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3篇
  免费   41篇
  国内免费   5篇
林业   4篇
农学   11篇
基础科学   3篇
  37篇
综合类   243篇
农作物   17篇
畜牧兽医   4篇
园艺   3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34篇
  2013年   31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28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21.
[目的]研究甘蔗马铃薯间套种不同覆盖栽培模式对马铃薯、甘蔗生长及产量的影响,为广西赤红壤蔗区土壤条件下甘蔗马铃薯间套种高效模式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田间试验方法,间套种设置常规土栽、盖薄土叶、无土厚叶、薄土白膜等4个处理模式和无间套种作对照(CK),研究不同覆盖栽培模式马铃薯和甘蔗生长及产量水平.[结果]增加覆盖的甘蔗马铃薯间套种模式均比常规土栽模式显著增产,薄土白膜模式、薄土叶模式和无土厚叶模式比CK分别增25.39%、19.95%和13.51%,其中又以盖薄土加地膜模式马铃薯产量最高,效益最好.而在广西赤红壤蔗地甘蔗间套种马铃薯不同覆盖栽培未见对甘蔗产量及品质有影响,粮食作物马铃薯的收获有利于缓解蔗粮争地矛盾,增加蔗地单位面积收益,提高蔗农收入,值得在广西蔗区推广.[结论]在广西赤红壤蔗地甘蔗间套种马铃薯未见对甘蔗产量品质有影响,而间套种马铃薯采用盖薄土加地膜模式马铃薯产量最高,效益最好.  相似文献   
122.
宿根甘蔗幼苗黄化的原因初探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明宿根甘蔗幼苗黄化发生的原因,为其综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宿根甘蔗黄化发生较严重的蔗区实地调查甘蔗幼苗黄化的症状表现、发病特点和规律,并采样分析正常和黄化蔗地土壤及植株叶片的营养元素含量.[结果]宿根蔗幼苗黄化发生在酸性较强的土壤,土壤有效铁、锰、钙、镁元素含量均低于正常土壤,有效硫含量高于正常土壤,有效硼含量则差异不大;宿根蔗幼苗黄化株叶片的活性铁、全量钙、镁、硫含量低于宿根蔗正常植株,活性锰含量高于正常植株,全量铁、锰含量则表现为病株叶片高于正常植株叶片,全量硼含量则差异不显著.[结论]甘蔗体内的活性铁含量低、活性锰含量过高,导致植株体内铁锰营养不平衡,可能是宿根甘蔗幼苗黄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3.
钾对烤烟碳代谢及其品质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不同施钾量对烤烟碳代谢和其品质形成的影响。[方法]通过固定氮、磷水平(N 90 kg/hm2,P2O5 180 kg/hm2),设置不同钾肥(K2O)施用量(0、90、180、270和360 kg/hm2)对烤烟碳代谢及其品质形成的影响。[结果]施用适量钾肥提高烤烟中后期烟叶蔗糖转化酶和淀粉酶活性,促进烟叶由氮代谢向碳代谢的适时转换。在烤烟移栽后30和45 d,烟叶可溶性总糖、还原糖和淀粉含量随施钾量的增加而降低,而在烤烟移栽后60、75和90 d随施钾量的增加而增加。说明施用钾肥有利于降低烤烟生长前期的碳积累,而促进烤烟生长后期碳的积累代谢。[结论]适宜的施钾量为270 kg K2O/hm2,在此条件下,烤烟产量最高和烤烟化学成分更趋于协调。  相似文献   
124.
江泽普  廖青  韦广泼  谭裕模  陈桂芬  刘斌  汪羽宁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6):22233-22236,22484
[目的]研究硅磷优化施肥模式对广西赤红壤甘蔗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为建立广西甘蔗生态高值栽培技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取二次回归D一最优设计在广西隆安蔗地进行甘蔗田间试验,运用SAS统计分析软件对试验结果进行回归分析,建立多项式回归模型,并通过计算机程序对模型进行仿真寻优,寻求适合甘蔗营养模式的最佳硅磷配比。[结果]在该试验条件下,施磷及硅磷配施有利于甘蔗分蘖和生长,有较多的有效茎,并可获得较高的甘蔗产量和较优的品质。用SAS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分析,得甘蔗产量(1,)、蔗糖产量(SY)与磷素(x,)、硅素(x:)之间的回归模型:Y=110096.92+4356.91X1。+2007.65X2-1592.35X1X2-5461.33X(^2,1)-7442.09X(^2,2),R=0.914;SY=16471.85+903.65X1,+424.26X2-99.02X1X2。X2-1170.O8X(^2,1)-l 256.96X(^2,2),R=0.930;该试验所建立的甘蔗产量和蔗糖产量回归数学模型与当地实际情况拟合较好,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可用作当地甘蔗施肥决策和预报。采用计算机进行寻优,分别得到甘蔗产量和蔗糖产量最佳的营养模式,即当磷硅肥用量分别为281.3kg(P205)/hm^+。和405.0kg(SiO2)/hm2。(P2O5:SiO2=1:1.44)时,得到最佳蔗茎产量和蔗糖产量,分别为109 405.6和16682.3kg/hm2。。[结论]适合于广西赤红壤区土壤条件的甘蔗硅磷最佳组合方案281.3kg(P205)/hm2。和405.0kg(SiO2:)/hm2。(P205:SiO2:=1:1.44)。  相似文献   
125.
