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875篇
  免费   737篇
  国内免费   919篇
林业   3367篇
农学   1714篇
基础科学   2286篇
  1081篇
综合类   16952篇
农作物   827篇
水产渔业   2022篇
畜牧兽医   13588篇
园艺   1749篇
植物保护   945篇
  2024年   206篇
  2023年   800篇
  2022年   734篇
  2021年   850篇
  2020年   873篇
  2019年   1198篇
  2018年   422篇
  2017年   945篇
  2016年   1131篇
  2015年   1322篇
  2014年   2647篇
  2013年   2327篇
  2012年   3235篇
  2011年   3378篇
  2010年   3049篇
  2009年   3000篇
  2008年   3270篇
  2007年   2714篇
  2006年   2534篇
  2005年   2314篇
  2004年   1359篇
  2003年   1227篇
  2002年   816篇
  2001年   780篇
  2000年   607篇
  1999年   433篇
  1998年   347篇
  1997年   316篇
  1996年   346篇
  1995年   297篇
  1994年   278篇
  1993年   139篇
  1992年   121篇
  1991年   116篇
  1990年   100篇
  1989年   84篇
  1988年   40篇
  1987年   28篇
  1986年   19篇
  1985年   17篇
  1984年   11篇
  1983年   12篇
  1982年   10篇
  1981年   11篇
  1980年   12篇
  1978年   7篇
  1977年   5篇
  1974年   8篇
  1957年   8篇
  1953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991.
本研究以玉米花丝为原料提取多糖。选取花丝类型、花丝和水的比例、温度和时间4个因素,采用L9(34)正交设计,两次重复。结果表明:玉米花丝多糖提取的最佳方法为:采用老花丝,花丝和水比例为1:6,60℃水浴2.5 h,提取率为3.65%。通过浓缩、离心、沉淀等过程,并去除蛋白质、色素等杂质,得到玉米花丝粗多糖。将粗多糖进行甲醇分级纯化,得到4种纯化多糖。再将4种多糖各配制成6种浓度,对活化后的8种细菌和4种真菌进行抑菌试验,测量抑菌圈直径,比较抑菌效果。结果表明:玉米花丝多糖对细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真菌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抑菌圈直径为11.5 mm。其中,以40%甲醇浓度,4000 r/min和45%甲醇浓度,5000 r/min进行离心分离的多糖对细菌和真菌的抑制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992.
为研究复合微生态制剂对三穗鸭生长性能的影响,试验选取1日龄、健康三穗鸭共180只,随机分为3个组:即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Ⅰ组(基础日粮+0.1%复合微生态制剂)、试验Ⅱ组(基础日粮+0.15%复合微生态制剂),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20只鸭子,试验周期120 d。结果显示:试验Ⅰ组和试Ⅱ组体重分别在第5周和第7周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5),在第5周试验Ⅰ组和试验Ⅱ组体重比对照组分别高111.83、88.58 g(P < 0.05),在第7周试验Ⅰ组和试验Ⅱ组比对照组分别高231.37、236.59 g(P < 0.05),但试验Ⅰ组和试验Ⅱ组体重相比差异不显著。从体重增幅来看,对照组整个试验期每周增重差异不显著,而试验Ⅰ组第5周与第4周相比,增幅达185.47 g(P < 0.05),试验Ⅱ组第5周与第4周相比,增幅达189.62 g(P < 0.05)。试验Ⅰ组第7周与第6周相比,增幅达276.8 g(P < 0.05),试验Ⅱ组第7周与第6周相比,增幅为83.34 g(P < 0.05)。研究表明,添加0.1%和0.15%的复合微生态制剂可以不同程度提高三穗鸭的生长速度。[关键词] 复合微生态制剂|三穗鸭|生长性能  相似文献   
993.
为解决罗非鱼链球菌感染难题,本研究在抗菌肽菌丝霉素分泌型丁酸梭菌制剂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抑菌活性、稳定性和罗非鱼养殖应用研究。结果发现:表达产物菌丝霉素对常见致病菌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蜡样芽孢杆菌和猪链球菌均有较好的抑菌活性。选用米糠作为菌丝霉素分泌型丁酸梭菌的保护剂载体,此制剂可在常温保存一年。通过上述的应用基础试验,初步建立一套菌丝霉素分泌型丁酸梭菌制剂养殖应用方案,此方案可显著降低罗非鱼链球菌病发病率58.6%以上。本研究为丁酸梭菌制剂在防治罗非鱼链球菌病应用方面提供了参考,此制剂有望替代抗生素,促进罗非鱼养殖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94.
为了掌握门源县天然草原退牧还草工程的实施情况,对2008~2018年门源县退牧还草工程的建设内容、建设规模、资金使用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进行了系统的评估,以期为门源县今后开展天然草原生态建设项目提供相关依据.  相似文献   
995.
996.
