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18篇
综合类   58篇
园艺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明确不同外源有机物和耕作方式对土壤地力培育的影响,以水稻-小麦轮作系统为对象,通过2个年度(2016—2018年)大田试验研究了外源有机物(秸秆和有机肥)和耕作方式及其交互作用[稻麦秸秆还田配合旋耕(SR),稻麦秸秆还田配合翻耕(SP),秸秆不还田、增施有机肥配合旋耕(MR),秸秆不还田、增施有机肥配合翻耕(MP),秸秆不还田、不施用有机肥、旋耕深度15 cm(CKR)]对土壤团聚体和有机碳组成的短期影响。结果表明:SR处理能够降低水稻季土壤容重并增加总孔隙度。相比CKR,小麦季SR处理显著增加0.05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增加量为7.2%。此外,外源有机物和耕作对土壤有机碳活性组分具有显著影响。其中,易氧化有机碳(EOC)主要受耕作与有机物交互作用影响,酸水解有机碳(LPIc和LPII_c)主要受耕作措施的影响, SR处理的土壤EOC和LPI_c含量比CKR提高0.3~2.6 g·kg~(-1)。颗粒有机碳(POC)主要受外源有机物的影响,并且秸秆还田处理POC平均含量高于增施有机肥处理,增加量为0.75g·kg~(-1)。短期内,外源有机物和耕作及其交互作用对稳定性有机碳(黑碳和矿物结合态有机碳)的影响较小。综上,秸秆还田配合旋耕有助于提高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和活性有机碳的含量(EOC、LPI_c和POC)。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丹江口库区麦套稻新型耕作方式的适宜施肥量,采用“3414”肥效试验方案研究了氮、磷、钾施肥对水稻产量、生产效益和养分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麦套稻系统水稻产量的形成主要决定于单位面积穗数和穗总粒数;氮磷钾合理施肥可显著提高产量,在N、P2O5和K2O施用量分别为168.0、75.0、90.0 kg/hm2时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3.
氮肥运筹对水稻农学效应和氮素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1  
通过田间试验,以不同氮肥量级为参照,结合关键生育期叶片叶绿素含量(SPAD值)指导氮肥施用,以探明潜江地区水稻关键生育期的氮肥适宜用量。结果表明,在施N 90~180kg/hm2间水稻产量差异不显著,当超过N 180 kg/hm2,产量降低。根据水稻产量(y)和施氮量(x)拟合得出一元二次关系式:y = -0.0728x2 + 22.335x + 6811.5,R2 = 0.9442。结合当年水稻价格肥料投入费用等计算出水稻的经济效益(Y)和施氮量(X)之间的函数式:y = -0.134x2 + 37.097x + 12533-M,R2 = 0.9331;由此得出经济效益最大时水稻的施氮量是N 138 kg/hm2。该施氮量下水稻的氮肥表观利用率,农学利用率和氮肥偏生产力可保持在40.9%,11.5 kg/ kg和63.2 kg/ kg,与完全依据SPAD值指导关键生育期的氮肥施用量相近似(N 140 kg/hm2),保证了水稻最大的经济效益,同时也保持了较高的氮肥利用率,降低氮素表观损失。  相似文献   
4.
湖北省农业面源污染负荷及评价系统的编码语言为C#语言,在Visual Studio 2010环境下编译,数据库通信及操作采用ADO.NET技术,Excel文件操作采用NPOI技术。该系统将湖北省农业面源污染数据及种植模式数据集中到一个平台进行数据管理,并从不同角度对农业面源污染数据进行展示、分析统计、评价。系统实现依据登录用户等级展示用户权限范围内的数据及分析评价结果。系统可以对不同农业污染源产生的污染负荷进行估算。系统的估算结果可以保存至文档,展示的数据都可以导出在Excel文件,用户可以通过导入Excel文件新增数据。  相似文献   
5.
