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5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44篇
  13篇
综合类   28篇
农作物   1篇
水产渔业   126篇
畜牧兽医   7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37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71.
光唇鱼染色体核型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植物血凝素(PHA)和秋水仙素体内注射法,以头肾为材料,空气干燥法制片,对光唇鱼(Acrossochei-lus fasciatus)的染色体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光唇鱼的二倍体染色体数目:50,核型公式:2n=14m+16sm+6st+14t,臂数(NF):80。  相似文献   
72.
微囊藻水华对淡水浮游动物轮虫和枝角类影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微囊藻是最为常见也是研究最多的水华蓝藻之一。有关微囊藻对浮游动物尤其是对枝角类溢属动物的影响,目前国内外已广泛报道。总体而言,产毒微囊藻对浮游动物具有明显的负面影响,但不同浮游动物对这种影响表现出不同的响应。关于微囊藻对浮游动物的毒性效应及影响,存在着一些相互冲突的观点并有很多种解释。本文就微囊藻水华对枝角类和轮虫的摄食、生长、繁殖和种间竞争的影响进行了综述,同时对由此引发的适应性特征进行了概述,旨在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中国水产科学,2008,15(2):367-375]  相似文献   
73.
曼氏无针乌贼的海水网箱养殖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曼氏无针乌贼(Sepiella maindronide Rochebrune)俗称乌贼、墨鱼、墨斗鱼、海猫等,隶属软体动物门,头足纲,十腕目,乌贼科,无针乌贼属.在中国东、黄渤海均有分布.乌贼的经济价值很高,可食部分约占总重的92%,其肉洁白如玉,具有鲜、嫩、脆的特点,乌贼干制品及其生殖腺干制品均为海味佳品.  相似文献   
74.
鲹科鱼类在传统形态分类与分子遗传水平构建的系统分类存在争议,本文通过PCR扩增获得了鲹科(Carangidae)8属9种的线粒体16S rRNA基因片段序列约598bp碱基,结合来自GenBank的3种鲹科鱼类的相应片段序列,并以大斑石鲈Pomadasys maculates为外群,生成供系统发育分析的序列矩阵,利用MEGA version 3.0软件分析序列的碱基组成、差异百分比和转换/颠换值等,应用最大简约法和邻接法构建系统树。结果显示:(1)支持鲹科下设四个亚科(鲹亚科,鰤亚科,鲳鲹亚科,鰆鲹亚科)阶元的分类系统;(2)所测种类鲹亚科鲹属下不宜设亚属分类阶元;(3)及达副叶鲹与丽叶鲹亲缘关系近,16S rRNA基因片段序列碱基只有1.07%的差异,未达到分属水平,应同属于副叶鲹属的两个不同种,并建议丽叶鲹的中文名用“丽副叶鲹”。  相似文献   
75.
2010年、2011年利用"南美白对虾疫病政策性互助保险"这一平台,对慈溪市凡纳滨对虾生产进行了全面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1)凡纳滨对虾池塘进行套养鱼类能有效提高对虾产量,降低饲料系数,2010年提高产量0.026 kg/m2;2011年提高产量0.029 kg/m2,饲料系数降低21.4%;(2)凡纳滨对虾池塘套养银鲫与鳙鱼模式,凡纳滨对虾池塘套养甲鱼模式其产量与效益均好于其它模式。  相似文献   
76.
野生与养殖三疣梭子蟹营养品质分析及比较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通过分析比较野生和养殖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的肌肉、肝胰腺及生殖腺的营养成分,对其营养价值进行综合评价.采用国家标准方法测定组织中的粗蛋白质、粗脂肪、灰分、氨基酸和脂肪酸.结果表明,粗蛋白质以肌肉中含量最高,养殖蟹平均为81.69%,野生蟹平均为74.02%;粗脂肪以肝胰腺中含量最高,野生蟹为57.28%,是养殖蟹42.42%的1.4倍.共检出38种脂肪酸,肝胰腺的脂肪酸组成最丰富,其饱和脂肪酸(SFA)和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总量显著高于卵巢和肌肉中的含量;而多不饱和脂肪酸(PLIFA)总量及EPA+DHA含量则表现为肌肉>卵巢>肝胰腺(P<0.05);EPA+DHA两者含量之和高达20.21%~36.91%,占PU-FA的2/3以上;C18:2(n-6)、C18:3(n-3)和C20:4(n-6)等PUFA的含量,均表现为野生蟹显著高于养殖蟹(P<0.05).氨基酸组成中以谷氨酸含景居首位,氨基酸评分(AAS)和化学评分(CS)评判氨基酸显示,赖氨酸的相对含量最为丰富,第一限制性氨基酸为含硫氨酸(蛋氨酸及胱氨酸);三疣梭子蟹的必需氨基酸(EAA)与总氨基酸(TAA)的比值(E/T)、与非必需氨基酸(NAA)的比值(E/N)皆高于FAO/WHO的评价标准,且野生蟹肌肉的E/T和E/N显著高于养殖蟹(P<0.05).由此可知,三疣梭子蟹营养组成合理,且野生蟹品质优于养殖蟹.  相似文献   
77.
