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综合类   3篇
水产渔业   24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海藻多糖是大型海藻重要的组成成分,其生物活性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和重点。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海藻多糖的水提、醇提、酸碱提、酶提、超声波辅助提取和微波辅助提取等6种方法,比较了不同制备方法的适用性及优缺点,详述了海藻多糖的免疫调节、抗肿瘤、抗病毒、降血糖、降血脂和抗氧化等生物活性及作用机理,介绍了海藻多糖在生物医药、食品以及化妆品领域的应用情况,展望了海藻多糖未来的研究重点,以期为海藻高值化开发利用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为了提高鮑资源的利用率,开发新型香精,以鲍蒸煮液美拉德反应产物为基料,感官评定为指标,在单因素及L_9(3~4)正交试验基础上,确立了口感和海鲜风味俱佳的鲍复合调味品最佳配方为:盐添加量35%、味精添加量40%、玉米淀粉添加量9%、鲍风味基料添加量为6%、白砂糖添加量4%、麦芽糊精添加量3%、呈味核苷酸二钠(I+G)添加量1.5%、酵母抽提物添加量1.5%。研究了不同的造粒方式和干燥方法对颗粒产品吸湿性、溶解性、流动性、质构特性及感官评定的影响;相关理化、性能指标为:完全溶解于90~100℃热水中的时间需要72 s,且分散良好、溶液微浑浊、无沉淀,鲜味足;堆密度为(0.61±0.01)g/cm~3,硬度为(3 642±122.198)g,吸湿性为(9.35±0.01)%,临界湿度值为60%,休止角为33.0°,总体可接受度为(7.81±0.12)分。研究结果表明,旋转造粒和流化床干燥的产品质量最佳,吸湿性比较小,溶解性、流动性和质地性都比较好,感官评分最高。  相似文献   
3.
为了确定牡蛎糖原片剂的制备工艺,以崩解时限为重要指标,利用单因素结合正交试验法筛选优化牡蛎糖原片剂配方组合。研究结果表明,以牡蛎糖原冻干粉添加量15%、微晶纤维素15%、麦芽糊精5%、羧甲基淀粉钠5%、硬脂酸镁0.02%、玉米淀粉59.98%为片剂处方,优选出的处方工艺简单可行,制备的片剂质量符合中国药典(2015版)的有关规定,稳定性好。  相似文献   
4.
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TLR)是模式识别受体家族(PRR)中重要的一员,它可以特异地识别病原体相关的分子模式(PAMP),激活信号级联、诱发固有免疫反应,在抵御病原微生物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TLRs最早在果蝇胚胎中发现,是一类进化高度保守的免疫受体家族,在果蝇及脊椎动物中研究得较为透彻。海洋贝类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及重要系统进化地位,近年来,大量贝类的Toll样受体及信号通路相关因子被发现。本文综述了Toll样受体的结构、信号通路和海洋贝类TLR及信号通路相关因子的研究进展,有助于丰富海洋贝类固有免疫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5.
我国是世界贝类养殖大国,随着人类健康、营养需求的提升以及海洋生物产业增长方式的转变,以贝类及其加工副产物为原料进行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的研发将是今后的发展热点。糖胺聚糖是海洋贝类中重要的生物活性物质,具有抗凝血、降血脂、抗肿瘤、抗氧化、增强免疫力等功能。本文就海洋贝类糖胺聚糖的提取、分离纯化、结构分析以及生物活性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加以概述,为贝类及其蒸煮液精深加工利用奠定基础,进而为更好地开发利用海洋贝类资源、开发新型海洋保健食品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海洋贝类活性肽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洋贝类含有丰富的、结构多样的生物活性肽。研究发现这些生物活性肽具有多种生理调节功能,已经发现的有抗氧化、抗肿瘤、抗高血压、抑菌和抗凝血等生物活性。酶解法制备海洋贝类活性肽已成为当前国内外研究的热点。本文综述了在制备、分离和纯化海洋贝类活性肽过程中的相关技术,概述了海洋贝类活性肽的活性及其结构鉴定方法,并就有关海洋贝类活性肽研究开发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做了简要讨论。  相似文献   
7.
