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48篇
农学   1篇
  1篇
综合类   30篇
农作物   52篇
畜牧兽医   39篇
园艺   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张小雪    刘震    王新建  李志    蔡齐飞    耿晓东    王艳梅    吴慧源   《西北林学院学报》2021,36(4):118-123
为探究不同种源山桐子生长发育规律差异,取湖南、四川、河南、贵州、江西、江苏6个种源的2年生山桐子苗木作为试验材料,观测不同种源在相同生境下的生长量、分枝数、展叶数等生长指标。结果表明:1)不同种源2年生山桐子苗木顶芽萌发时间差异不显著(P>0.05)。2)各种源2年生山桐子主干顶芽抽枝、侧枝顶芽抽枝、二次分枝的伸长生长和粗生长都呈现“慢-快-慢”的生长趋势。3)6个种源2年生山桐子苗木的生长量、展叶量、二次分枝数存在显著差异(P<0.05)。主干顶芽抽枝中,贵州种源生长量、展叶量最多,生长量最少的是江苏种源,展叶最少的是河南种源;侧枝顶芽抽枝中,贵州种源生长量最多,河南种源的展叶量最多,四川种源生长量、展叶量最少;在二次分枝方面,贵州种源的生长量最多,其次是河南、四川、湖南,生长量最少的是江西种源;四川、江西、湖南种源的二次分枝数量明显高于河南、贵州和江苏种源;不同种源的二次分枝以上主干生长量表现为:贵州种源最多,其次是湖南种源,四川、江苏、江西种源较少,河南种源最少;4)在贵州、江西、江苏3个种源的主干顶芽抽枝伸长过程,四川种源的侧枝顶芽抽枝伸长过程,江西种源的二次分枝粗生长过程中都出现二次生长现象。不同种源山桐子之间具有一定的遗传差异性,在郑州地区以贵州种源的苗木生长可能有较好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2.
为建立泰妙菌素(Tiamulin,TML)完全抗原制备方法,分别用混合酸酐法(Mixed anhydride,MA)和N,N-羰基二咪唑法(1,1′-Carbonyldiimidazole,CDI)将半抗原泰妙菌素偶联至载体牛血清白蛋白(Bovine serum albumen,BSA),以制备泰妙菌素完全抗原。对2种方法制备的抗原进行紫外扫描鉴定和SDS-PAGE凝胶电泳鉴定,根据SDS-PAGE凝胶电泳图估算出完全抗原的偶联比。结果均显示抗原偶联成功,估算出的偶联比分别约为1∶23.6和1∶8.1,说明,混合酸酐法制备泰妙菌素完全抗原时偶联率更高。  相似文献   
3.
分别提取湖南金银花和山银花黄酮类活性成分,利用Vero细胞体外培养系统,通过观察细胞病变效应(CPE)来评价中药金银花和山银花黄酮类提取物体外抑制伪狂犬病病毒(pseudorabies virus,PRV)对细胞的感染作用,并通过MTT法检测细胞活性。研究比较金银花、山银花的抗病毒作用,初步探讨中药抗病毒机制。结果表明:在安全浓度范围内,金银花和山银花黄酮类提取物均具有显著的抗病毒作用,体外对PRV分别具有明显的阻断、抑制和中和作用,其中山银花对PRV体外的抑制作用强于金银花,而阻断作用和中和作用,两者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4.
为指导河南小麦/玉米生产中钾肥的合理施用,于2010-2012年在高、中和低三种土壤供钾水平的试验点,研究了施钾量及施钾技术对小麦/玉米轮作产量、钾肥利用效率及土壤钾素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高钾、中钾和低钾土壤上施用钾肥,玉米分别增产4.76%~12.49%、7.56%~16.08%和7.01%~22.61%;小麦分别增产6.87%~13.87%、11.19%~18.57%和18.71%~27.49%。在不同供钾水平土壤上小麦钾肥利用效率均高于玉米,钾肥偏生产力表现为高钾点>中钾点>低钾点,高钾点钾肥当季利用率较高,低钾点的农学效率较高;当施钾量为90、135 kg·hm-2时,小麦和玉米均以钾肥分2次施用效果较好;施钾量为45 kg·hm-2时,玉米以底施较好,小麦以追施较好。低钾和中钾点在施钾量大于45 kg·hm-2时,基本就能维持土壤钾素平衡,而高钾点则在施钾量大于90 kg·hm-2时土壤钾素才有盈余。综合来看,高、中和低钾点适宜的钾肥用量分别在45、90、135 kg·hm-2左右,以钾肥分2次施用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5.
利用响应面法对大肠杆菌生物膜的培养条件进行优化。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以细菌浓度、pH和培养时间为自变量,生物膜形成量为响应值,根据中心组合(Box-Benhnken)试验设计原理,研究各自变量及其交互作用对生物膜形成的影响,依据回归分析确定各培养条件的最优值,并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大肠杆菌生物膜的形成。结果表明,大肠杆菌生物膜的最佳培养条件为:LB培养基pH7.5,细菌接种量为1.2×10~7 cfu/mL,培养时间11.5 h。在该优化条件下,大肠杆菌生物膜的形成量OD_(600nm)可达0.60左右;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可见,此时形成大量的细菌聚集体,80%的视野已经被细菌覆盖,细菌活性很高,生物膜形成量达到高峰。  相似文献   
6.
