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6篇
  免费   86篇
  国内免费   67篇
林业   52篇
农学   76篇
基础科学   37篇
  510篇
综合类   220篇
农作物   49篇
水产渔业   131篇
畜牧兽医   54篇
园艺   12篇
植物保护   68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30篇
  2022年   49篇
  2021年   46篇
  2020年   63篇
  2019年   52篇
  2018年   45篇
  2017年   41篇
  2016年   53篇
  2015年   61篇
  2014年   46篇
  2013年   68篇
  2012年   60篇
  2011年   88篇
  2010年   71篇
  2009年   63篇
  2008年   51篇
  2007年   50篇
  2006年   47篇
  2005年   36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51.
牛朊蛋白在CHO/dhfr-细胞中的稳定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T载体上得到的目的基因和dhfr共扩增基因真核表达载体构建了pCI-PrP102。纯化后的重组质粒通过脂质体转染CHO/dhfr-细胞,经MTX加压筛选获得稳定表达的细胞株,间接免疫荧光试验检测到目的蛋白的表达。  相似文献   
152.
树木年轮在气候变化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黎娜  刘常富  濮佳明 《湖南农业科学》2009,(11):135-137,141
树木年轮的生长和立地环境密切相关并受多种气候因子的影响.针对国内外树木年轮学的研究成果,综述了树木年轮的宽度、密度、同位素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同时系统概述了树木年轮对环境变化的响应,提出应扩宽研究区域和加强阔叶树种的树木年轮学研究、应进一步深入研究全球变化研究中在重建古气候,森林结构和功能动态、群落演替、林业管理及减灾防灾等等方面的应用、在进行树木年轮学研究时应考虑多重因子的共同作用等建议,为我国的树木年轮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53.
应用氮稳定同位素技术分析了2010年6月和8月辽东湾海域主要渔业生物的氮稳定同位素比值,研究了28种鱼类和26种无脊椎动物的营养位置。结果表明,辽东湾海域主要渔业生物的营养级处于2.98~4.84,集中在3.70~4.56;相比6月δ15N值的分析结果,8月有50%的鱼类δ15N值增加,孔鳐(Raja porosa)增幅最大,增加了1.06‰;9种鱼类δ15N值减少,鯒(Platycephalus indicus)减幅最大,减少了1.84‰,可见鱼类样品的δ15N值随季节的变化因种类而各异;8月有87.5%的无脊椎动物δ15N值减少,其中,减少幅度大于1‰的有6种,占37.5%,可见无脊椎动物的δ15N值随季节的变化较明显。通过对不同采样点同种生物δ15N值的比较发现,辽东湾近岸海域的10种无脊椎动物的δ15N值均高于远岸海域,差值范围为0.05‰~1.49‰,差异极显著(P<0.01),说明人类活动引起的陆源污水排放使近岸海洋生物的δ15N值升高。  相似文献   
154.
密集烘烤关键温度点稳温时间对烤烟理化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针对密集烘烤存在的干物质降解不充分和香气物质不足的问题,以K326品种为材料,在湖南省浏阳市开展了密集烘烤关键温度点稳温时间对烤后烟叶物理特性和化学成分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烟叶变黄期和定色期适当增加稳温时间,可增大烟叶收缩形变,降低叶质重,降低单叶重,增加烟叶疏松性,降低烟叶淀粉含量,增加总糖和还原糖含量.但过度延长稳温时间,将导致烟叶内含物消耗过多,降低烟叶品质.对中部和上部烟叶,在变黄期的38℃稳温24h和42℃稳温16 h,在定色期的47℃稳温18h和54℃稳温16 h为适宜;对下部烟叶,在变黄期的38℃稳温15 h和42℃稳温16 h,在定色期的45℃稳温12 h和54℃稳温16 h为适宜.  相似文献   
155.
河北省大雾形成的气候特征及动力热力条件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周贺玲  李丽平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987-990,1004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及NCEP再分析资料等,对河北省大雾的气候特征及形成机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结果表明,槽脊浅薄,低空风速小,空气湿度大,冷空气活动不明显,是大雾日偏多年的气候背景特征;大雾发生过程中高空、地面的气象环流形势均较弱,地面维持较长时间的低风速、高湿度、温度变化平稳,大气层结稳定;冷锋带来的偏北大风是大雾消散的动力因子;中低空存在的下沉气流与近地层逆温的出现有利于大雾的维持与发展。  相似文献   
156.
[目的]选育出适于河北省及北方冬小麦区域种植的优良小麦品种。[方法]以11个冬小麦品种(品系)为试材,对11个冬小麦品种(品系)进行不同区域多点抗旱性鉴定和产量性状分析,研究不同小麦品种(品系)的抗旱性、丰产性和稳产性,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结果]11个冬小麦品种(品系)中同时兼具抗旱、丰产和稳产的品种(品系)为中麦12、沧麦6002和沧麦6003,临旱536具有很好的抗旱性和稳产性,邯郸00-4015具有很强的抗旱性,稳产性较差。[结论]该研究为北方区域选育抗旱、高产、稳产小麦品种提供理论参考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7.
