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72篇
  免费   242篇
  国内免费   594篇
林业   137篇
农学   473篇
基础科学   105篇
  1042篇
综合类   1682篇
农作物   505篇
水产渔业   121篇
畜牧兽医   158篇
园艺   131篇
植物保护   154篇
  2024年   27篇
  2023年   93篇
  2022年   150篇
  2021年   180篇
  2020年   158篇
  2019年   179篇
  2018年   192篇
  2017年   244篇
  2016年   263篇
  2015年   182篇
  2014年   205篇
  2013年   319篇
  2012年   277篇
  2011年   286篇
  2010年   232篇
  2009年   228篇
  2008年   199篇
  2007年   182篇
  2006年   180篇
  2005年   134篇
  2004年   87篇
  2003年   88篇
  2002年   49篇
  2001年   47篇
  2000年   47篇
  1999年   38篇
  1998年   27篇
  1997年   30篇
  1996年   27篇
  1995年   23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25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20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63年   1篇
  1962年   2篇
  1956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11.
以黑龙江省育成的4个超高产水稻品种东农423、龙稻5、松粳3和松粳9为试验材料,以松粳6为对照,系统研究超高产水稻品种的干物质积累规律,结果表明:不同品种在孕穗期以前干物质积累速率无明显差异,孕穗期到齐穗期干物质积累速率的差异明显加大;不同品种在整个生育过程中干物质积累量不同,差异显著;品种间单位面积干物质积累总量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904;生育中、后期干物质积累量与产量均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897、0.928,说明高产品种的干物质积累量的优势在生育中、后期。  相似文献   
112.
为了探索启动磷肥不同施用方式对玉米生长和产量的影响,设置启动磷肥大田滴施(T1)、穴施(T2)和不施启动磷肥(CK)3个施肥处理,其中启动肥磷肥用量为P2O5 30 kg·hm-2,探究启动磷肥不同施用方式对玉米生长、养分分配和产量构成的影响;设置启动磷肥根箱土壤滴施(P1)、穴施(P2)和不施启动肥(CF)3个处理,其中启动肥磷肥用量为P2O5 0.2 g·kg-1土,探究启动磷肥施用后土壤中磷素的空间分布与迁移效果。结果表明,玉米四叶期和六叶期,T1和T2处理均显著增加了苗期玉米总根长,根表面积,地上、地下部生物量和N、P、K养分积累量。在六叶期,T1和T2处理玉米总根长较CK分别增加了21.10%和30.35%,根系表面积分别增加了23.48%和29.20%,地上和地下部生物量分别增加了31.24%和52.38%、33.61%和57.81%。与CK相比,T1和T2处理促进了玉米N、P、K养分的积累,同时促进了养分由营养器官向生殖器官的转移。在玉米吐丝期至成熟期,T1和T2处理玉米N、P、K养分转移量较CK分别增加了29.75和44.73 kg·hm-2、10.76和14.65 kg·hm-2、2.20和24.67 kg·hm-2。玉米穗长、行粒数、产量和磷肥偏生产力均表现为T2>T1>CK,玉米穗秃尖长度表现为T2相似文献   
113.
为明确侵蚀环境中长期施用化肥条件下农田土壤养分积累特征及其对流域面源污染的潜在威胁。在高塬沟壑区,分别采集塬面—坡地—沟道和川地—河漫滩—河道中土壤及泥沙样品,分析不同侵蚀地貌单元中团聚体粒级分布特征和不同团聚体中C、N、P含量变化及其潜在环境风险。结果表明:(1)沟道和河道等低洼地带<63 μm粒级团聚体占比最高,川地—河漫滩—河道系统中<63 μm粒径含量显著高于塬面—坡地—沟道系统;(2)塬面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有效磷(Olsen—P)含量分别为8.49,1.19,1.23 g/kg和51.80 mg/kg,是80年代初的1.39,1.49,1.76,16.27倍;川地分别为6.80,1.00,1.07 g/kg和27.40 mg/kg,是80年代初的1.12,1.25,1.52,8.13倍,磷素积累最为明显。各粒级团聚体中SOC、TN、TP、Olsen—P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250 μm粒级,63~250 μm粒级,<63 μm粒级;(3)无论是从塬面到沟道,还是从川地到河道,不同粒级团聚体中SOC、TN、TP、Olsen—P都呈现了显著降低趋势,但沟道和河道<63 μm粒级团聚体中有效磷素含量已升高到塬面上世纪80年代初水平。易侵蚀迁移的团聚体(<250 μm)分布特征和CaCl2—P的突变点问题突出,成为塬面和川地农田土壤养分积累影响水体环境的潜在风险源。因此,防治水土流失和改善施肥措施是确保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4.
为探明不同植被格局对工程堆积体陡坡坡面土壤侵蚀的影响,采用10,20,30 L/min 3种放水流量,对黄土区不同格局(裸坡、坡顶、坡中、坡底、条带)下的高陡边坡(32°,20 m×1 m)进行模拟放水试验,选取径流率、产沙率、减流效益、减沙效益等因子对堆积体坡面植被的控蚀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3种放水流量下,条带、坡顶、坡中、坡底的平均径流率较裸坡分别减小57.33%,61.17%,41.62%,24.78%,平均产沙率较裸坡分别减小74.99%,61.10%,55.01%,46.43%,且径流率与产沙率的线性关系(R2=0.57~0.80,p<0.01)整体上弱于裸坡(R2=0.71,p<0.01)。不同植被格局中,条带及坡顶格局的减流效益分别是65.97%,60.52%,减沙效益分别为71.44%,57.22%,二者的控蚀效果远高于其他格局。产沙率与径流功率的线性相关性(R2=0.61~0.83,p<0.01)高于径流剪切力(R2=0.29~0.76,p<0.01),径流功率能更好地反映堆积体坡面土壤侵蚀机制。  相似文献   
115.
