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7篇
农学   2篇
综合类   30篇
畜牧兽医   96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研究用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结合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对我国江西省60头肉牛样品(包括血清和血液基因组)进行了牛泰勒虫病的初步调查。结果显示,该省泰勒虫血清阳性率为100%,PCR检测阳性率28.3%。其中,环形泰勒虫(Ta)阳性率为26.7%,瑟氏泰勒虫(Tser)阳性率为15%,中华泰勒虫(Tsin)阳性率为3.3%,环形泰勒虫和瑟氏泰勒虫共同感染率为13.3%,环形泰勒虫和中华泰勒虫共同感染率为3.3%。结果表明,江西省牛泰勒虫病感染较为严重,本研究为该地区牛泰勒虫病的综合防治提供了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 建立一种简便、快速、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的头孢氨苄免疫层析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ERS)检测新方法。【方法】 制备金银复合核壳结构的纳米贵金属,用来标记头孢氨苄抗体和拉曼信号分子5,5’-二硫代双2-硝基苯甲酸 (DTNB),合成拉曼免疫探针,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和双光束紫外分光光度计对纳米金和修饰拉曼信号分子的金银复合核壳结构进行表征。将合成的拉曼免疫探针固定在微孔板上,待测样品中的头孢氨苄与包被在硝酸纤维素膜上的头孢氨苄抗原竞争结合拉曼免疫探针,通过免疫层析试纸条结合共聚焦拉曼光谱仪读取DTNB的信号值,建立头孢氨苄定量检测技术,并应用于实际牛奶样品的检测。【结果】 透射电子显微镜和双光束紫外分光光度计表征结果显示,纳米银成功包裹在金颗粒表面。用共聚焦拉曼光谱仪检测免疫层析试纸条上拉曼信号分子的特征峰,拉曼信号分子特征峰为1 062、1 154、1 334和1 558 cm-1,其中1 334 cm-1处特征峰信号最强,选取此处峰高定量测定头孢氨苄的含量。头孢氨苄免疫层析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检测的线性范围为0~1 ng/mL,检测限为0.001 ng/mL,头孢氨苄的半数抑制质量浓度为0.05 ng/mL。与头孢克洛交叉反应率为111.1%,与头孢曲松钠、头孢夫辛酯、头孢噻吩钠交叉反应率均低于0.1%。实际样品加标浓度为1、4和8 ng /mL,回收率分别为94.4%、103.3%和97.5%。【结论】 本研究建立的头孢氨苄免疫层析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检测方法操作简便、快速、灵敏,耗材成本低廉,可满足奶牛养殖农场和乳品加工企业进行大批量样品初筛检测需求。  相似文献   
3.
一种用于非洲猪瘟病毒检测的PCR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非洲猪瘟病毒(ASFV)VP72基因设计引物,建立一种检测非洲猪瘟病毒的PCR方法。应用本研究所建立的方法与OIE参考的方法进行比较,并对参考实验室提供的非洲猪瘟病毒17个分离株的基因组以及本实验室收集的野外样品进行检测。结果显示:本研究设计的引物具有良好的特异性,与猪的其他病原没有交叉反应;其敏感性与OIE参考的方法相当;所建立的PCR方法能够成功扩增非洲猪瘟病毒17个分离株的基因组,野外样品检测均为阴性。根据上述研究结果,本研究所建立的方法具有很好的应用性,能够用于非洲猪瘟疫病的诊断以及防控。  相似文献   
4.
非洲猪瘟(ASF)存在多种传播途径,但其生物媒介--钝缘蜱是ASF病毒在疫源地传播、长期保存甚至发生变异的关键因素,也是ASF在很多地区和国家久控不绝的重要原因.为此作者将从钝缘蜱的生物学特性和生态学特性、与ASF的相互关系、该类蜱的防控及其在中国的分布现状等角度进行论述,为非洲猪瘟的有效防控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基于非洲猪瘟病毒(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 ASFV)vp72基因设计引物,建立了能够快速检测非洲猪瘟病毒的环介导恒温扩增技术(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 LAMP)。将LAMP与OIE参考的PCR检测方法进行比较,并且应用LAMP对非洲猪瘟参考实验室提供的非洲猪瘟病毒17个毒株的基因组以及国内收集的50份猪的基因组、30份蜱的基因组进行检测。结果显示,本研究设计的引物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和敏感性,所建立的LAMP能够成功扩增非洲猪瘟病毒17个毒株的基因组,而野外收集的猪和蜱的基因组检测均为阴性。因此,本研究所建立的方法能够用于非洲猪瘟的快速诊断以及防控。  相似文献   
6.
