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60篇
  免费   376篇
  国内免费   296篇
林业   10篇
农学   35篇
基础科学   7篇
  51篇
综合类   232篇
农作物   21篇
水产渔业   1491篇
畜牧兽医   66篇
园艺   12篇
植物保护   7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42篇
  2020年   58篇
  2019年   56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59篇
  2016年   78篇
  2015年   65篇
  2014年   84篇
  2013年   64篇
  2012年   110篇
  2011年   123篇
  2010年   134篇
  2009年   141篇
  2008年   162篇
  2007年   186篇
  2006年   175篇
  2005年   154篇
  2004年   106篇
  2003年   58篇
  2002年   3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991.
尼罗罗非鱼卵黄脂磷蛋白的分离纯化与性质鉴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Sephacryl S-300过滤层析和DEAE-Sepharose Fast Flow离子交换层析相结合的方法从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成熟卵子匀浆液中分离纯化出了一种高分子量的蛋白。该蛋白能被Schiff试剂、甲基绿和苏丹黑B着色,Western blot显示能被金鱼卵黄脂磷蛋白(lipovitellin,Lv)多克隆抗血清特异性识别,在非变性条件下分子量约为560 k D,在SDS变性条件下分子量约为112 k D,结果表明分离纯化的蛋白是一种含有糖、磷、脂基团的蛋白,符合鱼类Lv的性质,且与金鱼Lv有免疫交叉反应,从蛋白的性质和免疫原性以及分子量大小等角度判断,本研究获得的高纯度蛋白为尼罗罗非鱼卵黄脂磷蛋白;纯化的罗非鱼Lv在反复冻融、37℃及60℃处理条件下均未出现降解,表明罗非鱼Lv比鱼类卵黄原蛋白(Vitellogenin,Vtg)更为稳定。研究结果为罗非鱼Lv抗体的制备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92.
半滑舌鳎TRAF6 基因和TAK1 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研究通过同源克隆和RACE技术获得了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6(tumor necrosis factor receptor-associated factor 6,TRAF6)和转化生长因子β激活激酶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activated kinase 1,TAK1)的c DNA全长,并分析了其在不同组织和早期胚胎发育时期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TRAF6 c DNA全长1956 bp,开放阅读框(ORF)为1731 bp,编码576个氨基酸。二级结构预测显示TRAF6具有保守的蛋白结构域:N端的RING结构,两个锌指结构以及C端的环–环(coiled-coil)α螺旋结构和高度保守的MATH同源结构。TAK1 c DNA全长2519 bp,ORF为1731 bp,编码576个氨基酸。TAK1的蛋白结构域包括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激活结构域和C端的环–环(coiled-coil)α螺旋结构域。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半滑舌鳎TRAF6和TAK1分别与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TRAF6和TAK1聚为一支,亲缘关系最近。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TRAF6和TAK1在所检测的8种组织中都有表达,TRAF6在鳃中的表达最高,肠中也有较高的表达;TAK1在心脏中的表达量最高,其次是肾。TRAF6和TAK1在鳃、肾等免疫器官中的高表达,与其在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中的重要作用是一致的。对TRAF6和TAK1在早期胚胎发育时期的表达情况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在未受精卵中可检测到TRAF6和TAK1,提示了这两种免疫分子的母源性m RNA遗传的可能性。免疫分子母源性m RNA可能参与发育过程,也可能参与构建免疫体系,以保护胚胎或仔鱼免受病原体的侵袭。  相似文献   
993.
时空和环境因子对海州湾方氏云鳚资源丰度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根据2011年3月、5月、7月、9月和12月在海州湾及邻近海域进行的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数据,研究了该海域方氏云鳚(Pholis fang)资源丰度的分布特征,并用广义可加模型(GAM)分析了其资源丰度分布与时空和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海州湾及邻近海域方氏云鳚资源丰度呈现明显的时空变化。方氏云鳚资源丰度7月最高,9月最低;其主要分布在海州湾东北部海域,这与受到南黄海西侧冷中心的影响有关。GAM分析表明,月份、水深和离岸距离对方氏云鳚的资源丰度具有显著影响。方氏云鳚的资源丰度随水深的增加而增大,随离岸距离的增大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在离岸距离70 km左右,水深14~36 m时,方氏云鳚的资源丰度较大,这可能与其产卵洄游和环境因子的时空差异有关。  相似文献   
994.

