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1篇
农学   1篇
基础科学   1篇
综合类   4篇
水产渔业   13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长兴岛周边海域夏季渔业资源现状初步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2010年6月和8月采用底拖网对长兴岛周边海域的渔业资源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该海域有游泳动物38种,其中鱼类21种,虾类7种,蟹类6种,头足类4种;6月优势种为焦氏舌鳎、口虾蛄、日本蝇、长蛸、许氏平鱼由和大泷六线鱼,8月优势种为矛尾嘏虎鱼、口虾蛄、黄鲅鲸、日本蜉、焦氏舌鳎、葛氏长臂虾、斑纹蛳子鱼和细纹鲫子鱼。生物多样性评价结果表明,物种多样性指数从1992年的2.53降到现在的1.83,渔业资源群落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种类减少,种的均衡性变差。  相似文献   
3.
采用大连湾海域四季底拖网调查数据(2006年夏、冬季和2007年春、秋季),对其鱼类群落结构进行研究,并利用多样性指数法和丰度/生物量比较法(ABC曲线)评价鱼类群落受外界扰动的程度。研究结果表明,该海域四季共采集鱼类31种,隶属于10目24科31属,鱼类区系组成在适温性上以暖温性鱼类为主,在栖息水层上以底层鱼类为主。夏季鱼类生物量(43.16kg/h)和生物数量(950个/h)均明显高于其他3个季节。四季共有优势种为大泷六线鱼和许氏平鲉。鱼类群落多样性指数季节变化范围分别为物种丰富度指数0.76~2.16、多样性指数0.63~1.96、物种均匀度指数0.36~0.91。各季节间生物量和丰度组成的Bray-Curtis相似性均较高。多样性指数法和丰度/生物量曲线法对鱼类群落受外界扰动评价结果一致,均表明鱼类群落受到中度扰动,且秋冬季高于春夏季。本研究可为大连湾海湾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和生态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2013年6月,笔者对辽东湾41个站位(如图1所示)采用280马力单拖网调查船进行大型底栖生物调查。调查发现,在32号站(E121.101°,N39-816°;水深31.5m)和38号站(E121.173°,N39.177°;水深19.0m)各发现1个骨螺科的贝类。  相似文献   
5.
细纹子鱼(Liparis tanakae)主要分布于西北太平洋海域的朝鲜半岛、日本和我国渤海、黄海和东海,已成为黄渤海渔业资源的优势种类之一,并在黄渤海生态系统中的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因此,有必要对这一生态优势种的种群状况及遗传背景进行了解。根据线粒体COⅠ基因序列对辽宁沿海不同体色花纹的细纹子鱼辽东湾群体(n=20)和黄海北部群体(n=34)的遗传多样性和群体遗传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长度为623 bp的COⅠ基因片段,其A、T、G、C碱基的平均含量分别为22.3%,32.4%,26.9%,18.4%。在2个群体54 ind个体中共检测得到8个单倍型,其单倍型间遗传差异为0.2%~0.6%。两个群体的单倍型多样性指数和核苷酸多态性指数分别在0.56±0.06和0.70±0.05、0.001 0±0.000 9和0.001 7±0.001 3之间。分子方差分析显示两群体间无遗传分化。核苷酸不配对分析表明,细纹子鱼群体在50 000~116 000年前经历了群体扩张。  相似文献   
6.
