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7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5篇
农学   10篇
  8篇
综合类   155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347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30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52篇
  2011年   67篇
  2010年   53篇
  2009年   65篇
  2008年   65篇
  2007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瘤胃微生物在木质纤维素价值化利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瘤胃是反刍动物消化的第一个腔室,各种微生物(细菌、真菌和原生动物)相互作用将木质纤维素植物生物降解为易于代谢的化合物。瘤胃也是目前自然界公认的木质纤维素高效降解和利用的天然反应器,其真菌和细菌可分泌多种木质纤维素降解酶,在木质纤维素生产生物燃料和化学用品方面具有潜在的价值。因此,本研究在瘤胃内木质纤维降解的微生物及其降解木质纤维素相关酶的基础上,重点综述了瘤胃微生物在木质纤维素生物转化为乙醇、生物化学(有机酸)及沼气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旨在为瘤胃微生物和瘤胃酶在木质纤维素价值化利用方面的研究和应用提供新的方法和思路。  相似文献   
2.
《中国兽医学报》2017,(9):1807-1810
广藿香是我国著名的十大南药之一,是消化系统疾病及暑湿时常用中药。为了更好的利用广藿香,充分发挥其药用价值。现对广藿香的调节胃肠运动功能、促进消化液分泌、抗细菌、抗真菌、抗病毒、抗炎镇痛、解热等药理活性进行总结,揭示了其发挥临床作用和临床疗效的机理,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对该药的制剂开发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正常稳定的瘤胃微生物区系是反刍动物瘤胃健康的重要指标,且在瘤胃结构形态发育、微生物定植模式、免疫功能调节及抵御外源致病因子侵袭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积极作用。最近研究表明,新生反刍动物瘤胃微生物组成相对单一,但随着早期瘤胃发育过程中不同微生物群落相继开始定植并占据不同的生态位,此时的营养干预可能会形成特定的微生物群落组合并产生持久影响,这为进一步提高反刍动物生产性能和健康水平提供了更好的长期策略。本研究主要从3个方面详细综述了早期营养干预对瘤胃微生态系统发育的最新研究成果,包括探索幼龄反刍动物瘤胃形态及功能发育、寻找影响早期瘤胃微生物群落定植的因素及最佳调控“窗口期”的选择,并对宿主与微生物群落间的免疫互作进行简要剖析,以期为通过早期营养干预调控瘤胃微生物区系,提高反刍动物生产性能来应对全球畜牧业挑战,并为提高秸秆纤维利用率及抑制甲烷排放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牛冠状病毒(BCoV)引起犊牛腹泻,对养牛业造成极大危害。本研究采用交叉引物扩增(CPA)方法和核酸检测装置相结合,建立了BCoV的可视化快速检测方法。结果表明,CPA体系Mg2+最佳物质浓度为2.0 mmol/L,甜菜碱最佳物质浓度为0.4 mmol/L,d NTPs最佳物质浓度为0.6 mmol/L,Bst DNA聚合酶最佳浓度为1.5 U/μL,60℃为最佳反应温度,60 min为最佳反应时间。采用CPA BCoV-N反应体系同时检测沙门菌、大肠埃希菌、弯曲杆菌、牛冠状病毒、牛病毒性腹泻病毒、牛轮状病毒等犊牛腹泻相关病原,层析试纸条检测显示只有牛冠状病毒呈现检测线,未出现交叉反应。结果显示,CPA BCoV-N具有较高的特异性,CPA检测BCoV不需要昂贵的PCR仪器,简单的水浴或培养箱即可完成DNA扩增,封闭式核酸检测装置避免了气溶胶污染,对结果的判断更加直观客观,是一种简便、快速、灵敏的BCoV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5.
对6头健康猪单剂量静脉注射、肌肉注射国产硫酸安普霉素,研究其在猪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和生物利用度.用微生物法测定血清药物浓度,结果平均回收率为99.03%,血清最低检测浓度为0.05μg/ml,日内日间变异系数为2.2%~5.1%,且血清浓度在0.05~3μg/ml范围呈良好线性关系(r=0.9965).对猪静注、肌注硫酸安普霉素20mg/kg后,经MCPKP药代动力学计算机程序处理,体内药物运转符合开放型二室模型,肌肉注射0.856h后达峰药浓度Cmax为36.09±1.22μg/ml;t1/2分别为1.58±0.67h、1.06±0.11h,CLB分别为0.15L/kg/h、0.17 L/kg/h,V1分别为0.71L/kg、0.1L/kg,绝对生物利用度为AUC i.m/AUC i.v=88.47%±3.32%,上述药代动力学数据为动物临床用药提供有价值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以反相高效液相色谱为定量分析手段,选用5头患子宫内膜炎的奶牛,通过子宫内灌注盐酸环丙沙星(2.5 g/头),研究了盐酸环丙沙星在患子宫内膜炎奶牛体内的药物动力学规律。以二氟沙星为内标,血浆样品经甲醇沉淀蛋白,离心,经针头式过滤器处理,用反相高效液相法测定其中盐酸环丙沙星的浓度。 色谱条件为:ODS-1C18柱;测定流动相为0.015 mol/L四丁基溴化铵溶液-乙腈(92∶8,V/V),pH为3.0;流速为1.0 ml/min;荧光检测器,激发波长(λex)278 nm,发射波长(λem)465 nm。通过采用MCPKP房室分析程序,分析血中浓度 时间数据,发现有3头奶牛血样药时数据符合无吸收三室开放模型。其血样中主要药动学参数为:T1/2α为0.916 h、T1/2β为49.20 h、AUC高达7.6296 mg/L·h、Clβ为1.582 L/kg·h,β为0.642 h-1。有2头奶牛血样药时数据符合一级吸收二室开放模型。其主要药动学参数为:T1/2α为1.26 h、T1/2β为9.2 h、AUC高达28.336 mg/L·h,β为0.3571 h-1。试验结果表明,盐酸环丙沙星子宫给药吸收快,分布广,消除慢。  相似文献   
7.