粉垄栽培甘蔗试验增产效果   总被引:25,自引:4,他引:21  
 【目的】评价粉垄栽培技术相比于传统栽培方法种植甘蔗的优势所在。【方法】选用新台糖22号和柳城03-1137两个品种,在不同地区进行粉垄栽培和传统栽培比较试验,在甘蔗工艺成熟期进行根系、绿叶、蔗茎性状、产量、品质及冬笋芽数等调查测定。【结果】粉垄栽培与传统栽培相比,根系鲜重增加了115.05%—146.48%;完全展开绿叶数(功能叶片)增加14.65%—19.35%;蔗茎产量增加21.91%—27.35%;甘蔗蔗糖含量、蔗汁蔗糖含量分别增加3.81%—5.17%、3.63%—5.75%,蔗汁还原糖分降低5.50%—9.76%;宿根冬笋芽数增加47.64%—197.70%。【结论】粉垄栽培的甘蔗,根系特别发达,功能叶片数增加,产量提高,品质改善,冬笋芽数增加。粉垄栽培方法是一项较好的栽培新方法。  相似文献   
126.
【目的】探讨香蕉幼苗时期对K+的吸收动力学参数特征。【方法】采用改进常规耗竭法,研究香蕉幼苗对K+吸收动力学参数。【结果】用根干重作为Michaelis-Menten方程的Vmax量纲较为合理,当K+浓度为560mg/L时,香蕉吸K+速度最快,吸钾量最大;当香蕉钾吸收量达到最大钾吸收量的1/2时,溶液中K+浓度(Km)为129.2mg/L。【结论】香蕉对K+的吸收量随着溶液中K+浓度的增加而增加,K+吸收动力学曲线符合Michaelis-Menten方程,Vmax量纲不同,所得到的K+吸收动力学参数值也不同。  相似文献   
127.
【目的】研究不同施肥措施及栽培密度对茄子新品种瑞丰3号产量的影响,为瑞丰3号紫长茄高产栽培提供科学参考。【方法】采用"416-B"最优混合设计,探讨种植密度和氮、钾、磷肥施用量与瑞丰3号紫长茄产量、利润及产投比的关系,并建立三元二次回归模型,分析各因子对产量形成的影响及相互作用效应。【结果】4个因素对茄子产量影响的顺序依次为氮肥〉钾肥〉种植密度〉磷肥,说明氮肥和钾肥施用量是制约紫长茄产量的主导因素。【结论】在该试验条件下,其最佳栽培措施是:施氮量297.33kg/ha,施钾量371.44kg/ha,施磷量95.68kg/ha,种植密度36908株/ha,紫长茄最优产量为100937.7±13239.5kg/ha。  相似文献   
128.
水稻粉垄旱种苗期根系性状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粉垄机垂直旋磨粉碎土壤、自然成垄(厢),直接播种水稻。在旱种条件下,粉垄栽培的桂旱3号和培杂桂旱1号,其苗期根系长度比传统耕作对照(拖拉机旋耕深度18~20 cm)的根系分别增加61.77%、46.17%,差异显著,植株性状也相应表现良好。提出以根为本的作物栽培新理念,建议利用粉垄技术进行水稻的旱播强根干湿交替栽培和水插(抛)秧干湿交替栽培试验,以达到节水、保土、保肥、增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9.
基于GIS与GPS的水稻施肥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通过GPS定位在广西柳江县基隆村水稻种植区8.69ha的水田上采集10个土壤样品,分析其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同时运用GIS空间分析功能对土壤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进行空间插值分析,并依据所得土壤养分含量选择4块水稻田进行精准施肥与常规施肥对比试验,探讨在高度分散的农业生产管理模式下水稻精准施肥技术。田间试验结果显示,4田块精准施肥均比常规施肥增产,平均增产稻谷331.5kg/ha,增产率为5.6%;且节省肥料投入,每公顷平均减少肥料开支579.0元,综合稻谷增产值及肥料节支费用,每公顷平均增收1276.1元。  相似文献   
130.
广西木薯诱导开花结实及发芽试验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广西南宁立地条件下,以正常排灌的土壤疏松条件为对照,开展以水制土制肥调节植株营养等为手段的诱导木薯开花结实及促进种子发芽等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华南5号木薯经短暂淹水致土壤板结和短暂渍水致土壤板结处理,每株坐果数分别比对照增加20.3和18.5粒;通过淹水和渍水处理,使木薯植株体内氮素水平降低,氮素含量分别比对照低37.26%、30.79%;有效提高叶片的C,N比,淹水处理、渍水处理分别为19.71、17.70,比对照11.56高出8.15和6.14;所获杂交种子,经特殊处理催芽,发芽率达20%-60%,而常规处理尚未获得正常发芽的植株。研究内容可为广西木薯杂交育种提供技术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