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14篇
  免费   477篇
  国内免费   692篇
林业   929篇
农学   771篇
基础科学   504篇
  921篇
综合类   3959篇
农作物   739篇
水产渔业   106篇
畜牧兽医   834篇
园艺   306篇
植物保护   514篇
  2024年   53篇
  2023年   206篇
  2022年   346篇
  2021年   349篇
  2020年   322篇
  2019年   401篇
  2018年   221篇
  2017年   381篇
  2016年   444篇
  2015年   372篇
  2014年   590篇
  2013年   491篇
  2012年   736篇
  2011年   624篇
  2010年   470篇
  2009年   464篇
  2008年   337篇
  2007年   407篇
  2006年   349篇
  2005年   290篇
  2004年   218篇
  2003年   214篇
  2002年   147篇
  2001年   170篇
  2000年   141篇
  1999年   116篇
  1998年   114篇
  1997年   92篇
  1996年   81篇
  1995年   81篇
  1994年   53篇
  1993年   60篇
  1992年   37篇
  1991年   50篇
  1990年   40篇
  1989年   41篇
  1988年   25篇
  1987年   17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5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5篇
  1962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5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采取正交旋转回归设计,以播种期、种植密度、施肥量为试验因子,以9000kg/hm2为产量目标函数,进行春花生超高产栽培模式集成研究。结果表明,在鲁西南平原地区,超高产春花生以种植密度和N、P、K施肥量为主要限制因素,播种期为次要限制因素。明确了春花生单产达到9000kg/hm2以上的最佳种植密度、播种期和合理的N、P2O5、K2O施用量为主要指标的栽培技术模式,增产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82.
为实现弱筋小麦优质稳产,解决当前弱筋小麦存在品质稳定性差的问题。本试验以弱筋小麦‘宁麦13’为试材,结合方差分析等方法研究增密减氮对弱筋小麦的产量、群体质量指标以及籽粒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40 kg/hm2施氮水平条件下,随着密度的增加,小麦LAI、干物质积累量均呈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密度超过240×104/hm2会导致LAI、干物质积累量、产量下降。在240×104/hm2密度条件下,施氮量超过240 kg/hm2会导致小麦叶面积指数、SPAD值、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下降。适当的增密减氮有利于提高弱筋小麦的优质稳产,而过量增密减氮则会导致小麦产量下降,品质不稳定。为实现产量和品质的最优化,生产上推荐采用种植密度为240×104/hm2,施氮量为180 kg/hm2,氮肥运筹为7:1:2:0的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83.
中国玉米市场形势分析与未来10年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3年,中国玉米产量再创新高,消费需求相对低迷,进出口同比下降,供求关系较为宽松,价格总体弱势运行。预计未来10年,中国玉米生产继续稳步增长,消费需求增速较快但将明显放缓,价格总体继续上涨,玉米进口将进一步扩大。最后,指出影响未来玉米市场走势的因素主要包括气象、政策、贸易以及通胀、汇率等不确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84.
为探索适宜江汉平原植棉区监利县旱地作物高产高效种植模式,开展了春玉米与短季棉套种模式示范试验。结果表明:春玉米与短季棉套种模式达到了玉米和棉花双丰收的高产效果,经济收益为33000元/hm^2左右,明显高于玉米和棉花的单作收益,是旱地作物结构调整的较好模式。  相似文献   
85.
ABSTRACT

Aims: To assess the change in body condition score (BCS) during the early and late dry periods 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postpartum diseases and milk yield in grazing dairy cows from central Argentina.

Methods: BCS assessments during the dry period, and cow health and milk production records up to 90 days in milk (DIM), were collated for cows from 28 farms at monthly visits between 2007 and 2008. Cows were categorised into four groups; those in Group 1 (n=7,067) maintained or gained BCS during the early and late dry periods; Group 2 (n=2,615) maintained or gained BCS during the early dry period and lost BCS during the late dry period; Group 3 (n=1,989) lost BCS during the early dry period and maintained or gained BCS during the late dry period; and Group 4 (n=5,144) lost BCS during the early and late dry periods.

Results: Cows in Group 1 had reduced odds of having retained fetal membranes (RFM), metritis, and clinical mastitis up to 90 DIM than cows in Group 2 (p<0.001), but the odds of disease were similar to cows in Group 3. The odds of having RFM or clinical mastitis tended to be lower in cows in Group 1 than cows in Group 4 (p=0.08). The odds of cows being culled or dying during the first 90 DIM were lower for cows in Group 1 than for those in Groups 2, 3, and 4 (p≤0.05). Mean accumulated milk yield up to 90 DIM was higher in cows in Group 1 than Group 2 and Group 4 (p<0.001), but was similar to that of cows in Group 3 (p=0.28).

