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7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0篇
林业   29篇
农学   15篇
基础科学   6篇
  10篇
综合类   369篇
农作物   28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36篇
园艺   110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31篇
  2012年   56篇
  2011年   71篇
  2010年   66篇
  2009年   66篇
  2008年   48篇
  2007年   52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7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51.
目的 探讨分别以红参、生晒参(相同产地和参龄)为原料的独参汤中主要化学成分含量的差异、为解释传统中药方剂独参汤的选材和功效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分别以红参、生晒参为原料,按照传统的独参汤的煎煮方法,制备红参独参汤和生晒参独参汤;对两种独参汤进行主要有效组分的萃取分离,得到总脂溶性成分、总皂苷和总水溶性多糖;分别通过GC-MS、HPLC和UV测定其测定其总脂类成分、总皂苷及总水溶性多糖的含量.结果红参独参汤中测得了5种脂类成分,生晒参独参汤中测得了8种脂类成分;红参独参汤中的总皂苷含量为1.3%±0.2%,生晒参独参汤中的总皂苷含量为1.1%±0.2%;总皂苷中含量最多的五种单体皂苷的含量分别为:红参独参汤中Rg1:0.1079%、Rc:0.0801%、Re:0.0614%、Rd:0.0397%、Rb 1:0.0988%,生晒参独参汤中Rg1:0.0752%、Rc:0.0518%、Re:0.0352%、Rd:0.0300%、Rb 1:0.0778%;生晒参独参汤中的水溶性多糖含量约为8.76%,红参独参汤中的水溶性多糖含量约为11.75%.结论红参独参汤中的人参皂苷和人参水溶性多糖的含量均多于生晒参独参汤中的含量,两种独参汤中均含有脂类成分.  相似文献   
52.
李敏晶  刘昌雨  刘远  谭成玉 《安徽农业科学》2013,(18):7838-7839,7855
[目的]探讨AB-8型、D101型、DM301型3种大孔树脂对多棘海盘车多糖的脱色效果。[方法]以脱色率和多糖保留率为指标,分别考察大孔树脂用量、脱色时间和脱色温度对多糖的脱色效果,并进行正交试验。[结果]AB-8型大孔树脂对多糖的脱色效果最好,但对多糖保留率较差;D101型大孔树脂脱色后的多糖保留率最好,但其脱色率较差;DM301型大孔树脂对多糖保留率和脱色率均较差。正交试验结果表明,多棘海盘车多糖脱色的各因素影响程度为:树脂用量脱色温度脱色时间。[结论]大孔树脂对多棘海盘车的脱色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53.
陈乃东  陈琼  何健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9):8146-8148
[目的]对灵芝多糖的提取工艺进行优选。[方法]将灵芝在50℃条件下干燥恒重,过40目筛,用无水乙醇对灵芝干粉进行脱脂预处理,脱脂完毕风干后在不同的料液比、温度、提取时间的条件下进行单因素试验,并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进行正交试验获得最佳提取工艺。[结果]灵芝多糖的最佳提取工艺为:料液比1∶20(W/V,g/ml,下同),提取时间为3 h,提取温度为90℃;在此条件下,灵芝多糖得率可达1.61%。[结论]该方法优选了灵芝多糖的提取工艺条件,为灵芝多糖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4.
香菇废菌棒多糖树脂脱色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利用大孔树脂对香菇废菌棒粗多糖进行脱色。[方法]以香菇废菌棒为材料,以脱色率和多糖损耗率为考察指标,比较6种大孔树脂在香菇废菌棒脱色方面的性能,并选择脱色效果最佳的树脂进行单因素试验。[结果]研究表明,717型阴离子树脂对香菇废菌棒的脱色效果最佳,其最佳的脱色工艺为:717型树脂用量6%,脱色时间3 h,pH 3,脱色温度40℃,在此条件下,香菇废菌棒的脱色率为82.07%,多糖损耗率为12.63%。[结论]研究可为香菇废菌棒多糖的理论研究及工业化提取中的脱色操作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5.
赵菊润  孙永玉 《安徽农业科学》2013,(28):11340-11341,11496
[目的]探讨一种高产高效的齿瓣石斛种植模式,从而达到大规模生产的目的。[方法]测定药用植物齿瓣石斛在4种栽培模式下的生物碱和石斛多糖含量。[结果]①仿野生栽培种植模式下总生物碱含量和石斛多糖含量显著高于集约化种植;②同一种植模式下2年生植株总生物碱含量和石斛多糖含量高于1年生。[结论]自然林仿野生栽培法下的齿瓣石斛植株有着较高的生物碱与多糖舍量,具有质量高、生态效益好的优点,适合大面积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56.
