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49篇
  免费   63篇
  国内免费   191篇
林业   31篇
农学   86篇
基础科学   40篇
  98篇
综合类   975篇
农作物   79篇
水产渔业   170篇
畜牧兽医   1634篇
园艺   29篇
植物保护   61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50篇
  2022年   61篇
  2021年   81篇
  2020年   73篇
  2019年   90篇
  2018年   51篇
  2017年   84篇
  2016年   90篇
  2015年   103篇
  2014年   135篇
  2013年   152篇
  2012年   211篇
  2011年   207篇
  2010年   190篇
  2009年   214篇
  2008年   226篇
  2007年   212篇
  2006年   221篇
  2005年   190篇
  2004年   131篇
  2003年   100篇
  2002年   71篇
  2001年   55篇
  2000年   46篇
  1999年   27篇
  1998年   28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SP)一般是指由2~3个氨基酸组成的寡,可直接被消化道吸收进入循环系统,被组织代谢利用,与游离氨基酸比较.小的营养优势主要表现在加快蛋白质合成和提高矿物质元素的吸收利用率两个方面。为了了解小在育肥猪上的应用效果,验证活性小代替育肥猪日粮鱼粉的可能性,为养殖者提供鱼粉代替品的选择性的理论依据,进行此试验。  相似文献   
62.
试验旨在探索法氏囊活性BP7调节鸡未成熟B细胞的分子基础。利用BP7刺激禽前B淋巴细胞DT40细胞,采用荧光定量PCR(qPCR)检测IgM的mRNA水平,并采用基因芯片分析基因表达谱及其生物学功能。结果显示,BP7刺激的DT40细胞产生IgM的mRNA水平明显升高。基因芯片分析发现,BP7处理的DT40细胞中共有1345个差异表达基因。通路分析发现,BP7诱导DT40细胞的差异表达基因涉及17条通路,包括受体互作、信号通路、代谢和蛋白质分解相关通路等。通路网络分析发现,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互作是BP7刺激后DT40细胞相关途径中的关键通路。基因本体论(GO)功能分析发现,BP7刺激DT40细胞中涉及的免疫相关功能主要包括免疫应答、免疫应答信号、Th1型免疫应答、细胞因子的产生和调节及其受体活性等方面。该研究阐述了法氏囊活性BP7调节禽未成熟B细胞的分子基础,为进一步研究法氏囊活性调控B细胞分化的分子机制提供了新的数据。  相似文献   
63.
宿主防御是机体先天性免疫防御系统的重要组成成分,具有抗菌、抗病毒、抗寄生虫、免疫调节等多种生物学功能。宿主防御在动物机体的表达量可受多种因素调控,因此,透彻研究宿主防御的表达特性,对通过诱导宿主防御表达增强机体免疫力、抵御病原微生物感染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宿主防御的概念、分类、生物学功能、表达特性及调控机制,为通过饲粮调控宿主防御表达以替代饲用抗生素应用于畜牧生产提供重要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4.
转运载体1(PepT1)在动物肠道小的摄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试验旨在研究驴(Equus asinus)PepT1(ePepT1)基因的分子克隆、序列分析和组织表达。提取驴肠道组织总RNA,PCR克隆ePepT1基因片段,测序验证并进行序列分析;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qPCR)方法分别测定驴肾脏、脾脏、心脏、肝脏、肺脏、胃、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组织中ePepT1基因的相对表达量。结果表明:ePepT1开放阅读框为2 124 bp,共编码707个氨基酸残基。蛋白质理化性质预测显示,ePepT1蛋白分子质量为78.6 ku,等电点为7.52,具有11个跨膜区(TMD),且TMD 9和TMD 10之间有1个大的细胞外环;ePepT1蛋白有5个胞外N-糖基化位点,5个胞外蛋白激酶C(PKC)作用位点和3个蛋白激酶A(PKA)作用位点。组织分布研究发现,ePepT1基因在各组织均有表达,但在肠道(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中相对表达量最高。综上所述,本研究首次克隆了ePepT1基因,研究了其组织表达规律,为进一步研究驴肠道小吸收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65.
豆粕是一种优质的植物性蛋白来源,含有丰富的氨基酸,但也含有胰蛋白酶抑制因子、抗原蛋白以及大豆凝集素等抗营养因子,容易引起犊牛消化功能紊乱,造成营养性腹泻,限制了其在犊牛上的使用量。微生物发酵可以改善豆粕的营养价值,使抗营养因子得到充分的降解,生成的小和有机酸有利于犊牛消化吸收和肠道健康,进而提高犊牛断奶日增重和免疫能力,降低犊牛的腹泻率和断奶应激。本文综述了豆粕经过发酵后带来营养价值的变化,并就发酵豆粕在犊牛上的应用进行概述,为其今后在犊牛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6.