田间试验设置正常氮和减氮20%两个施氮水平,每个氮处理下设置不喷施、3或8叶期小剂量喷施炭吸附聚谷氨酸(1.8 kg/hm2)、3或8叶期大剂量喷施(3.6 kg/hm2)等5个处理,研究氮肥减施下喷施炭吸附聚谷氨酸对玉米植株干物质和氮素累积分配及子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处理对各器官干物质量的累积分配无显著影响,氮肥减施后氮素累积量明显降低,但子粒中氮素分配比例提高5.6%。与不喷施相比,3叶期喷施显著增加干物质和氮素累积量,子粒氮素分配比例在8叶期小剂量喷施下最高为61.39%,8叶期喷施显著提高了营养器官花后氮素转运量和转运效率。喷施处理显著提高了果穗行粒数,正常氮下3叶期小剂量喷施处理的产量最高为11.87 t/hm2。氮肥减施小剂量喷施下的产量与正常氮不喷施处理无显著差异,因此,在夏玉米生产中,氮肥减施20%下3或8叶期喷施炭吸附聚谷氨酸1.8 kg/hm2能够维持玉米产量。  相似文献   
116.
2019~2020年以陕单 650(中熟)和东单 60(晚熟)为材料,设置 4个种植密度 6.0×104、 7.5×104、 9.0×104和10.5×104株/hm2,研究密度对玉米产量及子粒含水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密可以提高不同熟期玉米品种的产量,陕单 650在密度为 9.0×104株/hm2时最优产量为 18 083.5 kg/hm2,东单 60在密度 7.5×104株/hm2时最优产量为17 472.9 kg/hm2。两个品种粒重及子粒含水率随密度的增大而减小,陕单 650达到最大灌浆速率的天数、平均灌浆速率较东单 60均早 4 d和高 0.06 g/d;陕单 650和东单 60子粒平均脱水速率为 0.98%/d和 0.93%/d,陕单 650在生理成熟 4 d后子粒含水率迅速降至 25%。当密度为 9.0×104株/hm2时,陕单 650的叶片干物质转运率明显高于东单 60。通过适度增密提高产量、缩短生育期降低子粒水分的技术途径,协同实现陕西春玉米密植高产机械子粒收获生产。  相似文献   
117.
利用MODIS10A2积雪产品数据(2001~2013年)对西藏墨竹工卡县积雪的时间变化及其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西藏墨竹工卡地区墨竹工卡98.62%的区域积雪持续日数是不超过180d;积雪随着海拔升高,持续天数也在增加;积雪覆盖率年际变化趋势不明显,但季节性差异大.  相似文献   
118.
油-稻轮作制中供氮水平对作物及土壤氮磷钾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间试验条件下探究了不同供氮水平(0、90、180、270、360 kg/hm2)对油(华油杂9号)-稻(丰两优香1号)轮作下作物及土壤中氮磷钾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油菜生育前期氮磷钾积累量无显著变化,120 d后氮磷钾积累量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各处理差异显著。磷素积累量在直播180 d后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以180 kg/hm2处理积累量变化最大,与270、360 kg/hm2处理相比无显著差异。水稻氮积累量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但270 kg/hm2与360 kg/hm2处理无显著差异,而磷钾积累量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磷素积累量以270 kg/hm2处理最大,180、270、360 kg/hm2处理下,钾积累量在整个生育期内无显著差异,说明在油菜季施用较高氮肥来保证油菜对氮磷钾吸收基础上,后季水稻适当减少氮肥用量便可保证其对氮磷钾的吸收;从整个轮作周期农田氮磷钾平衡状况看,除不施氮肥外,其他处理农田土壤氮素均处于盈余状态,盈余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各处理在投入相同磷钾肥情况下,土壤磷素盈余量随施氮量增加呈降低趋势,施氮量为270、360 kg/hm2时,磷素出现亏缺,不同氮处理的农田钾素均处亏缺状态,且亏缺量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119.
对特爆2号喷施外源激素6-BA,研究不同浓度6-BA对爆裂玉米籽粒胚乳细胞增殖、籽粒增重以及营养物质充实的影响。结果表明,6-BA显著提高籽粒的胚乳细胞数和粒重,浓度越高差异越显著;6-BA处理对胚乳细胞大小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作用,但与对照相比无显著差异。授粉后10 d,6-BA处理对籽粒蔗糖和淀粉含量影响并不显著,但显著提高蛋白质含量;授粉15 d以后,6-BA处理籽粒蔗糖、支链淀粉和总淀粉含量明显高于对照,但不同浓度6-BA处理间并没有显著差异;蛋白质含量在授粉20 d以后差异较大,表现为60 mg/L10 mg/L0 mg/L(CK)。本试验中,喷施6-BA可获得较高的粒重和籽粒营养物质积累。  相似文献   
120.
基于GreenSeeker的水稻氮素估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研究水稻植株氮素指标与GreenSeeker植被指数的定量关系,通过设置不同年份、不同氮肥水平的田间试验,于移栽后定期使用GreenSeeker获取冠层归一化差值植被指数(NDVI)和比值植被指数(RVI),并同步破坏性取样获取植株生物量和氮含量,分析不同品种和不同氮营养条件下氮素和植被指数(NDVI和RVI)变化规律,建立基于NDVI和RVI的氮素监测模型。结果表明,植株氮含量可以基于NDVI和RVI分时期进行估算,植株氮积累量可以被分阶段反演。利用GreenSeeker可以实现水稻氮素快速无损监测,为水稻氮肥精确管理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