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1141篇
  免费   3939篇
  国内免费   9583篇
林业   3406篇
农学   14579篇
基础科学   5430篇
  6829篇
综合类   65255篇
农作物   10725篇
水产渔业   2540篇
畜牧兽医   17491篇
园艺   4512篇
植物保护   3896篇
  2024年   819篇
  2023年   2490篇
  2022年   2966篇
  2021年   2974篇
  2020年   3105篇
  2019年   3235篇
  2018年   2044篇
  2017年   2999篇
  2016年   3586篇
  2015年   3784篇
  2014年   6000篇
  2013年   6127篇
  2012年   7619篇
  2011年   7816篇
  2010年   7140篇
  2009年   7411篇
  2008年   7376篇
  2007年   6453篇
  2006年   5627篇
  2005年   5154篇
  2004年   4114篇
  2003年   3823篇
  2002年   3307篇
  2001年   3232篇
  2000年   2731篇
  1999年   2665篇
  1998年   2388篇
  1997年   2274篇
  1996年   2114篇
  1995年   1984篇
  1994年   1882篇
  1993年   1876篇
  1992年   1814篇
  1991年   1704篇
  1990年   1450篇
  1989年   1430篇
  1988年   272篇
  1987年   190篇
  1986年   130篇
  1985年   112篇
  1984年   28篇
  1983年   44篇
  1982年   33篇
  1981年   36篇
  1980年   23篇
  1966年   21篇
  1965年   36篇
  1958年   22篇
  1957年   91篇
  1953年   40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为明确水地强筋冬小麦高产、优质、高效的灌溉技术,试验设3个灌水时期8个灌溉处理[越冬期灌1水(W1),拔节期灌1水(W2),孕穗期灌1水(W3),越冬期和拔节期灌2水(W12),越冬期和孕穗期灌2水(W13),拔节期和孕穗期灌2水(W23),越冬期、拔节期和孕穗期灌3水(W123),全生育期不灌水处理(CK)],于小麦成熟期测定籽粒产量、总蛋白及其组分含量和淀粉含量。结果表明,与不灌水的CK比较,所有灌水处理的籽粒产量、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重、蛋白质产量以及籽粒淀粉含量均显著增加,但籽粒的总蛋白及其组分含量均呈不同程度降低(W1处理除外)。越冬期灌水对有效穗数、籽粒产量、总蛋白及其组分含量、淀粉含量的提升作用较大;拔节期灌水对穗粒数的提升作用较大,但对淀粉含量的提升作用较小,对总蛋白及其组分含量的降低作用较大;孕穗期灌水对千粒重的提升作用较大,对蛋白质产量的提升作用较小。随着灌水次数增加,小麦籽粒产量显著提高,淀粉含量先显著提高后基本不变,而籽粒总蛋白及其组分含量降低。W123处理籽粒产量最高,其次是W13处理;W1处理籽粒蛋白质及其组分含量最高,其次是W12及W13处理;W23处理淀粉含量最高,其次是W12或W13处理。综合各项指标,最好的灌水组合是越冬期和孕穗期灌2水(W13)。  相似文献   
32.
黑龙江省一 、二积温区水稻花药培养条件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提高黑龙江省第一、二积温带水稻花药培养效率,促进该技术在粳稻新品种选育中的应用,以五优稻2号及黑龙江省第一、二积温区骨干亲本的F1、F2为材料,对提高花培效率的几个关键环节如取材标准、关键时期培养基配方和培养条件等进行了方法改良。结果表明:取穗以叶枕距、颖壳颜色和花药长度等多重因素为标准;适用于以五优稻2号为亲本的诱导培养基配方为进口N6+凝胶3.6g·L-1+蔗糖60g·L-1+2,4-D2mg·L~(-1);分化培养基配方为MS+KT 2mg·L~(-1)+IAA 1mg·L~(-1)+蔗糖30g·L-1+琼脂4g·L-1,同时辅以16h光照;生根培养基中加入3~6mg·L~(-1)多效唑,可以壮苗促分蘖,提高移栽成活率。  相似文献   
33.
