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1篇
  免费   39篇
  国内免费   28篇
林业   2篇
农学   17篇
基础科学   1篇
  81篇
综合类   470篇
农作物   32篇
畜牧兽医   3篇
园艺   16篇
植物保护   96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28篇
  2022年   36篇
  2021年   49篇
  2020年   61篇
  2019年   47篇
  2018年   29篇
  2017年   48篇
  2016年   54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51篇
  2011年   43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43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为了探明钾、氮营养对莲藕膨大过程中产量和品质的影响,采用盆栽试验,设置2个钾处理(不施钾和适量钾)和3个氮处理(不施氮、适量氮和2倍适量氮),分别于子藕移栽后76 d、97 d、118 d、139 d、160 d和190 d收获莲藕膨大茎,记录其鲜、干重,分析还原糖、可溶性总糖、淀粉和粗蛋白质含量。结果表明:当钾、氮营养不足时,莲藕茎膨大形成的时间提前。在莲藕膨大茎形成早、中期,适量钾处理的产量低于不施钾处理;在莲藕膨大茎形成早期,适量氮处理的产量低于不施氮处理;在莲藕膨大茎成熟后,适量钾处理的莲藕产量比不施钾处理高出20%以上,适量氮处理的产量比不施氮处理高出2.3倍以上。施氮过量时,莲藕膨大形成的时间推迟,且适量氮处理的莲藕最终产量比2倍适量氮处理高出1.2倍以上。适量的钾、氮营养可以提高莲藕膨大前、中期还原糖和可溶性总糖含量以及膨大中、后期淀粉含量,表明适量的钾、氮营养能明显改善莲藕品质。  相似文献   
42.
粉煤灰在土壤改良和污染治理中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粉煤灰理化性质出发,综述了国内外对粉煤灰在土壤改良和污染治理方面的应用。粉煤灰作为土壤改良剂,可以增加土壤容重,提高土壤持水性能和保温能力,调节土壤pH,改善土壤营养状况。在污染治理方面,粉煤灰主要应用于废水处理、重金属钝化和废气滤除。最后,指出粉煤灰在土壤改良和污染治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相似文献   
43.
采用氮、磷、钾3个养分因子,每个因子分4个施用梯度,共14个处理的无重复不完全大田试验设计“3414”方案,对湖北省潜江市棉麦套种方式下的小麦施肥技术进行了田间试验,建立了江汉平原棉麦套种方式下小麦的施肥模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区域棉麦套种区土壤养分丰缺指标与小麦氮、磷、钾施用量的修正值,推荐了合适的小麦施肥量为N(-) 130~210 kg/hm2、P2O540~70 kg/hm2、钾K2O 40~60 kg/hm2.  相似文献   
44.
采用田间试验和仪器测定分析方法研究了40.3%苯噻酰.吡嘧泡腾颗粒剂对水稻田间主要杂草的防除效果、杂草防除后田间不同高度层的透光率变化以及水稻产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施用40.3%苯噻酰.吡嘧泡腾颗粒剂能有效控制水稻田间杂草,对稗草、异型莎草、鸭舌草的综合密度防效为91.56%~99.80%,综合鲜重防效为93.02%~99.82%;施用40.3%苯噻酰.吡嘧泡腾颗粒剂后,水稻田间的透光率显著提高,有效改善了田间光照条件,增产效果显著。40.3%苯噻酰.吡嘧泡腾颗粒剂防除稻田杂草的推荐剂量为241.8~483.6 g/hm2。  相似文献   
45.
丹江口库区湖北水源区农业面源污染现状调查及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综合调查的方法,对丹江口库区湖北水源区31个乡镇的农业面源污染现状进行调查,用产污系数法、排污系数法测算区域内各类农业污染源产生与排放污染物的总量,并引入等标污染负荷法分析和评价该区域农业面源污染现状.结果表明,在该区域内,农业面源主要污染物TN、TP和COD的产生量分别为2 066.93、240.93和16 540.18 t,排放量分别为1 432.28、161.83和4 546.65 t;种植业源为该区域农业面源的主要污染源,其等标污染负荷占所有农业面源等标污染总负荷(1 196.78 t PO43-)的57.79%,水产养殖业源、农村生活源和畜禽养殖业源所占比例分别为14.91%、14.25%和13.05%;TN、TP为该区域农业面源的主要污染物,其等标污染负荷分别占所有农业面源等标污染总负荷的50.26%和41.38%,COD只占8.36%;种植业源的TN和TP等标污染负荷量分别占所有农业面源等标污染负荷总量的36.08%和21.71%,是区域内水体富营养化风险的主要构成因子,也是农业面源污染防控的重点.  相似文献   
46.