张掖市甘州城区及外围地下水位上升原因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采用传统的水均衡方法及环境同位素分析、氟里昂测年等技术,结合地震、地面物探、气象水文及地下水流场分析手段,分析了甘州城区及其外围地下水位上升的原因。结果表明:实施"黑河流域节水灌溉综合治理工程"引起水资源利用分配格局的变化不是引起地下水位大面积上升的原因;水位上升区第四系深层承压水与祁连山基岩裂隙水具有相同的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和环境同位素特征。其结论:张掖盆地中心地带基底存在与祁连山区相连的北西向深大断裂带一直存在少量,且稳定的地下水越流补给量;自2003年10月山丹、民乐发生大地震以后,使得祁连山山前及盆地内基底断裂活动加剧,同时断裂活动错断了第四系松散层内的隔水层,基底断裂带变为导水通道,加快了祁连山区基岩裂隙水沿着这个通道向上越流补给盆地第四系孔隙水的速度,增大了越流补给量,使盆地地下水补给量大于排泄量,造成地下水位大面积上升。  相似文献   
158.
研究分析干旱气候条件下甘肃北山公婆泉盆地天然地下水水化学成分特征,结合水文地质条件与水化学特征Piper三线图表明:研究区存在4种类型地下水,白垩系深层水中钙镁离子含量相对高于其他类型水.地下水氚同位素结合水化学特征较好地区分了水源点的水文地质属性.氢氧同位素表明,该区地下水来源于大气降水,第四系浅层水受到强烈的蒸发作用,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氧漂移,并影响"混合水"的同位素组成.最后分析了地下水主要离子的来源,以及地下水形成过程中所受到的溶滤、沉积和蒸发等水文地球化学作用.  相似文献   
159.
基于稳定同位素方法的珊瑚礁鱼类营养层次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以珊瑚礁生态系统中的鱼类作为研究对象,对2006年9月至2007年8月期间在徐闻珊瑚礁海区采集到的鱼类样本分类鉴定后,运用稳定碳氮同位素方法进行鱼类营养层次的分析。结果表明,δ13C值和δ15N值的跨度都很大,δ13C值的范围为–20.98‰~–9.05‰,相差11.93‰;δ15N值的范围为11.66‰~18.15‰,差值达6.49‰。与其他海区相比,δ13C值和δ15N值显得更为富集。由δ15N值计算出来的营养层次表明,徐闻珊瑚礁鱼类分布在两端(杂食性鱼类与高级肉食性鱼类)的只占少数,绝大多数居于中间的层次(低级肉食性鱼类与中级肉食性鱼类)。在134种鱼类中,种类数最多的是以条尾鲱鲤、少鳞代表的低级肉食性鱼类,有70种,占鱼类总数的52%;其次是以细鳞鯻、龙头鱼为代表的中级肉食性鱼类,有47种,占鱼类总数的35%;鰶以斑、前鳞骨鲻为代表的杂食性鱼类和以宽尾斜齿鲨、杂食豆齿鳗为代表的高级肉食性鱼类各有11种、6种,分别占鱼类总种类数的8%和5%。在此基础上选取54种鱼类进行稳定同位素方法与胃含物法分析结果对比,发现约85%的鱼种采用两种方法测定的结果在0.5个营养级的误差范围内一致,只有少数鱼种的差值大于0.5个营养级。由此可见稳定同位素分析法与传统的胃含物分析法所得的结果有很好的一致性,稳定同位素分析法是一种研究海洋食物网营养层次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0.
Information on prey availability, diets, and trophic levels of fish predators and their prey provides a link between physical and biological changes in the ecosystem and subsequent productivity (growth and survival) of fish populations. In this study two long‐term data sets on summer diets of steelhead (Oncorhynchus mykiss) in international waters of the central North Pacific Ocean (CNP; 1991–2009) and Gulf of Alaska (GOA; 1993–2002) were evaluated to identify potential drivers of steelhead productivity in the North Pacific. Stable isotopes of steelhead muscle tissue were assessed to corroborate the results of stomach content analysis. We found the composition of steelhead diets varied by ocean age group, region, and year. In both the GOA and CNP, gonatid squid (Berryteuthis anonychus) were the most influential component of steelhead diets, leading to higher prey energy densities and stomach fullness. Stomach contents during an exceptionally warm year in the GOA and CNP (1997) were characterized by high diversity of prey with low energy density, few squid, and a large amount of potentially toxic debris (e.g., plastic). Indicators of good diets (high proportions of squid and high prey energy density) were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abundance of wild populations of eastern Kamchatka pink salmon (O. gorbuscha) in the CNP. In conclusion, interannual variations in climate, abundance of squid, and density‐dependent interactions with highly‐abundant stocks of pink salmon were identified as potential key drivers of steelhead productivity in these ecosystems. Additional research in genetic stock identification is needed to link these potential drivers of productivity to individual popula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