Conclusions and clinical relevance: Cows that lost BCS during the late dry period had increased odds of being diagnosed with several postpartum diseases and had decreased milk yield compared to cows that maintained or gained BCS during the entire dry period. Loss of BCS during any stage of the dry period was also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incidence of culling or death during the first 90 DIM. These results should raise awareness among dairy cattle producers of the importance of properly managing cow body condition during the dry period, especially during the late dry period.  相似文献   
86.
为保护蔬菜的优质优价及质量安全,以上海9个农业产区(宝山区、崇明区、奉贤区、嘉定区、金山区、闵行区、浦东新区、青浦区和松江区)蔬菜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产区蔬菜的δ15N值差异及其对种植模式(常规、绿色或有机种植)的指示;对δ13C、δ15N、δ2H和δ18O值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并应用主成分分析(PCA)、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及支持向量机(SVM)方法,建立上海地产蔬菜产地判别模型。结果表明,宝山区、松江区和嘉定区蔬菜的δ15N值占前三,且分别与δ15N值最低的浦东新区蔬菜(4.44‰)存在显著差异,且仅有浦东新区蔬菜可能为绿色或有机种植的比例低于50%;δ13C、δ2H和δ18O值只在部分产区间差异显著,PCA可初步实现浦东新区蔬菜与其他8个产区的鉴别;PLS-DA最优模型可以很好地实现浦东新区蔬菜产地判别(预测准确率为98.80%),SVM最优模型可以很好地实现宝山区(预测正确率96.38%)、嘉定区(预测正确率92.77%)和青浦区(预测正确率91.57%)蔬菜的产地判别,SVM最优模型可以较好地实现金山区、松江区、崇明区和奉贤区蔬菜的产地判别。本研究结果为上海地产蔬菜种植模式及产地判别提供了参考方法,并为其溯源和质量安全保护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87.
气候变暖背景下河南省夏玉米花期高温灾害风险预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预估未来气候变暖背景下夏玉米花期高温灾害风险,根据河南省19个农业气象观测站夏玉米抽雄期常年观测资料和未来RCPs(representativeconcentrationpathways)气候变化情景数据,构建夏玉米花期高温风险评价指标,开展河南省夏玉米花期高温灾害时空特征及风险演变分析。其中RCPs气候情景数据包括基准气候条件(1951—2005年, RCP-rf)和未来(2006—2050年)RCP 4.5(中)、RCP 8.5(高)两种浓度路径数据。以抽雄普遍期及之后7d确定为夏玉米花期,并内插匹配气候情景格点数据。以花期最高气温≥32℃和≥35℃作为轻度和重度高温灾害发生阈值,根据轻、重度夏玉米花期高温发生频率和高温积害,建立风险评价指标并分级。结果表明, RCP-rf情景下全省夏玉米花期高温发生频率在20.5%~81.0%(≥32℃)和3.9%~51.9%(≥35℃)。与基准条件相比,≥32℃高温发生频率增加9.1%(RCP4.5)和11.0%(RCP8.5),≥35℃高温发生频率增加8.7%(RCP4.5)和8.3%(RCP8.5)。RCP-rf情景下全省夏玉米花期高温积害在48.5~200.9℃·d(≥32℃)和9.8~138.5℃·d(≥35℃)。与基准条件相比,≥32℃高温积害增加25.4℃·d (RCP 4.5)和25.6℃·d (RCP 8.5),≥35℃高温积害增加25.8℃·d (RCP 4.5)和31.4℃·d (RCP 8.5)。由综合风险分析可知, RCP-rf情景下夏玉米花期高温灾害高值风险区主要分布在新乡、郑州、许昌、漯河、周口及其以东以北的地区(商丘除外),约占夏玉米主栽区面积的30.1%;RCP4.5情景下高值风险区扩大至洛阳和南阳以东的大部分地区,约占夏玉米主栽区面积的63.4%; RCP 8.5情景下高值风险区面积进一步向西扩大,约占夏玉米主栽区面积的占76.3%。  相似文献   
88.
海南水稻生育期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对气候变暖的响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海南6个农业气象观测站点的水稻生育期资料和1961~2014年历史气象数据,分析了海南不同地区水稻生育期的时空分布特征,以及气候变暖对海南水稻生育期的影响。结果表明,近54 a海南水稻生长季内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早稻气候倾向率为0.21~0.3℃/10 a,以苗期最为明显,晚稻为0.18~0.24℃/10 a,以成熟期最为明显。不同地区水稻生育期差异较大,东部地区早于西部地区,早稻播种时间最大相差55 d,早稻收获和晚稻播种最大间隔42 d,降水和高温可能是造成这一差异的主要原因。随着气候变暖,海南大部分地区早稻生育期提前,晚稻生育期延迟,苗期和成熟期持续时间缩短,与该阶段平均气温呈负相关,但全生育期持续时间变异较大,部分站点略有延长。在未来气候变暖背景下,海南早稻播期可适当提前,晚稻播期可适当延迟,并选用耐高温和抗干旱品种,以减轻高温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89.
目前,由于缺乏准确的园林植物最佳观赏期的资料,导致优秀的规划设计方案难以落到实处,园林景点建成之后景观效果大打折扣。针对以上问题,作者采用实地调查观测的方法对园林植物春季最佳观赏期和最佳观赏顺序进行了研究。记录整理典型地点园林植物的最佳观赏期和最佳观赏顺序,为园林规划设计、植物配置和养护管理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0.
没食子酸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防治作用的持效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没食子酸(gallic acid,简称GA)在水稻叶片上的残留时间,并在检测水稻叶片上残留量的同时接种病原菌,调查接种后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发病情况,以确定GA在水稻叶片上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防治作用的持效期。研究结果表明,GA不具有内渗作用,只残留在水稻叶片的表面。分别用100、200和400 mg/L的浓度处理叶片后,GA在叶片表面的残留时间分别为16、24和28 d。200 mg/L浓度处理叶片后,GA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防治作用的持效期为16 d。研究结果可为有效使用GA防治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