2005年8月(夏季)的大、小潮期间和2006年3月(春季)的大、小潮期间对长兴岛沿岸进行了4个航次的浮游生物调查,共检出浮游动物47种,其中春季32种,夏季44种。浮游动物的优势类群为桡足类和浮游幼虫。小拟哲水蚤、双毛纺锤水蚤、拟长腹剑水蚤、无节幼虫为春季优势种。小拟哲水蚤、双毛纺锤水蚤、近缘大眼剑水蚤、桡足类幼体、太平洋纺锤水蚤为夏季优势种。春季浮游动物的丰度、生物量及种类数均低于夏季。小潮期间浮游动物的丰度、生物量高于大潮期间。浮游动物的丰度、生物量及优势种受潮周期的影响。北部沿岸和南部沿岸浮游动物丰度、生物量较高。小型桡足类在长兴岛沿岸浮游动物群落结构中扮演重要角色,长兴岛沿岸浮游动物群落结构较为成熟稳定。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DNA条形码基因COI序列在根口水母科Rhizostomatidae水母物种鉴定中的有效性,分析了根口水母科3属6种水母及口冠水母科1属1种共计265条线粒体COI基因同源序列,利用MEGA 3.0计算根口水母科种内与种间的遗传距离,并基于邻接法(Neibour-Joining,NJ)、最大似然法(Maximum Likelihood,ML)和贝叶斯法(Bayesian,BI)构建了其分子系统进化树。结果表明:4个属7种水母种类COI基因同源序列长度为482 bp,种间遗传距离为0.065~0.235,平均遗传距离为0.198,种内遗传距离为0~0.032,平均为0.006,其中种间平均遗传距离(0.198)显著大于种内平均遗传距离(0.006),种间遗传距离是种内遗传距离的33倍;根口水母科水母种间遗传距离均大于Hebert推荐区分物种的最小种间遗传距离(0.02);采用NJ法、ML法和BI法构建的分子系统树拓扑结构基本一致,同一物种不同个体间均能聚成独立的单系群,表明COI基因可作为根口水母科水母种类准确鉴定的有效条形码基因;系统进化树显示,海蜇属为单系群,系统进化分析结果与形态分类学的观点并不十分一致。研究表明,COI基因序列在根口水母科不同阶元间变异较大,适合于根口水母科水母种类鉴定及群体水平的分子标记。  相似文献   
8.
根据2007年的4月(春季)和10月(秋季)辽东湾海域19个调查站位所采集的底栖生物样品的鉴定结果,分析了其种类组成、丰度、生物量、生物多样性及群落结构特征,探讨了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分布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调查共发现大型底栖动物46种,其中春季33种,秋季26种;多样性指数(H')分布无显著空间差异,丰富度指数(dMa)和均匀度指数(J)分布趋势较为一致,高值区集中分布于辽东湾中部,低值区位于辽东湾西北部沿岸水域;群落聚类分析将春秋两季均划分为5组,但5组内容不同,表明季间群落结构变化较大;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分析和BIOENV分析表明生物与环境因子之间无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9.
2008年5、7、9、10月采用浅水Ⅰ型浮游生物水平和垂直拖网对辽东湾鱼卵、仔稚鱼种类组成开展了调查,在相同的46个站位进行了4个航次调查,每站表层水平拖网10 min,拖网速度为2.5~3.0 kn;垂直拖网由底到表,拖网速度约0.5 m/s。结果表明:2008年辽东湾近岸海域5、7、9、10月4个航次调查共捕获鱼卵7724粒、仔稚鱼229尾,32种;能鉴定到种的有29种,隶属9目、21科、28属,有两种鉴定到科,有一种未能鉴别;短吻红舌鳎Cynoglossus joyneri、鳀Engraulis japonicus、皮氏叫姑鱼Johnius belengerii、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斑鰶Konosirus punctatus、青鳞小沙丁鱼Sardinella zunasi和蓝点马鲛Scomberomorus niphonius是主要产卵群体;辽东湾北部海域、长兴岛周边海域为主要产卵区域。研究表明,与1998年5、8、9月历史调查数据相比,产卵物种数量稍有下降,但鱼卵、仔稚鱼数量下降较大;控制捕捞强度、开展人工鱼礁建设、建立种质资源保护区、规范用海生态损害赔偿标准是保护辽东湾产卵场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辽东湾海域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水平和时空分布特点,根据2007年的4月和10月辽东湾海域大型底栖动物调查数据,运用Brey经验公式计算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和P/B值,并结合海洋生物指数方法对辽东湾海域进行生境适宜性评价。分析结果表明,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年平均次级生产力为5.59g/(m~2·年),年平均P/B值为3.16,辽东湾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空间分布呈现出自沿岸向中部递增的趋势,P/B值空间分布与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相反,呈现出自沿岸向中部递减的趋势,群落组成中以个体小、生活史短、代谢快的底栖动物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