长三角地区稻麦轮作土壤养分对秸秆还田响应-Meta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研究旨在明确稻麦轮作下秸秆还田对土壤基础养分的影响。以稻麦轮作系统为研究对象,采用Meta分析方法定量研究了土壤基础养分对秸秆还田的响应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短期内(2年)秸秆还田能够显著提升土壤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的含量,其中活性有机碳对秸秆还田的响应程度要高于总有机碳。低秸秆还田量(RS 3750 kg hm-2和WS 3000 kg hm-2)对土壤基础养分的提升效果不显著,而全量秸秆还田(RS 3000~6000 kg hm-2和WS 3750~7000 kg hm-2)能够显著提升土壤速效磷、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的含量。对于不同耕作措施而言,旋耕或翻耕措施均可以显著提升土壤有机碳的含量;此外,旋耕显著提高全氮和活性有机碳的含量,翻耕显著提高土壤速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稻麦轮作下秸秆全量还田配合旋耕或者翻耕措施能够增加土壤基础养分含量,达到土壤地力培育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江汉平原棉花合理施氮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江汉平原棉花合理施氮量。结果表明,在施用90 kg/hm~2 P2O5、180 kg/hm~2K2O和3 kg/hm~2持力硼基础上,利用线性+平台模型得到棉花中高产量水平下的合理施氮量为280 kg/hm~2。在不明显减产的条件下,从提高氮肥当季利用率、尽量降低氮肥投入的角度,可以将氮肥用量降低到240kg/hm~2左右,在此施氮水平下仍然可能通过改进田间管理措施获得高产。因此,江汉平原棉花氮肥减量空间为20~60 kg/hm~2。  相似文献   
7.
采用统计学的方法,研究了湖北省主要农区近30年来耕地土壤肥力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土壤酸化明显,土壤有机质、速效钾下降,土壤速效磷、碱解氮增加,尤其土壤速效磷显著增加。同时,提出了合理利用耕地、保护土壤肥力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8.
DM-15电子灭蛾灯对水稻害虫的诱杀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电子灭蛾灯是一种环境友好型物理控制害虫的方法。本试验利用DM-15电子灭蛾灯诱杀水稻害虫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共诱集到水稻害虫的种类有7目9科14种,明确了6种主要害虫的雌雄比,可以减少2次用药,降低了对环境的污染。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明钾、氮营养对莲藕膨大过程中产量和品质的影响,采用盆栽试验,设置2个钾处理(不施钾和适量钾)和3个氮处理(不施氮、适量氮和2倍适量氮),分别于子藕移栽后76 d、97 d、118 d、139 d、160 d和190 d收获莲藕膨大茎,记录其鲜、干重,分析还原糖、可溶性总糖、淀粉和粗蛋白质含量。结果表明:当钾、氮营养不足时,莲藕茎膨大形成的时间提前。在莲藕膨大茎形成早、中期,适量钾处理的产量低于不施钾处理;在莲藕膨大茎形成早期,适量氮处理的产量低于不施氮处理;在莲藕膨大茎成熟后,适量钾处理的莲藕产量比不施钾处理高出20%以上,适量氮处理的产量比不施氮处理高出2.3倍以上。施氮过量时,莲藕膨大形成的时间推迟,且适量氮处理的莲藕最终产量比2倍适量氮处理高出1.2倍以上。适量的钾、氮营养可以提高莲藕膨大前、中期还原糖和可溶性总糖含量以及膨大中、后期淀粉含量,表明适量的钾、氮营养能明显改善莲藕品质。  相似文献   
10.
实时实地氮素管理对水稻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以扬两优6号和培两优3076水稻为材料,通过田间试验比较研究了基于SPAD值的氮素管理对水稻氮素吸收、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SPAD预设阈值的增加,氮肥用量增加,籽粒产量和氮素吸收也随之增加。实时氮素管理条件下,水稻扬两优6号和培两优3076均以SPAD值为41处理获得较高的籽粒产量和氮素利用率,该处理在籽粒产量不降低的同时节约了氮肥用量12. 8% ~33.3%;而实地氮素管理条件下,水稻扬两优6号和培两优3076均以SPAD值为39~41处理获得较高的籽粒产量和氮素利用率,该处理在籽粒产量不降低的同时节约了23.1%的氮肥用量。鉴于实地氮素管理在田间易于操作,因此建议采用39~41作为水稻关键生育期指导氮肥施用的SPAD阈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