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54篇
  免费   221篇
  国内免费   289篇
林业   206篇
农学   205篇
基础科学   23篇
  216篇
综合类   1194篇
农作物   161篇
水产渔业   166篇
畜牧兽医   436篇
园艺   222篇
植物保护   135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50篇
  2022年   90篇
  2021年   103篇
  2020年   99篇
  2019年   89篇
  2018年   72篇
  2017年   94篇
  2016年   123篇
  2015年   111篇
  2014年   116篇
  2013年   120篇
  2012年   165篇
  2011年   182篇
  2010年   144篇
  2009年   169篇
  2008年   139篇
  2007年   167篇
  2006年   124篇
  2005年   119篇
  2004年   77篇
  2003年   57篇
  2002年   67篇
  2001年   64篇
  2000年   49篇
  1999年   37篇
  1998年   39篇
  1997年   35篇
  1996年   37篇
  1995年   33篇
  1994年   34篇
  1993年   26篇
  1992年   24篇
  1991年   21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23篇
  1988年   14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6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Although the spatial genetic differentiation that occurs in animal populations has been extensively studied, information on temporal variations in genetic structure and diversity is still lacking, especially for animals with oscillating populations. In the present study, we used the mtDNA D‐loop sequence to assess the temporal genetic variation in samples from six successive years for the greater long‐tailed hamster, Tscherskia triton. Sampling was carried out between 1998 and 2003 in cropland on the North China Plain, China. A total of 108 individuals were analyzed. The temporal samples showed a high level of genetic diversity. Substantial genetic changes in haplotype frequencies over time were detected for the hamster population. Random genetic drift and migration are likely to be the major factors responsible for the observed temporal pattern. The genetic diversity of the hamster population was higher in years with higher population density, and lower in years with lower population density. The result supports our hypothesis that genetic diversity decreases when population density declines in animals whose population oscillates greatly between years. The combined effects of inbreeding and genetic drift caused by reproduction, dispersal and population size might play important roles in the observed changes in genetic structure and diversity between years.  相似文献   
52.
重回缩修剪对龙眼叶片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交叉封行的大乌圆龙眼树(8年生)进行重回缩修剪,重剪后用167mg/LPP333溶液调节树体生长,冬季喷施450mg/L乙烯利控梢促花,研究其对龙眼叶片内源激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实施重回缩修剪后,大乌圆龙眼叶片的乙烯、IAA含量下降,GA3、ZT含量增加,而对ABA含量影响不大;重回缩修剪后施PP333,叶片乙烯、IAA和ABA含量增加,GA3、ZT含量下降。在龙眼花芽生理分化期,重回缩修剪树叶片内源激素处于较高GA3、较低ZT水平,据此认为这是导致龙眼重回缩修剪树难以花芽分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53.
日本矮紫薇花芽由中上部侧枝和主枝顶芽发育而成,花芽分化从4月末开始至5月末结束,历时30d,包括花序分化和小花分化两个过程,分为形态分化前、开始分化期、花序原基分化期、花蕾分化期、小花花萼分化期、花瓣分化期、雄蕊分化期、雌蕊分化期8个时期,花序和小花分化的顺序分别是离心和向心的.花芽分化与春梢生长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54.
研究了安祖花茎尖于MS 6-BA1.0mg/L IBA0.1mg/L中诱导的愈伤在不切割、切割成片状及糊状三种不同的方式下对其增重倍率、芽分化率的影响,同时研究了蔗糖和IBA浓度诱导芽生根的影响.结果表明:切割成片状的愈伤组织其增殖倍率、芽分化率明显优于其它两种方式;诱导出来的芽在1/2MS IBA0.5mg/L中附加5%的蔗糖最有利于根的分化.  相似文献   
55.
猪伪狂犬重组抗原间接ELISA诊断方法的建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研究应用重组抗原,成功建立了检测猪伪狂犬病病毒血清抗体的间接ELISA诊断方法。通过方阵滴定确定了抗原最适包被量为1.45μg/孔,血清最适稀释度为1∶80,其作用时间为60 min,酶标抗体最适作用时间为60 min。其阳性临界值为OD≥0.123。此外,该抗原不与猪其他疾病的阳性血清反应,具有良好的特异性;批内重复试验,变异系数小于10%。该方法与进口诊断试剂盒的符合率为96.3%。本研究为现地免疫猪群抗体检测和进行PRV流行病学调查提供了一种简便的血清学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56.