本实验室已制备出多株针对牛叠朊的单克隆抗体,为充分鉴定这些单克隆抗体针对的抗原表位,通过基因克隆表达的策略获取牛叠朊基因缺失突变体的重组蛋白,以期为单克隆抗体的表位鉴定提供物质材料。经过对牛成熟叠朊编码基因及预测蛋白结构特征的分析,设计表达9个缺失突变体的引物。以PCR扩增出叠朊基因的缺失突变体,与pET-30a(+)表达载体连接后转入E.coli DH5α中,经双酶切和测序鉴定后将重组质粒转入E.coliJM109和E.coli BL21表达宿主菌中,经IPTG诱导表达后,以SDS-PAGE、Western blot和ELISA检测表达产物的相对分子质量、相对表达量和反应原性。结果表明,成功构建了9个牛叠朊编码基因的缺失突变体,通过IPTG的诱导表达,其中有6个缺失突变体被大肠杆菌高效表达,并且具有较好的反应原性,这为其单克隆抗体表位的进一步鉴定奠定了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7.
根据GenBank收录的微小牛蜱Bm91基因序列设计一对表达引物,以微小牛蜱幼蜱总RNA反转录合成的cDNA为模板,扩增获得了Bm91基因,其长度为1 908 bp,包含一个大小为1 833 bp的完整开放阅读框,编码611个氨基酸,该蛋白预期分子质量为83 ku。将Bm91基因片段亚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ET-30a,构建重组原核表达载体pET-30a-Bm91,转化BL21宿主菌,经IPTG诱导,发现在0.8 mmol/LIPTG,诱导时间2 h,温度37℃条件下,目的重组蛋白表达量最大,约占蛋白总量的20%。SDS-PAGE检测表明,表达产物为分子质量为83 ku的融合蛋白,与预期大小一致;Western blot分析表明,表达产物能被兔抗微小牛蜱阳性血清所识别。  相似文献   
8.
利用长距离RT-PCR技术扩增病毒基因组3'端覆盖口蹄疫病毒Asial/JS/China/2005株近全长的3个片段(共约7.5 kb),并利用单一酶切位点将其分别克隆到pBlueseriptSK+载体上.利用融合PCR扩增到基因组5'端含有15个C碱基的基因片段(约700 bp),并将其连接至pGEM-T载体.最后将这4个片段的阳性克隆装配至剔除T7启动子的低拷贝载体pcDNA3.1/Zeo(+)中构建该病毒株的全长cDNA克隆.以构建的FMDV Asial/JS/China/2005株全长cDNA为模板,使用TTRNA聚合酶在体外转录得到病毒RNA,通过脂质体将其导入BHK细胞获得拯救病毒.对收获的病毒分别用RT-PCR、间接免疫荧光、电子显微镜观察和乳鼠致病性分析结果证实,通过体外转录获得了具有感染性的口蹄疫病毒.该株感染性克隆的构建为深入研究口蹄疫病毒的致病机制及研制新型疫苗等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为建立逆转录病毒载体介导的口蹄疫病毒衣壳前体蛋白哺乳动物细胞表达体系,将口蹄疫病毒(FMDV)衣壳前体基因(P1)和绿色荧光蛋白基因(EGFP)依次插入逆转录病毒载体pBABEpuro构建重组逆转录病毒载体pBABEpuro-P1-2A-EGFP。将重组逆转录病毒载体和pVSV-G质粒载体共转染GP2-293包装细胞,用产生的重组逆转录病毒感染幼仓鼠肾细胞(BHK-21)。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绿色荧光蛋白的表达,用嘌呤霉素筛选抗性细胞,间接免疫荧光方法检测细胞中FMDV衣壳前体蛋白的表达。结果表明,重组逆转录病毒载体pBABEpuro-P1-2A-EGFP构建正确,绿色荧光蛋白和FMDV衣壳前体蛋白在细胞中能稳定表达。FMDV衣壳前体蛋白基因细胞表达体系的成功建立为进一步开展口蹄疫亚单位疫苗的研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一株白僵菌的分离鉴定及其对微小牛蜱的致病力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得到用于防控微小牛蜱的高毒力菌株,本试验从野外微小牛蜱饱血雌蜱体表分离出一株白僵菌,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了鉴定,确认该分离株为球孢白僵菌.致病力研究表明,当孢子浓度达到108孢子/mL,该菌株对微小牛蜱饱血成蜱的致死率即可达到100%,为微小牛蜱的生物防控试剂的研究及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