反刍动物瘤胃中细菌脲酶活性强,导致氨的释放速率过快,影响微生物蛋白合成效率,进而影响反刍动物对微生物蛋白的利用。瘤胃中过量的氨经瘤胃壁吸收入血,造成反刍动物血液pH的改变,引起动物氨中毒。经瘤胃壁吸收的氨在肝脏中重新合成尿素,其中一部分尿素被动物排出,对环境造成污染。因此,开发脲酶抑制剂对于饲料利用、动物生产以及环境保护均具有重要意义。植物天然产物是低生物毒性、副作用小的脲酶抑制剂的理想来源之一。近年来,研究发现了一系列具有脲酶抑制作用的植物天然产物。通过构效关系解析,这些植物天然产物化合物极大地丰富了具有脲酶抑制活性的化学骨架结构。本文对具有脲酶抑制活性的植物天然产物化合物进行了分类综述,探讨了不同类别的脲酶抑制剂的构效关系与抑制模式,旨在为开发新型脲酶抑制剂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97.
为提升兽医实验室非洲猪瘟病毒核酸检测能力和质量控制水平,积累检测经验,以更好地开展非洲猪瘟检测,2020年7月,参加了北京市农业农村局组织的“非洲猪瘟实验室检测能力比对”项目。本次比对同时选用《非洲猪瘟检疫技术规范》(SNT 1559—2010标准)中的普通PCR方法、荧光定量PCR方法以及商品化试剂盒,对5份验证样品开展非洲猪瘟病毒核酸检测和结果比对。比对发现,3种检测方法结果一致,样品检测结果与预期一致,结果满意。此次比对确认了实验室现有检测方法能够满足非洲猪瘟病毒核酸的日常检测需求,同时提升了实验室人员的检测能力,积累了检测经验,可为非洲猪瘟防控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998.
着力加强和提升生猪屠宰企业非洲猪瘟检测实验室建设是有效防范非洲猪瘟传播的重要手段。为进一步提升屠宰企业非洲猪瘟自检能力,对甘肃省天水市生猪屠宰企业非洲猪瘟自检体系建设和运行情况进行了实地调研,并针对不足之处提出系列提升指导措施。调研发现:2019年以来,通过优化实验室配置、增加检测人员数量、加强检测人员培训和强化生物安全防护措施等,天水市屠宰企业非洲猪瘟检测能力明显提升。本文为我国其他地区生猪屠宰企业提升非洲猪瘟自检能力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999.
本试验旨在探究补喂胍基乙酸(GAA)对伊犁马运动性能、糖代谢以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选取20匹年龄为2~3岁、体重[(373.20±30.53) kg]相近且经过严格训练的速度赛用伊犁马,随机分为4组,每组5匹(3♀+2♂),每日进行等强度训练。每匹马每天饲喂精料补充料4 kg,自由采食青干草,在此基础上,各组每天每匹马分别补喂0(CON组)、25(25 GAA组)、50(50 GAA组)和75 mg/kg BW的GAA(75 GAA组),进行为期8周的试验。在试验第47天进行2 000 m速度赛,并采集血浆和尿液样品。结果表明:1)补喂GAA可以缩短伊犁马2 000 m比赛用时。2)50 GAA组赛后即刻血浆GAA、肌酸、肌酐含量显著高于CON组(P0.05);50GAA和75 GAA组赛后即刻血浆肌酸激酶活性均极显著高于CON组(P0.01),同时50 GAA组极显著高于75 GAA组(P0.01)。各试验组赛后即刻尿的肌酐排出量均极显著高于CON组(P0.01)。3)各试验组赛前2 h、赛后即刻和赛后2 h血浆胰岛素含量均极显著高于CON组(P0.01);各试验组赛前2 h、赛后即刻和赛后2 h的血浆葡萄糖、乳酸含量均显著低于CON组(P0.05)。4)与CON组相比,各试验组赛前2 h和赛后2 h血浆总抗氧化能力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均显著高于CON组(P0.05)。在本试验条件下,补喂GAA提高了伊犁马2 000 m速度赛的运动成绩、血浆肌酸代谢物含量以及机体抗氧化能力,促进了运动马机体糖代谢对运动的供能。因此,GAA可作为营养调控剂,用于缓解运动马运动疲劳或促进运动后的疲劳恢复,以每匹马补喂50 mg/kg时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000.
G型产气荚膜梭菌可引起鸡坏死性肠炎和肠毒血症,致病力强,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严重危害养鸡业的发展。坏死性肠炎B样毒素(necrotic enteritis B-like toxin, NetB)是近年来发现的是一种新的β-成孔毒素(β-pore-forming toxin,β-PFT),是G型产气荚膜梭菌的主要致病性毒素和保护性抗原,深入研究该毒素的结构功能及致病机理对于鸡坏死性肠炎的防控具有重要意义,但至今尚无相关系统性综述报道。鉴于此,论文主要对国内外关于G型产气荚膜梭菌的流行概况、NetB毒素的分子结构特征、生物学特性、致病机理及其相关防治制剂等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为进一步基于NetB毒素研制鸡坏死性肠炎的防治制剂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