肽可降低脏体比和肝体比,并显著性提高鱼体粗蛋白含量(P<0.05);同时可提高试验组建鲤血清溶菌酶、碱性磷酸酶和肠道中蛋白酶的活性。  相似文献   
550.
Abstract Predation is an important force structuring aquatic communities, but predator–prey interactions are complex and regulated by multiple factors. Invasive fishes may interact with native fishes to alter predator–prey preferences and community dynamics. For example, common carp, Cyprinus carpio L., is an invasive species that can become abundant and negatively affect aquatic ecosystems. Juvenile common carp are occasionally found in predator diets, but predator preferences for common carp compared with alternative prey remains unknown. Prey selection and feeding behaviour of five piscivores (flathead catfish, Pylodictis olivaris (Rafinesque); largemouth bass, Micropterus salmoides (Lacepède); smallmouth bass, M. dolomieu Lacepède; walleye, Sander vitreus (Mitchill); and northern pike, Esox lucius L.) foraging on juvenile common carp and two alternative prey (fathead minnow, Pimephales promelas Rafinesque, and yellow perch, Perca flavescens Mitchill) at variable densities and habitats were evaluated. Common carp and fathead minnow were generally selected for or neutrally selected across predator species, habitat types and prey assemblages. By contrast, yellow perch was generally selected against. Common carp were easily captured but difficult to manipulate and ingest compared with other prey. These results reveal that common carp are vulnerable to a variety of predators, suggesting control of this detrimental invader may be possible through biomanipul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