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919篇
  免费   1910篇
  国内免费   3064篇
林业   1939篇
农学   1768篇
基础科学   1437篇
  2974篇
综合类   14453篇
农作物   2231篇
水产渔业   1078篇
畜牧兽医   5251篇
园艺   2309篇
植物保护   1453篇
  2024年   184篇
  2023年   662篇
  2022年   1543篇
  2021年   1453篇
  2020年   1335篇
  2019年   1361篇
  2018年   978篇
  2017年   1419篇
  2016年   1018篇
  2015年   1560篇
  2014年   1611篇
  2013年   1893篇
  2012年   2636篇
  2011年   2642篇
  2010年   2501篇
  2009年   2268篇
  2008年   2226篇
  2007年   2005篇
  2006年   1585篇
  2005年   1236篇
  2004年   791篇
  2003年   416篇
  2002年   487篇
  2001年   429篇
  2000年   407篇
  1999年   149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1年   2篇
  1965年   1篇
  1962年   9篇
  1956年   11篇
  1955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以云南、四川主栽的4个葡萄品种为试材,在常规用药方式基础上辅以微生态制剂,测定其对葡萄酸腐病和黑曲霉病防控效果及对果实品质的影响,以期为有效防控葡萄酸腐病和黑曲霉病的发生,解决生产实践中的具体问题提供科学参考依据。结果表明:微生态制剂能提高葡萄果粒大小和百粒质量,同时增加糖酸比。在传统用药基础上使用绿康威,对葡萄酸腐病和黑曲霉病的防效最佳,分别达52.3%和42.4%;在传统用药基础上使用绿地康3号,其防效为31.3%和21.9%,均表现出良好的防效;前期使用化学药剂,后期单独使用微生态制剂对酸腐病的防效不太明显。  相似文献   
12.
We developed an H5/H7 trivalent inactivated vaccine by using Re-11, Re-12, and H7-Re2 vaccine seed viruses, which were generated by reverse genetics and derived their HA genes from A/duck/Guizhou/S4184/2017(H5 N6)(DK/GZ/S4184/17)(a clade 2.3.4.4 d virus), A/chicken/Liaoning/SD007/2017(H5 N1)(CK/LN/SD007/17)(a clade 2.3.2.1 d virus), and A/chicken/Guangxi/SD098/2017(H7 N9)(CK/GX/SD098/17), respectively. The protective efficacy of this novel vaccine and that of the recently used H5/H7 bivalent inactivated vaccine against different H5 and H7 N9 viruses was evaluated in chickens. We found that the H5/H7 bivalent vaccine provided solid protection against the H7 N9 virus CK/GX/SD098/17, but only 50–60% protection against different H5 viruses. In contrast, the novel H5/H7 trivalent vaccine provided complete protection against the H5 and H7 viruses tested. Our study underscores the importance of timely updating of vaccines for avian influenza control.  相似文献   
13.
[目的/意义]馆员能力建设构成了高校图书馆智慧化转型的重要内容,评价馆员的服务能力可为高校图书馆开展馆员业务培训提供依据。[方法/过程]通过梳理现阶段高校图书馆智慧环境下馆员能力的组成要素,论文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同时,论文将层次分析法和理想点法两者结合起来,提出了评价模型,并通过实证研究证实了其有效性。[结果/结论]论文开展的有益探索将为中国高校图书馆的智慧馆员评价活动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4.
以6%阿维·氯苯酰SC(悬浮剂)为对照、清水为空白对照,研究了10%甲维·茚虫威SC、3%甲维盐WG(水分散粒剂)、15%多杀·茚虫威SC、30%氟铃·茚虫威SC、20%四唑虫酰胺SC 5种药剂防治玉米草地贪夜蛾的效果。试验结果表明,6种药剂对玉米草地贪夜蛾均有防治效果,药后3 d,以10%甲维·茚虫威SC、3%甲维盐WG、15%多杀·茚虫威SC防治效果最好,防治效果分别为82.94%、72.31%、65.08%;药后7 d,3%甲维盐WG、10%甲维·茚虫威SC、30%氟铃脲·茚虫威SC、15%多杀·茚虫威SC防治效果分别为91.49%、88.03%、70.25%、66.01%;药后14 d,除本地常用农药6%阿维·氯苯酰SC之外,其他几种农药保叶效果都在70%以上。综上,6种农药均可用于防治玉米草地贪夜蛾,建议轮换使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意义]目前中国畜牧业正处于加快转型的重要时期,了解相关技术的发展态势对于畜牧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方法/过程]本文以设施畜牧业领域技术研发的3个主要方向:笼舍技术、饲喂饮水技术和环境控制技术的相关专利为研究对象,利用专利计量的方法对其发展趋势、技术分支、申请人、各阶段重点专利等进行了分析。[结果/结论]笼舍、饲喂饮水和环境控制技术发展同步经历了萌芽期、波动发展期、快速发展期3个阶段,当前申请量呈现直线上升的态势;技术研发主体以企业为主,各研发单位之间技术布局差异性明显;近些年重点专利中的国内专利明显增多;笼舍技术方面装置研发均侧重于粪尿清除、垫板等技术;饲喂饮水技术方面饲喂技术的研究多于饮水技术,且均侧重于研发自动化设备;环境控制技术侧重于废弃物处理技术、空气调节技术和房舍清洁刷洗技术。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分析了新疆塔城市3个玉米品种在不同种植密度下的农艺性状和产量差异。结果表明,常规品种先玉335、郑单958在栽培密度为5 000株/667m~2的条件下有较好的表现,但密度进一步增加,倒折风险很大;和育187在5000株/667m~2的栽培密度条件下产量最高,适宜的高密度有进一步提升产量的潜力。  相似文献   
17.