34.
近年来,基于数字图像处理和机器学习算法的果实自动识别检测研究已经越来越成熟。针对传统检测方法检测过程中难以满足实时性要求的缺点,采用了基于Faster-RCNN的果实快速检测模型。模型由卷积神经网络(CNN)和区域提议网络(RPN)组成,首先由CNN进行卷积和池化操作提取特征,然后由RPN选取候选区域,通过网络全连接层参数共享,由目标识别分类器和边界框预测回归器得到多个可能包含目标的预测框,最后通过非极大值抑制挑选出精度最高的预测框完成目标检测。分别对桃子、苹果和橙子的三种果实进行检测,采用迁移学习方法,使用已经预训练好的两种深度神经网络模型ZFnet和VGG16,通过数据集的训练对Dropout及候选区域数量进行参数调整完成网络调优。检测并分析果实不同布局形态下模型的检测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当Dropout取值为0.5或0.6,候选区域数量为300时网络模型最佳,ZFnet网络中,苹果平均精确度为92.70%,桃子为90.00%,而橙子为89.72%。VGG16网络中,苹果平均精度为94.17%,桃子为91.46%,橙子为90.22%。且ZFnet和VGG16的图像处理速度分别达到17 fps和7 fps,能够达到果实实时检测的目的。  相似文献   
35.
针对目前修剪机修剪形状单一,适应性差,修剪机械通用性能低的问题,通过理论分析、三维模型设计、性能试验相结合的方法,设计针对新型果园的宽幅联合仿形修剪机。主要对该整机的机架结构、切割装置、传动系统、液压系统进行了设计,并分别对机架结构和切割装置的机构进行运动分析。试验结果表明:该修剪机切割高度范围为500~4 000 mm,向左最大移动幅度为1 530 mm,向右最大移动幅度为740 mm,左右最大摆角幅度为±25°,最大切割直径为60 mm,修剪漏割率为7.3%,修剪合格率为90.9%,切割断面质量和修剪形状符合农艺学的要求。该机适应性强,通用性能高,能满足多种修剪树形的需要。  相似文献   
36.
为明确不同氮、磷、钾用量对小麦冠层不同层次光截获和干物质分配的影响,以济麦22为供试材料,设置F0(不施肥)、F1(N 180 kg·hm-2,P2O5 75 kg·hm-2,K2O 60 kg·hm-2)、F2(N 225 kg·hm-2,P2O5 120 kg·hm-2,K2O 105 kg·hm-2)和F3(N 270 kg·hm-2,P2O5 165 kg·hm-2,K2O 105 kg·hm-2)4个施肥量处理,比较分析开花后不同氮、磷、钾用量对小麦叶面积指数、冠层不同层次光截获特性和成熟期干物质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F1处理下叶面积指数显著高于F0处理,而与F2和F3处理间无显著差异;开花后15 d,F1处理下小麦冠层不同层次及总PAR截获率和截获量均显著高于F0处理,而与F2和F3处理间无显著差异。F1处理下成熟期干物质在小麦冠层不同层次营养器官中的分配量、籽粒中的分配量及总干物质积累量显著高于F0处理,而与F2和F3处理间无显著差异。成熟期干物质在小麦冠层不同层次营养器官和籽粒中的分配量以及总干物质积累量与冠层上层(顶部至株高2/3)、中层(株高2/3至株高1/3)和总PAR截获率均呈显著正相关。F1处理(N 180 kg·hm-2,P2O5 75 kg·hm-2,K2O 60 kg·hm-2)为本试验条件下的最优处理。  相似文献   
37.