牛GDF9和BMP15基因遗传变异与双胎性状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生长分化因子9(Growth differentiation factor 9,GDF9)基因和骨形态发生蛋白15(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15,BMP15)基因作为牛双胎性状的候选基因,研究了它们在鲁西牛、秦川牛、南阳牛和中国荷斯坦牛4个品种中的遗传变异,并在鲁西牛群体中研究了其多态位点与双胎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在鲁西牛中GDF9基因的3′UTR发现缺失突变,而其它3个品种中没有发现该突变。对鲁西牛群体中该多态位点与单、双胎性状之间进行卡方显著性检验表明,单胎牛群体与双胎牛群体基因型分布有极显著的差异(P=0.006),双胎牛群体的B等位基因频率明显大于单胎牛群体。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突变体mRNA的二级结构与野生型相比总自由能值差异不大,但突变体mRNA翻译起始位点的二级结构稳定性明显大于野生型。在鲁西牛、南阳牛和秦川牛的BMP15基因中发现编码区第759~762位有GAAA 4个碱基存在缺失突变,但没有检测到突变纯合个体,中国荷斯坦牛中没有检测到该突变。卡方显著性检验表明单胎牛群体和双胎牛群体在该位点基因型组成差异不显著(P=0.947)。  相似文献   
57.
不同地域长爪沙鼠群体间遗传状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27个生化基因位点,分别对首都医科大学实验动物科学部和浙江省实验动物中心饲育的2个长爪沙鼠群体进行了遗传分析。结果显示,首都医科大学实验动物科学部长爪沙鼠群体遗传适应性、遗传多样性水平、遗传变异程度都明显高于浙江省实验动物中心沙鼠群体(P〈0.05),并且这2个沙鼠群体间未出现较为明显的遗传分化(FST〉0.05)。  相似文献   
58.
禽类的性别决定机制迄今尚无定论,目前较为公认的有以下几种假说:一是W染色体上携带性别决定基因(类似于哺乳动物的SRY)决定着个体的雌性化发育;二是Z染色体上某些基因的过表达(即不受剂量补偿效应限制)引发了个体的雄性化发育;三是前2种机制共同作用。已知禽类的性别决定候选基因有W染色体上的FET1、ASW和Z染色体上的DMRT1基因。此外,常染色体上的许多基因也参与禽类的性别决定和分化过程,如SOX9,AMH,cFOXL,CYP19A1等。  相似文献   
59.
探讨体外培养的鸡胚胎原始生殖细胞(EPGCs)的多向分化潜能。分别从发育至19期和28期的鸡胚胎性腺中获取EPGCs,体外培养传代。通过地塞米松、β-甘油磷酸钠和维生素C诱导EPGCs向成骨细胞分化,分别进行碱性磷酸酶改良钙钴法染色鉴定、钙结节Von Kossa's染色鉴定和免疫组化鉴定。结果表明:EPGCs被诱导21 d后,定向分化成成骨细胞,诱导率达到80%,碱性磷酸酶改良钙钴法染色、钙结节Von Kossa's染色和免疫组化鉴定均呈阳性,阳性率为75%-85%。由此可得出在诱导条件下,EPGCs体外可定向诱导分化为成骨细胞。  相似文献   
60.
快速鉴别诊断山羊痘病毒和羊口疮病毒二联PCR方法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参照GenBmk已发表的山羊痘病毒(GPV)和羊口疮病毒(ORF)的核苷酸序列设计了两对引物,建立了一种可以快速鉴别山羊痘病毒和羊口疮病毒二重PCR方法,检测结果显示,对山羊痘病毒和羊口疮病毒可以分别扩增出413 bp和595 bp的特异性片段,经敏感性测定,最低能检测到4 pg的DNA。对广西的送检的山羊病料20份进行检测,其中7份可扩增出413 bp的山羊痘特异片段、1份可扩增出595 bp的羊口疮特异片段。该方法能在4 h内完成整个检测过程,不仅快速,而且特异强、敏感性高,很适合于快速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