通过直接将培养液中的组胺经丹酰氯衍生化生成稳定的物质,以1,7-二氨基庚烷为内标,建立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器(HPLC-VWD)方法检测培养液中的组胺;并研究了温度和pH对产组胺菌生长和组胺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培养液中组胺的检测方法定量限为0.5μg/mL,回收率在100%~107%,满足方法培养液中组胺的检测。经分离得到的2株产组胺菌分别记为J2和J4,2株菌在添加L-组氨酸的胰酶大豆肉汤里均能够产生组胺;菌株J2和J4最适生长温度均为30℃,最适pH分别为7和6,菌株J2和J4产组胺的最适温度分别为25℃和30℃,最适pH均为5,在适宜的实验条件下组胺产生量最大值为12.47 mg/L。  相似文献   
78.
抗凝血酶(antithrombin,AT)主要抑制凝血酶(thrombin)及其它凝血因子的活性,并具有重要的抗炎活性。本实验从香鱼(Plecoglossus altivelis)肝组织cDNA文库中成功获得了香鱼AT基因的cDNA全序列(EMBL登录号:FN429980)。测序结果表明,香鱼AT基因cDNA全长1487个核苷酸,包含1个大的开放阅读框(ORF),推测编码1个由453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N端23个氨基酸为信号肽序列。成熟AT具有与哺乳动物AT相似的特征结构,包括:羧基末端附近的丝氨酸蛋白酶活性中心、6个保守的Cys残基形成的3个二硫键结构和4个N-糖基化位点。氨基酸序列分析表明,香鱼AT与大西洋鲑(Salmo salar)AT氨基酸序列同源性最高,为81%。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物种AT的进化关系与目前接受的物种分类关系基本一致,香鱼AT位于鱼类AT簇中,与大西洋鲑、红鳍东方豚(Takifugu rubripes)和斑马鱼(Danio rerio)AT进化相关性最高。AT mRNA在健康香鱼的肝组织中表达量最大,在脾、肾和脑中表达量较低。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在鳗利斯顿氏菌(Listone...  相似文献   
79.
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对照组),1%,2%,3%小肽,研究小肽对凡纳滨对虾(Penaeus vannamei)幼体生长和非特异性免疫力的影响。60 d后测定凡纳滨对虾的生长性能及血清抗菌活力、溶菌酶和酚氧化酶活性,并用哈维氏弧菌进行攻毒试验。结果表明,小肽能显著提高凡纳滨对虾的生长性能(P<0.05),1%,2%和3%处理组体长增长率分别比对照组增加了17.74%,27.75%和17.46%,体重增长率分别比对照组增加了12.15%,31.16%和19.01%;饲料系数分别比对照组下降了21.57%,33.99%和25.49%;成活率分别比对照组提高了12.23%,18.89%和8.89%。小肽能显著增强凡纳滨对虾的非特异性免疫能力,1%,2%,3%处理组抗菌活力分别比对照组提高了21.05%,42.10%,10.53%;血清溶菌酶比活力分别比对照组提高了16.54%,24.56%,15.54%;酚氧化酶活力分别比对照组提高了25.70%,41.90%,24.02%。哈维氏弧菌攻毒试验结果表明,5 d内对照组累计死亡率为96.7%,高于各处理组,但差异不显著;综合试验结果得知,饲料中添加小肽能显著提高凡纳滨对虾生长性能和血清非特异性免疫能力,2%为适宜添加量。  相似文献   
80.
碳源及C/N对复合菌群净化循环养殖废水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决循环养殖废水水质处理过程中存在的脱氮碳源不足问题,从而提高整个循环养殖废水生物脱氮效率.实验以高NO3-N降解能力和低NO2--N积累量为碳源优化指标,研究了乙醇、丙三醇、葡萄糖、蔗糖、乙酸钠和酒石酸钾钠6种碳源及不同碳氮比(C/N)对复合菌群净化循环养殖废水效果的影响.碳源初筛结果显示,当以葡萄糖、蔗糖等糖类物质为外加碳源时,实验过程中NO2--N积累现象较明显,最高可达12.4 mg/L;当以醇类物质为外加碳源时,NO2--N积累量较低,最高也只有1.3 mg/L.碳源复筛结果显示,不同碳源及C/N对养殖废水的NH4+-N去除率并无显著差异,且各处理组的NH4+-N去除率高达98.2%,显著地高于对照组(P<0.05);以乙醇为外加碳源且C/N为3∶1时,复合菌群对养殖废水的TN、NH4+-N和NO3--N去除率分别高达93.3%、98.9%和91.8%,均显著地高于对照组(P<0.05).综合考虑外加碳源的实用性和经济性等因素,选取乙醇作为复合菌群净化养殖废水的外加碳源,相应的C/N为3∶1.虽然外加碳源短期内会引起水体CODMn含量大幅升高,但可被复合菌群迅速降解;此外,外加碳源还能改善水体pH值,经处理组净化后的水体pH值维持在7.2~7.8.结果表明,循环养殖废水水质净化过程中添加相应的碳源并适当控制C/N能显著改善池水水质,提高生物脱氮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