选用高筋粉和燕麦粉、荞麦粉、豌豆粉、玉米粉四种常见代表性杂粮粉为原料,以感官综合评分为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四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优化确定杂粮粉的最优配比,并进一步对杂粮面包及原料粉的质构特性、体外消化等营养特性指标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杂粮营养面包原料的最优配比为:燕麦粉、荞麦粉、豌豆粉和玉米粉的添加量分别为10%、10%、12%和4%,杂粮面包原料复配粉与高筋粉相比淀粉含量低24.8%、粗纤维含量高101.8%。杂粮面包一定程度上硬度变高、弹性和粘附力变小,但预估血糖生成指数(EGI)较低,为59.90,更适宜于高血糖人群食用。  相似文献   
7.
由于饲料中多种霉菌毒素并存的几率比较高,本研究以仔猪肠上皮细胞(IPEC-J2)为模型,研究黄曲霉毒素B1(AFB1)、玉米赤霉烯酮(ZEA)和呕吐毒素(DON)的叠加细胞毒性。细胞毒性试验选用AFB1、ZEA和DON三种毒素作为响应面Box-Behnke设计的三个因素,以AFB1:10、20、30 μg/L,ZEA:150、300、450 μg/L,DON:500、1000、1500 μg/L作为Box-Behnke设计的三个编码水平。利用响应面设计构建得到17组复合霉菌毒素组合,以其对IPEC-J2细胞活力的影响作为参考指标,得到对细胞损伤程度最高和最低的霉菌毒素添加比例。结果表明:经方程预测后,得到细胞活力最低(霉菌毒素毒性最高)的AFB1、ZEA和DON组合为30、150 μg/L和1500 μg/L,经测定细胞活力为32.32%|得到细胞活力最高(霉菌毒素毒性最低)的AFB1、ZEA和DON组合为10、150 μg/L和600 μg/L,经测定细胞活力为53.01%。该结果为多种霉菌毒素叠加毒性的研究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 IPEC-J2细胞|黄曲霉毒素B1|玉米赤霉烯酮|呕吐毒素|细胞毒性  相似文献   
8.
选择6份不同类型的桃种质,测定其果实发育期果皮毛长度的变化,评价238份桃种质成熟期果实表皮毛长度,探讨其与其他几个主要农艺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在花后30 d时,果皮毛长度急剧下降,最后呈缓慢下降趋势直至果实成熟。果实成熟期,供试材料果皮毛长度分布在106.3~343.3μm间,平均值为193.9μm,果皮毛最短的种质为‘霞晖2号’,最长的为‘白芒蟠桃’。此外,不同果形、粘/离核、果实成熟期和地理类群种质的果皮毛长度间有明显差异,其中果形可能与果皮毛发育有一定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9.
小麦热激蛋白转录因子在热胁迫和耐热性产生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为进一步了解小麦热激蛋白转录因子C亚家族,本研究采用全基因组信息保守结构域比对和进化聚类分析,共鉴定了24个小麦TaHsfC基因,并对TaHsfC亚家族成员染色体定位、基因结构、亚细胞定位、对应蛋白质的氨基酸特点、基因表达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4个TaHsfCs主要分布在5条染色体上,其中A基因组中有7个,B基因组中9个,D基因组中有6个,另外两个所在染色体位置不清楚。TaHsfCs含有0~2个内含子,其中 TaHsfC1亚族基因含有1~2个内含子, TaHsfC2亚族基因则含有0~1个内含子。聚类分析表明,小麦TaHsfC成员共分为 TaHsfC1和 TaHsfC2两个亚族。24个TaHsfCs成员全部定位于细胞核。在15%PEG模拟干旱条件下,干旱敏感品种矮抗58和耐旱品种晋麦47中有10个TaHsfC基因显著上调表达,其中 TaHsfC2亚族基因的表达量上调倍数均高于 TaHsfC1亚族基因(其中 TaHsfC2j和 TaHsfC2k未在晋麦47中检测到表达量)。本研究可为探索小麦热激蛋白转录因子C家族基因在小麦抗旱中的分子机制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植物根际促生菌普城沙雷菌A21-4在黄瓜上的应用效果,将A21-4菌悬液灌注到黄瓜根际土壤,调查其对黄瓜生长发育和根际土壤微生态的影响。结果表明,根部灌注A21-4能显著促进苗期和田间生育期黄瓜生长发育,并显著提高根系活力、产量和品质,黄瓜产量比对照增加32.22%,且黄瓜果实中蛋白质、可溶性糖和VC含量均比对照显著增加;同时,A21-4对黄瓜根际土壤具有明显的调节作用,显著提高了黄瓜根际土壤脲酶、磷酸酶、蔗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还提高了黄瓜根际土壤细菌和放线菌的数量及黄瓜根际土壤速效氮、磷、钾的含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