通过研究苦水玫瑰(Rosa sertata×R.rugosa)套种对土壤养分、玫瑰产量及杂草的影响,为优化苦水玫瑰栽培模式并为规模化种植提供理论依据。共设玫瑰+红豆草(T1)、玫瑰+紫花苜蓿(T2)、玫瑰+鼠尾草(T3)、玫瑰+芝樱和苦水玫瑰单作CK(T5)5个处理,测定各处理土壤的养分含量和含水量、杂草数量、玫瑰花产量。结果表明:苦水玫瑰套种显著提高了土壤养分含量、鲜花产量,降低了杂草数量,与CK相比,T1~T4玫瑰根际及行间的全氮含量增幅为4.29%~40.32%、全磷含量增幅为33.33%~85.71%、速效氮含量增幅为6.16%~53.93%、速效磷含量增幅为10.51%~83.40%、速效钾含量增幅为5.88%~71.43%、有机质含量增幅为3.27%~32.72%、土壤含水率增幅为6.67%~72.96%;总盐含量降低了15.25%~29.35%、pH值降低1.53%~3.64%。T3抑制杂草效果最显著,杂草数减少了100.65%;T2鲜花产量最高,2年分别提高了21.47%和26.98%。套种有益于增加玫瑰根际及行间土壤的养分含量、含水量、抑制杂草并提高玫瑰产量,降低土壤盐碱度。玫瑰+苜蓿(T2)有利于保持土壤的水分和提高鲜花产量;玫瑰+鼠尾草(T4)抑制杂草效果显著,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8.
按照《中国兽药典》2010版和《兽药及添加剂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的要求,对伊维菌素微乳制剂进行肌肉刺激性试验、热原试验和注射途径LD50测定,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安全性依据。肌肉刺激性试验,观察4只家兔注射伊维菌素微乳制剂后48h的变化;热原试验,测家兔的体温变化,判断伊维菌素微乳制剂所含热原的限度是否符合规定;LD50测定,分别给大鼠、小鼠按组一次腹腔注射不同剂量的伊维菌素微乳,连续观察7d~14d,记录各组动物急性毒性反应的症状、病理变化、死亡时间,按简化寇氏法计算其半数致死量(LD50)及95%可信限。结果表明,伊维菌素微乳制剂对家兔股四头肌未见明显刺激作用;热原限度符合规定,无致热源;伊维菌素微乳制剂对大鼠、小鼠腹腔注射的LD50为其临床推荐用量(0.2 mg/kg)的191.28倍和161.00倍,并且高于伊维菌素原料药的LD50(24.249 3mg/kg)。伊维菌素微乳制剂的安全性试验结果提示其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9.
试验旨在为评价动物疯草中毒解毒治疗药物——速康解毒口服溶液的临床前应用安全性,为临床推广应用提供实验依据.用速康解毒口服溶液、赋形剂(蒸馏水)局部涂抹大白兔破损皮肤及完整皮肤,并逐日观察症状表现,统计观察结果.用速康解毒口服溶液或赋形剂、2,4-二硝基氯苯(DNCB)对大白兔多次致敏,并于2周后观察大白兔的反应.结果表明:速康解毒口服溶液对家兔完整皮肤刺激反应的平均分值为零,属于无刺激药物,对破损皮肤也无明显刺激;在过敏性实验中,给药组5只家兔中1只有轻微的过敏现象,结合致敏反应评价的分值法和致敏反应发生率,速康解毒口服溶液对家兔皮肤过敏反应的分值为0.2(1/5),致敏率为20%(1/5),具有弱致敏性.结论:速康解毒口服溶液对家兔皮肤无明显刺激性,有轻微过敏现象,属于临床安全药物.  相似文献   
10.
牧草的航天诱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航天诱变育种是近十几年来快速发展的农业高科技新领域,将高科技的空间技术与常规农业育种相结合,是一项高创新性育种方法,其目的是利用空间诱变技术选育植物新种质、新材料、培育新品种.我国的航天育种技术走在世界前列,已在农作物、蔬菜及花卉上广泛应用,且已通过国家或省级审定、鉴定了70多个品种,牧草航天育种尚处于初始阶段,目前主要集中于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方面的相关研究.为此,简要阐述了航天诱变育种的定义、机理和特点,介绍了紫花苜蓿、燕麦、猫尾草、红三叶、白三叶、黄花矶松、红豆草和沙打旺等几种牧草航天诱变研究的自身特点,以及目前我国牧草航天诱变研究进展,并提出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