试验旨在构建一种更安全有效的新型免疫去势DNA疫苗,通过选取下丘脑-垂体-性腺轴(hypot halamic-pituitary-gonadal axis,HPG)的上游调控基因吻素1(KISS1)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作为靶标,借助2A的自剪切功能,引入平衡致死系统代替抗性基因筛选流程,成功将GnRH和KISS1转入非抗性筛选质粒pVAX-asd中,酶切验证和测序对比验证目的基因的插入方向和序列完全正确。重组质粒转染HeLa细胞,反转录后扩增目的基因结果显示,重组质粒在真核细胞内能够正常转录,保证重组质粒在导入机体后能够正常表达,从而引起特异性免疫反应。将构建成功的质粒转入减毒的猪霍乱沙门氏菌C500中,获得可直接口服免疫的活载体疫苗,酶切和测序结果表明,双表达重组质粒成功导入工程菌中。将活菌疫苗在体外连续传代50次,选取0、2、5、10、20、30、40、50代的菌株进行稳定性研究,生长曲线检测结果表明,工程菌在体外连续传代50次的过程中,其生长特性无明显变化,且与减毒猪霍乱沙门氏菌C500的生长特性一致,未因携带质粒发生明显变化;同时将各代菌液扩增沙门氏菌标志基因(invA)和毒力基因(crp),结果表明多次传代后工程菌仍然具有沙门氏菌的特性,其减毒特性也无变化。各代菌液质粒酶切验证显示,多次传代并不影响质粒的稳定性,重组双表达质粒能够在沙门氏菌C500中维持正常拷贝功能。综上所述,该重组质粒和工程菌疫苗均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可直接应用于动物免疫去势的研究。  相似文献   
67.
据Scientia Horticulturae的一篇研究报道(https://doi.org/10.1016/j.scienta.2021.109906),来自伊朗伊玛目霍梅尼国际大学园艺科学系的研究人员研究了添加150 nM外源植物磺素α(PSKα)对冷藏期间(4℃条件下贮藏18天)草莓果实的衰老和腐烂的影响。结果表明,150 nM PSKα处理的草莓果实在4℃下贮藏6天的过程中,较低的腺苷三磷酸酶1(APY1)基因表达导致细胞外较高的三磷酸腺苷(ATP)积累,这可能是一个信号分子,可促进NADPH氧化酶活性,触发信号物质H2O2积累,导致在4℃下贮藏18天期间更高的SUMO E3连接酶(SIZ1)基因表达水平。  相似文献   
68.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能量和蛋白质水平对滩羊小肠中小和氨基酸转运载体mRNA表达量的影响。选取112只健康、体重相近的滩羊,随机分成4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7只羊。标准水平的饲粮能量和蛋白质水平参考《肉羊饲养标准》(NY/T 816—2004),各组试验滩羊分别饲喂不同能量和蛋白质水平饲粮:0.84×标准水平(Ⅰ组)、0.96×标准水平(Ⅱ组)、1.08×标准水平(Ⅲ组)和1.20×标准水平(Ⅳ组)。试验根据羊体重分2个阶段:29~35 kg和36~40 kg。于每个阶段末,每个重复屠宰1只试验羊,取其小肠组织样,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研究小转运载体1(Pep T1)、y+型氨基酸转运载体1(CAT1)、兴奋性氨基酸转运载体3(EAAT3)mRNA表达量的变化。结果表明:1)在29~35 kg阶段末,小肠中Pep T1 mRNA的表达量随着饲粮能量和蛋白质水平的提高呈先下降再上升的趋势,Ⅱ组显著低于其他3组(P0.05);Ⅳ组小肠中CAT1 mRNA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5);Ⅲ组小肠中EAAT3mRNA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5)。2)在36~40 kg阶段末,Ⅱ组小肠中Pep T1mRNA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5);Ⅱ组小肠中CAT1 mRNA的表达量显著高于Ⅲ组(P0.05);小肠中EAAT3 mRNA的表达量随着饲粮能量和蛋白质水平的提高呈上升趋势,Ⅲ组和Ⅳ组小肠中EAAT3 mRNA的表达量显著高于Ⅰ组和Ⅱ组(P0.05)。由此可见,饲粮能量和蛋白质水平会影响滩羊小肠中Pep T1、CAT1、EAAT3 mRNA的表达量,使机体对小和氨基酸的吸收利用率随之改变,以适应滩羊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69.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料中添加肌肉生长抑制素抑制对海鲈生长性能、体组成、血清生化指标及肝脏与血清免疫指标的影响。以初始均重为(9.05±0.05)g的海鲈幼鱼为试验动物,暂养1周后,挑选规格一致的健康试验鱼480尾,随机分为4组,每组4个重复(水族箱),每个重复放养30尾鱼。4组试验鱼分别投喂肌肉生长抑制素抑制添加水平为0(对照)、0.25%、0.50%、0.75%的试验饲料135 d。结果显示:1)0.50%组的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SGR)和成活率(SR)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各添加组的饲料系数(FCR)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且以0.50%组的FCR最低;2)各添加组的背肌粗脂肪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0.50%组的背肌粗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全鱼的水分、粗蛋白质、粗脂肪、粗灰分和背肌的水分、粗灰分含量在各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3)0.25%组的血清总蛋白(TP)、白蛋白(ALB)和总胆固醇(TC)含量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血清甘油三酯(TG)含量各组间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4)0.50%和0.75%组的血清碱性磷酸酶(ALP)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0.25%和0.50%组的肝脏溶菌酶(LZM)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肝脏与血清的总抗氧化能力(T-AOC)和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各组间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综上所述,在饲料中添加肌肉生长抑制素抑制能够促进海鲈的生长并提高免疫能力,本试验条件下最适添加水平为0.50%。  相似文献   
70.
化学合成单拷贝(BS)、30拷贝串联(KG30)和30拷贝分支结构(MAP)3种不同结构的囊素样,通过体外外周血淋巴细胞刺激增殖试验、杂交瘤细胞抗体分泌刺激试验、E-玫瑰花环试验和体内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功能、新城疫疫苗免疫应答的测定,比较了其免疫增强活性。结果表明,BS和MAP的活性显著高于KG30,BS体外试验活性优于MAP,而MAP体内试验活性优于KS。结构对囊素的活性有显著影响,以分支结构的囊素增强免疫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