利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和三维荧光光谱法研究了4人工增殖区中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前肠内含物溶解有机质(DOM)的光谱特征, DOM的来源与组成等方面对人工增殖区仿刺参饵料环境状况进行评价。4个人工增殖区仿刺参前肠内含物DOM的紫外光谱数据E3/E4范围为1.56~2.98; DOM的腐殖化程度、芳香性及相对分子量平均值由高到低均依次为莱州、双岛、天鹅湖、俚岛; 各海区仿刺参前肠内含物DOM280 nm紫外可见吸光度值差异不显著(P<0.05), 表明仿刺参所摄食沉积质中溶解有机碳(DOC)的相对含量差异不显著, 4个资源增殖区提供给仿刺参DOC的能力相近。对仿刺参前肠内含物DOM的三维荧光光谱扫描结果表明, 所有DOM的三维荧光光谱图中均出现1个明显的蛋白荧光峰, 且峰值强度较高, 说明研究区域可能形成蛋白荧光峰的生源物质众多, 具有复杂、丰富的饵料生物基础。4个人工增殖区中仿刺参前肠内含物DOM荧光指数(f450/f500)范围为1.00~1.42, 绝大多数接近于1.40, 说明其DOM中的腐殖质主要来源于陆源输入, 海区易受外源干扰, 因此应对海区沉积物来源情况进行持续监测, 保证人工增殖区能为海参增殖提供优质沉积物饵料。

  相似文献   
995.
底质类型对中国明对虾存活、生长及行为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实验室内营造半精养、精养养殖模式,研究不同养殖模式下底质类型(未添加底质、水泥底、全沙底、沙泥底和砂砾底)对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存活、生长及行为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半精养模式下,中国明对虾的存活率和蜕皮频率在各底质处理组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而精养模式中未添加底质处理组实验虾的存活率和蜕皮频率最低,沙泥底处理组存活率和蜕皮频率最高,分别达到100%和12.9%/d.两种养殖模式下,底质类型对中国明对虾的特定生长率(SGR)均有显著影响(p<0.05),其中半精养模式沙泥底处理组实验虾的SGR最高,是未添加底质处理组的1.39倍;而精养模式未添加底质处理组的SGR最高,达到1.94%/d,但其与全沙底和沙泥底处理组无显著差异(P>0.05).底质类型对实验虾的行为特征亦有显著影响(P<0.05),半精养模式沙泥底处理组实验虾的寻(摄)食虾比率和运动率在投喂饵料前后均最高,而攻击频率在投喂饵料前于全沙底处理组中最高,投喂饵料后则在未添加底质处理组中最高,达到4.5次/(ind.h),但其与沙泥底和砂砾底处理组无显著差异(P>0.05);精养模式下,投喂饵料前全沙底处理组实验虾的寻食虾比率和攻击频率最高,而运动率在各处理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投喂饵料后实验虾的摄食虾比率在未添加底质处理组中最高,而在砂砾底处理组中最低,运动率和攻击频率则在沙泥底处理组中最高.综合分析表明,底质的添加有利于提高中国明对虾的生长和存活,且底质添加后实验虾能够根据不同底质环境进行行为的调节与整合.在本研究的4种底质类型中,中国明对虾更偏好于泥含量为30%的沙泥底质.  相似文献   
996.
研究了不同温度(4、8、12、16、20、24℃和温度突变)下干露对刺参体壁非特异性免疫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温度20和24℃条件下干露24h后,刺参全部死亡,其余处理组刺参成活率为100%。刺参体壁水解酶类和抗氧化指标对于不同温度下干露胁迫具有不同的响应:(1)在本研究的温度范围内,刺参体壁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活性总体随温度升高而增高,随干露时间的延长而逐渐下降;(2)刺参体壁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总抗氧化(T-AOC)活性等抗氧化指标呈现随温度的升高先增强,再逐渐下降的趋势,以16℃为最高。对于干露胁迫时间的响应,抗氧化酶活性等则在低温时(4~16℃)呈现先升高,然后逐渐下降的趋势,在高温(20和24℃)干露胁迫下,则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3)而模拟干法运输的刺参非特异性免疫指标的响应,总体上与12~16℃下干露胁迫相当,而且4~24h之内,其AKP、SOD活性和T-AOC和MDA数值基本保持稳定。本研究结果表明,刺参干法运输中保持适当的低温可有效降低刺参的胁迫反应,提高刺参运输的成活率。  相似文献   
997.
胶州湾及其邻近海域鱼类群落结构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为了进一步研究胶州湾及其邻近水域鱼类群落结构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本文根据2011年冬季(2)、春季(5)、夏季(8)和秋季(11)在胶州湾及其邻近海域进行的渔业资源和环境调查数据, 应用相对重要性指数、生态多样性指数和多元分析方法等研究了胶州湾鱼类群落结构及其季节变化, 并分析了胶州湾鱼类群落结构与主要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 本次调查共捕获鱼类57, 隶属于2103146, 种类组成以暖温性和暖水性鱼类为主。主要优势种有方氏云鳚(Pholis fangi)和六丝钝尾虾虎鱼(Amblychaeturichthys hexanema)等。胶州湾鱼类群落物种丰富度指数D的季节变化范围为1.02~1.65, 多样性指数H’变化范围为1.36~1.73, 均匀度指数J变化范围为0.61~0.76。方差分析表明, 丰富度指数的季节变化显著, 而均匀度指数J和多样性指数H无显著性季节变化。单因子相似性(ANOSIM)分析表明, 胶州湾鱼类群落结构和种类组成存在明显的季节更替现象。相似性百分比分析(SIMPER)表明, 方氏云鳚、六丝钝尾虾虎鱼、细纹狮子鱼、斑、赤鼻棱鳀和皮氏叫姑鱼等是造成群落结构季节变化的主要分歧种。典范对应分析表明, 影响胶州湾及其邻近海域鱼类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为水温、盐度和pH, 其次是底质类型, 条件效应分别为0.3100.0840.1760.256。本研究旨在通过分析胶州湾鱼类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为胶州湾渔业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98.