为探究不同单一寡糖和复配寡糖对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及品质的影响,选择生长周期较短的生菜品种“意大利耐抽薹”作为研究对象,以80mg·L-1的纤维寡糖(ZH-A)、低聚木糖(ZH-B)、甲壳低聚糖(ZH-C)和以上3种寡糖等质量比的复配寡糖(ZH-M)以及多糖海藻酸钠(GY-D)对定植后的生菜进行4次叶面喷施处理,以喷清水为对照(CK)。从定植后的第3天(三叶一心)开始,每隔2d连续喷施4次,至采收期(定植23d)测定生菜的生长特征(生物量、叶面积、荧光光合)、根系表型特征(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以及品质特征(可溶性糖、叶绿素、Vc、硝酸盐)。结果表明:单一寡糖、复配寡糖及海藻酸钠多糖处理均能显著增加生菜生物量;纤维寡糖(ZH-A)对促进根系生长及降低硝酸盐含量具有显著效果;甲壳低聚糖(ZH-C)对叶绿素含量、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及可溶性糖含量有显著的提高作用;复配寡糖对生菜地上部、地下部及品质的增长和提升效果明显优于单一寡糖和多糖,采收期地上部鲜重及叶面积分别增加52.58%和57.60%,根干重、总根长、总体积及总表面积分别增加35.07%、89.10%、49.23%和40.68%,可溶性糖增加25.20%,叶绿素含量增加21.50%,Vc含量提高12.08%,硝酸盐含量降低27.65%。综上可知,不同寡糖对生菜生长特征和生理性状的作用效果和调控机制具有明显差异;复配寡糖对生菜促生长和提品质的调节效果显著优于单一寡糖。  相似文献   
57.
亮菌多糖ATPS-1b抗衰老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D-半乳糖致衰老模型小鼠,测定血清、肝和脑组织中SOD、MDA、GSH-Px、NO,称小鼠体重,测定胸腺及脾脏指数。结果表明亮菌多糖ATPS-1b能显著提高SOD、GSH-Px活性并降低MDA、NO含量,还能明显增加小鼠体重,抑制胸腺指数和脾脏指数下降,且呈剂量依赖关系。亮菌多糖ATPS-1b具有抗衰老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其增强免疫功能,清除氧自由基和活性氧,提高机体抗氧化酶活力有关。  相似文献   
58.
桑叶多糖的分离及红外光谱和气相色谱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糖是桑叶中的重要功能性成分之一。采用水煮提取、乙醇分级沉淀和Sephadex G-100凝胶层析的方法,从桑叶中分离、纯化出3种多糖组分:MPSⅠ、MPSⅡ和MPSⅢ。经红外光谱分析,MPSⅠ不同于MPSⅡ和MPSⅢ,表现出长分子链、β-糖苷键构型和含酰胺基团等特征。气相色谱分析结果显示,L-鼠李糖、D-葡萄糖和D-半乳糖是3种桑叶多糖的共同成分,其中D-葡萄糖和D-半乳糖的构成比例较大,3种桑叶多糖的单糖构成也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59.
为了更好的开发和利用神秘果资源,优化神秘果叶粗多糖的提取工艺,并评价其抗氧化能力。本研究采用单因素实验对液料比、提取温度、提取时间和提取次数进行研究,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建立三因素三水平的正交试验设计,对提取工艺进行优化,获得最佳提取条件,并测定神秘果叶粗多糖的总抗氧化能力(FRAP)。结果表明提取神秘果叶粗多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液料比25:1 (v/m)、提取温度85 °C、提取时间60 min,提取3次,在此条件下,神秘果叶粗多糖提取率为4.93 ± 0.022%;三个因素对神秘果叶粗多糖提取率影响大小顺序为:提取温度>提取时间>液料比。分析其总抗氧化能力(FRAP)发现,神秘果叶粗多糖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41.38 μmol/g)。  相似文献   
60.
将犬平均分成3组,第Ⅰ组:口服给药,1ml/kg,1次/d,仅用1d;第Ⅱ组:口服给药,1ml/kg,1次/d,连用5d。第Ⅲ组:口服给药,1ml/kg,1次/d,连用10d。在用药后第5d、10d、20d进行3次检测。通过淋巴细胞体外培养,经形态学检查,检测200个淋巴细胞中的转化比率,结果表明试验组淋巴细胞转化率比对照组的显著提高(P<0.0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