防治小麦枯白穗药剂和措施的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麦枯白穗是由全蚀病、根腐病、纹枯病等根茎基部病害引起的,为筛选和寻找较好的防治枯白穗的措施和方法,进行了种子药剂处理、轮作换茬和分蘖拔节期喷药等措施防治试验.结果表明,药剂种子处理是防治枯白穗病最有效的措施,全蚀净是防治襄阳麦区枯白穗病的最有效药剂;轮作换茬和分蘖拔节期喷药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枯白穗率,但效果不明显,只能作为辅助措施.  相似文献   
47.
吕亮  李培涛  罗举  张舒 《湖北农业科学》2012,51(24):5641-5642
调查稻飞虱在几个水稻品种上的产卵量、产卵部位等特征,结果表明,稻飞虱产卵行为具有明显的生态位分布,偏向于距叶鞘基部20 cm以上的叶鞘及距叶片基部10~20 cm的叶片上产卵.在叶鞘的平均产卵量明显高于叶片,说明叶鞘更适合于稻飞虱产卵.  相似文献   
48.
对草克霉(1%禾长蠕孢稗草专化型孢子粉剂)与杀稗王(5O%二氯喹啉酸粉剂)的田间防治效果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草克霉对稻田稗草的株防效及鲜重防效均超过95%,且与杀稗王的防治效果差异不显著。草克霉推荐使用剂量为600g/667m^2。  相似文献   
49.
穗腐病在湖北省内有少量发生,为防止病害流行与危害扩大,有必要了解引起该病害的病原真菌及其特性。采集病害样本进行病原真菌的分离,通过形态学和ITS进行鉴定、分类,并开展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湖北稻区穗腐病害病原真菌包括岭南聚孢霉(Clonostachy epichloe)(菌Ⅰ)、稻毛锥孢(Alternaria padwickii)(菌Ⅳ)和稻黑孢菌(Nigrospora oryzae)(菌Ⅴ)3类菌株。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3类菌的最适生长温度均为25℃,极端低温(5℃)和极端高温(40℃)下3类菌的生长几乎停止;通过改变pH值(5.0~9.5)研究病菌生长的最佳酸碱环境,发现菌Ⅰ和菌Ⅳ培养基pH值的改变会影响菌落的生长,2类菌生长的最佳环境均偏碱,而菌Ⅴ的生长不受pH值的影响;3类菌PDA培养基中最适琼脂质量浓度不同,菌Ⅰ的最适琼脂质量浓度为20 g/L,菌Ⅳ为25 g/L,菌Ⅴ为10 g/L;菌Ⅰ生长最适宜的氮源为硝酸铵,菌Ⅳ为黄豆粉,菌Ⅴ为黄豆粉和甘氨酸,3类菌的最适碳源均是甘露醇。综上,湖北稻区穗腐病的病原具有多样性,其生物学特性也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50.
长三角地区稻麦轮作土壤养分对秸秆还田响应-Meta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研究旨在明确稻麦轮作下秸秆还田对土壤基础养分的影响。以稻麦轮作系统为研究对象,采用Meta分析方法定量研究了土壤基础养分对秸秆还田的响应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短期内(<2年)秸秆还田能够显著提升土壤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的含量,其中活性有机碳对秸秆还田的响应程度要高于总有机碳。低秸秆还田量(RS <3750 kg hm^-2和WS <3000 kg hm^-2)对土壤基础养分的提升效果不显著,而全量秸秆还田(RS 3000~6000 kg hm^-2和WS 3750~7000 kg hm^-2)能够显著提升土壤速效磷、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的含量。对于不同耕作措施而言,旋耕或翻耕措施均可以显著提升土壤有机碳的含量;此外,旋耕显著提高全氮和活性有机碳的含量,翻耕显著提高土壤速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稻麦轮作下秸秆全量还田配合旋耕或者翻耕措施能够增加土壤基础养分含量,达到土壤地力培育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