太平洋牡蛎不同组织DNA甲基化的F-MSAP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采用荧光标记的甲基化敏感性扩增多态性(F-MSAP)技术对太平洋牡蛎(Crassostrea gigas)6个组织进行全基因组CCGG位点甲基化水平的检测。结果表明: 鳃、闭壳肌、外套膜、唇瓣、性腺、消化盲囊6个组织的甲基化水平分别为: 31.77%36.41%32.00%36.47%32.77%37.92%。甲基化模式分为全甲基化和半甲基化, 在太平洋牡蛎中, 全甲基化模式与总体甲基化水平一致, 消化盲囊、唇瓣、闭壳肌组织的甲基化水平较高, 而鳃、外套膜、性腺组织的甲基化程度较低; 半甲基化位点显著少于全甲基化位点, 并且不同组织间的半甲基化位点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而从全甲基化位点及总甲基化水平分析, 不同组织之间甲基化水平差异显著。太平洋牡蛎中存在组织特异性甲基化片段和非组织特异性甲基化片段, 但却只在一个或部分个体中出现, 没有发现在所有研究个体中都存在的甲基化差异片段, 这可能与牡蛎较高的杂合度相关。对实验样品进行的荧光标记的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F-AFLP)分析发现, 样品间的确存在较大的遗传差异, 基于以上结果可以推测基因组甲基化水平可能与个体遗传背景相关联。

  相似文献   
999.

以鱼油和玉米油作为脂肪源, 配制4种等氮饲料(蛋白含量38%, 脂肪含量12%~13%), 使脂肪酸中高度不饱和脂肪酸(n-3HUFA)的比例分别达3.1%2.5%1.9%1.3%(分别简称SL1SL2SL3SL4), 以其饲喂处于性腺发育Ⅲ期的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亲鱼5个月, 研究不饱和脂肪酸对其繁殖性能及性类固醇激素水平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 经过 5个月养殖, 施氏鲟亲鱼平均体质量增加14.5%, 经过低温刺激及升温处理至产前体质量下降6.8%, 各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 饲料中n-3HUFAn-3PUFA水平对繁殖性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SL1组和SL2组亲鱼的成熟度和仔鱼成活率高于SL3SL4, 而仔鱼畸形率显著低于SL3SL4(P<0.05); SL1组极化卵卵径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 平均产卵量高于其他组, 但各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 各组之间的受精率、孵化率差异不显著(P<0.05); 各饲料组间血清E2和血清T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本研究表明, 使用混合鱼油作为饲料脂肪源, 效果好于单一使用鱼油或玉米油, 同时鱼油的需求比例大于玉米油, 建议n-3 HUFA的适宜添加量在2.5%左右, n-3 PUFA最适需要量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00.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 研究了温度突变(16℃←22℃→28℃)和非离子氨胁迫 (0.1 mg·L–1←0→0.5 mg·L–1), 淡水养殖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细胞色素C (cyt-C) 含量和天冬氨酸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活性的变化规律, 并与海水养殖条件下的相关指标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 (1) 温度突变5 d, 淡水和海水养殖凡纳滨对虾血淋巴和肝胰腺cyt-C含量均显著高于突变前的水平(P<0.05)(2) 温度突变后, 淡水养殖对虾血淋巴caspase-3活性显著升高 (P<0.05), 而海水养殖对虾血淋巴caspase-3活性在低温突变后无显著变化 (P>0.05), 在高温突变后显著升高 (P<0.05); 淡水养殖对虾肝胰腺caspase-3活性在低温突变后显著升高 (P<0.05), 在高温突变后呈无规则波动, 海水养殖对虾肝胰腺caspase-3活性在温度突变后无显著变化 (P>0.05)(3) 淡水和海水养殖对虾血淋巴和肝胰腺cyt-C0.1 mg·L–1非离子氨胁迫后显著升高(P<0.05)(), 而在0.5 mg·L–1非离子氨胁迫后则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4) 0.1 mg·L–1非离子氨胁迫后, 淡水和海水养殖对虾血淋巴和肝胰腺caspase-3活性均显著升高 (P<0.05); 0.5 mg·L–1非离子氨胁迫后, 淡水和海水养殖对虾血淋巴caspase-3活性先升高后显著降低, 而肝胰腺caspase-3活性则持续升高。实验结果表明, 温度和非离子氨胁迫对淡水养殖凡纳滨对虾cyt-Ccaspase-3均有显著影响; 与海水养殖条件相比, 淡水养殖凡纳滨对虾cyt-Ccaspase-3受低温突变的影响更加显著, 而两种养殖条件对虾对非离子氨胁迫的响应规律基本相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