为保证生食葡萄牙牡蛎(Crassostrea angulata)的安全,在贝水比1∶10、水交换率3次/h、水温28℃、盐度28的条件下,采用流水式紫外线杀菌方法净化48 h,检测净化前后13个卫生指标的变化;净化后的牡蛎在冷藏(4℃)和冷冻(-18℃)两种条件下贮藏7 d以上;检测贮藏过程中菌落总数、大肠菌群和主要营养成分的变化。结果显示,经过48 h净化,菌落总数和大肠菌群含量均大幅下降,重金属、化学污染物等指标变化不大;两种贮藏条件下,菌落总数和大肠菌群都呈先下降再上升的变化,但始终处于安全水平内;蛋白质、脂肪、糖原含量缓慢下降,乳酸含量快速上升。研究表明,葡萄牙牡蛎在紫外线杀菌净化48 h后,至少在冷藏6 d或冷冻11 d内可以保证食品安全。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即食菲律宾蛤仔休闲食品加工工艺,本文探讨了不同脱腥、腌渍、护色及干燥工艺对蛤制品口感风味、水分含量及产品质构特性的影响,采用单因素和正交优化组合试验确定了菲律宾蛤仔休闲食品的最佳工艺条件。其中,脱腥工艺参数:2.0%茉莉花+2.0%姜汁,时间80 min;腌渍工艺参数:食盐5%、味精2.0%、白砂糖8%,时间4 h;护色工艺参数:D-异抗坏血酸钠0.10%,时间1 h;干燥工艺参数:温度75℃,时间3 h。在该工艺条件下生产的即食菲律宾蛤仔制品,风味独特,口感极佳。  相似文献   
9.
为了揭示熟制鲍鱼主要特征气味的成因,采用电子鼻及固相微萃取结合气-质联用(SPME-GCMS),对熟制过程中皱纹盘鲍Haliotis discus hannai香气差异和挥发性成分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电子鼻能够灵敏地检测到熟制鲍鱼的香气变化,经PCA分析发现,熟制鲍与生鲍整体气味有显著差异;GCMS分析表明,熟制前后鲍鱼的挥发性成分发生明显变化,从生鲍和熟制鲍中分别鉴定出42种和61种风味物质,主要物质有醇、醛、酮、烃、酯、酸、芳香族、含氮化合物、酚类;生鲍中挥发性风味物质含量较高的为苯甲醛(68.15%)和1-辛烯-3-醇(9.22%),熟制鲍中挥发性风味物质含量较高的为2,3-丁二醇(22.80%)和(2R,3R)-(-)-2,3-丁二醇(19.84%)。研究表明,运用电子鼻和固相微萃取结合气-质联用(SPME-GC-MS)能够很好地分析鲍鱼熟制前后气味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福建闽南沿海养殖牡蛎食用健康风险评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牡蛎能富集栖息环境中多种污染物,可做为监测海域污染状况的指示生物。为评估牡蛎食用安全性,采用2015年对福建闽南沿海主要牡蛎产区养殖牡蛎监测数据,计算不同海区牡蛎中主要污染物:无机砷、甲基汞、铅、镉、铜、多环芳烃、多氯联苯、六六六、DDT的暴露边界值(MOE)和总致癌风险指数(RTC),评估食用健康风险。结果表明:各污染物的平均暴露边界值在1.00×10~(-6)~0.111之间,均小于1;平均总致癌风险指数在2.88×10~(-5)~3.16×10~(-5)之间,未超过可接受风险水平1×10~(-4)。因此,闽南沿海养殖牡蛎的食用健康风险在可接受范围内。通过比较牡蛎中各种污染物的食用健康风险值及分析主要风险因子的分布与变化特征,发现闽南沿海养殖牡蛎食用健康风险主要来源于重金属,镉、铅、甲基汞的暴露边界值较高,无机砷对总致癌风险指数贡献率大;在所监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中,多氯联苯不仅暴露边界值远高于其他几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其对总致癌风险指数的贡献也高于其他几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因此,镉、铅、甲基汞、无机砷和多氯联苯应是闽南养殖牡蛎食用健康风险监控的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