4种基因型猕猴桃对淹水胁迫的生理响应及耐涝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淹水胁迫下4种基因型猕猴桃的形态变化及生理响应,以筛选耐涝种质资源,并初步分析猕猴桃耐涝的生理机制。【方法】采用"双套盆"法模拟淹水胁迫,对大籽猕猴桃'KR2’、对萼猕猴桃'KR5’、美味猕猴桃'15-13’及软枣猕猴桃'永丰一号’的两年生组培盆栽苗进行淹水处理,通过统计涝害指数观察淹水对此4种猕猴桃属植物形态的影响,同时通过测定根系活力、叶片光合能力及根系低氧伤害相关指标研究淹水对猕猴桃属4种植物生理代谢的影响,并通过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4份材料的耐涝性。【结果】随着淹水胁迫时间的延长,4种猕猴桃属植物的涝害指数均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根系活力逐渐下降,光合相关指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超氧阴离子产生速率、过氧化氢及丙二醛含量总体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但在整个淹水胁迫期间',KR2'’KR5’仍能保持较高的根系活力与光合能力,且受到的低氧伤害较小。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结果表明,4种猕猴桃属植物的耐涝性顺序为':KR2’'KR5’'15-13’'永丰一号’。【结论】4种猕猴桃中',KR2’和'KR5’的耐涝性较强',15-13’和'永丰一号’属不耐涝猕猴桃。耐涝猕猴桃在涝害胁迫下可以缓解低氧伤害,维持自身的根系活力,保证地上部的健康生长,进而保证地上部叶片高水平的光合能力,从而表现出较强的耐涝性。  相似文献   
38.
武夷岩茶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与亲缘关系的SRAP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利用SRAP-PCR反应体系,从88对SRAP引物组合中筛选出43对引物组合,对武夷岩茶主要的30份种质资源进行SRAP分析,共扩增出385条带,其中具有多态性的有236条带,占总数的61.30%,表明30份武夷岩茶种质呈现一定的遗传多样性。武夷岩茶种质资源间遗传距离变幅在0.31~0.98之间,平均为0.63,基于SRAP标记利用系统聚类法把武夷岩茶分为三大类,为武夷岩茶遗传研究、品种选育与资源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9.
马兵 《中国种业》2020,(7):74-75
铜麦6号是半冬性品种,株型半紧凑,田间长势好,在旱地、盐碱地、水地均可种植。对品种选育、特征特性、产量表现、栽培管理等方面进行了总结,旨在为旱薄、抗盐碱地的小麦发展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40.
  目的  研究毛白杨核心种质的取样策略,在进行相应的遗传分析基础上,构建核心种质,分析其遗传多样性,为毛白杨种质资源库建设、引种和新品种选育提供科学依据,亦为其他树种核心种质构建提供参考。  方法  基于16对荧光SSR引物,利用毛细管电泳技术分析272份毛白杨和白杨杂种种质不同取样比例的遗传多样性参数。根据期望杂合度,计算每个样品对总体遗传多样性的贡献值,然后对所有样品根据贡献值从大到小进行排序。通过比较贡献率最高的前50%、45%、40%、35%、30%、25%、20%和15%取样比例获得的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Ne)、平均Shannon信息指数(I)、平均期望杂合度(He)等,分析核心种质的代表性,确定其合适的取样比例。  结果  随着取样比例的降低,Ne、I和He值均在升高,均大于原始种质相应数值,而且He值均大于0.5,表明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而原始种质的He值小于0.5。按照25%取样比例,得到前68名种质,其中包含18份杂种种质以及所有省份选出的部分优异种质。所得到的Ne、I和He分别是2.761、1.094和0.539,均大于原始种质的相应值2.075、0.825和0.432。t检测结果表明,核心种质与原始种质的遗传多样性无显著差异,表明这68份种质在遗传多样性方面具有可靠的代表性,可以作为核心种质。北京的种质与河北的种质遗传一致度最高,为0.997;与山西次之,为0.990。  结论  毛白杨核心种质的最佳取样比例是25%,最佳取样范围为20% ~ 40%,如果种质资源数目较大,可以适当降低至15%,如果基数较小,可以升高至45%。He、Ne、I等均表明这些核心种质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杂种种质遗传变异丰富,聚合了亲本的优良等位基因,首次从分子水平证明了杂种种质是毛白杨遗传改良的重要育种资源。建议相关部门或者育种者要高度重视白杨杂种种质的收集、保存和再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