旨在估计山下黑猪和鲁莱黑猪正反交F1代杂种优势,筛选出合适的杂交方式,以提高优质肉猪的生产效率,满足人们对于优质猪肉的需求。本研究在山下黑猪(164头)和鲁莱黑猪(69头)及其正(6头山下黑猪♂×25头鲁莱黑猪♀)、反(3头鲁莱黑猪♂×35头山下黑猪♀)交4个群体中测定了生长肥育、体尺外貌(75~110 kg)、繁殖和胴体肉质(90~115 kg)4大类共43个性状,比较了这些性状在群体间的差异,并估计了正反交F1代的杂种优势。结果表明,山下黑猪的生长肥育和体尺性状较好,鲁莱黑猪的繁殖和肉质性状较好,正反交群体介于它们之间。正交群体的繁殖性能优于反交群体,但生长肥育性能比反交差。由于这4个群体的母猪都是纯种,因此繁殖性状没有表现出明显杂种优势。除膘厚、胸椎数、45 min pH和剪切力无显著的杂种优劣势外,大部分胴体性状和肉质性状有明显的杂种劣势。生长肥育性状的杂种优势在正反交群体中的表现不一致,反交群体表现出显著杂种优势,而正交则无明显的杂种优势。本研究估计了山下黑猪和鲁莱黑猪正反交的杂种优势,为筛选山下黑猪和鲁莱黑猪的最佳杂交方式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8.
不同植被措施下排土场边坡细沟发育时空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不同恢复年限植被措施对煤矿排土场边坡水土流失的防治效应,采用样方调查法,以内蒙古准格尔旗永利煤矿矿区排土场边坡为研究对象,以裸露边坡(CK)为对照,研究不同恢复年限(1a、3a、5 a)的沙柳方格+沙棘+沙打旺(SHA)和沙柳方格+沙打旺(SA)2种措施对细沟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1)1a时CK、SHA与SA措施细沟宽度均集中分布在4~8 cm,细沟深度均集中分布在2~4 cm;3 a时CK、SHA与SA措施细沟宽度则集中分布在4~8 cm、8~12 cm、4~8 cm,细沟深度均集中分布在4~6 cm;5 a时CK与SHA措施细沟宽度均集中分布在8~12 cm,而细沟深度则集中分布在4~6 cm和8~14 cm;(2)CK(1~5 a)、SHA措施(1~5 a)和SA措施(1~3 a)的细沟平均宽分别为7.57~11.35 cm、7.58~13.31 cm和5.57~6.14 cm,细沟平均深分别为3.38~6.23 cm、4.19~10.34 cm、2.59~4.24 cm,三者的细沟平均宽深比分别为2.39、2.12和2.05,平均细沟密度分别为1.52~5.25 m·m–2、1.42~1.68 m·m–2和1.88~2.25 m·m–2;(3)1 a时CK、SHA和SA措施的细沟宽深比随坡长变化幅度较大,随着恢复年限增加,宽深比则呈下降趋势,CK、SHA措施和SA措施的细沟密度和细沟侵蚀量均随坡长增加呈增大趋势;(4)与CK相比,1 a时SHA和SA措施边坡细沟侵蚀模数分别减小25.0%和25.86%,两种措施减蚀效果差别不大,而3 a时则分别减小了61.73%和35.31%,SHA措施减蚀效果显著增强。研究结果可以为矿区排土场边坡的植被合理布设提供科学依据与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9.
旨在了解河南省猪流感病毒的流行情况及其遗传进化和基因组特征。2018年4月,从河南省某一出现疑似流感症状猪群中采集鼻拭子样品150份用于分离病毒,对分离病毒的全基因组进行序列测定和分析。同时感染6周龄BALB/c小鼠,研究其对小鼠的致病性。结果显示,获得1株H1N1亚型病毒[命名为A/swine/Henan/NY20/2018(H1N1)]。遗传进化表明,其HANA基因属于欧亚类禽H1N1分支,PB2、PB1、PANPM基因属于2009甲型H1N1分支,NS基因属于经典H1N1分支。HA蛋白的裂解位点序列为PSIQSR↓GL,具有低致病性流感病毒的分子特征,在小鼠肺和鼻甲有效复制并能引起肺组织病理学变化。本研究分离到1株3源重排H1N1亚型病毒,对小鼠呈现一定致病力,提示应进一步加强对SIV的监测。  相似文献   
20.
To investigate the epizootic of swine influenza virus(SIV), 60 nasal swabs were collected from a clinical cases of pig farm in Tai'an City, Shandong Province of China in April 2017. SIV was isolated by inoculating into 10-day-old Special Pathogen Free embryonated eggs and the whole genome was sequenced. An H1N1 subtype SIV was isolated and designated as A/swine/Shandong/TA04/2017(H1N1). Phylogenetic analysis showed that apart from the polymerase A(PA) fragment belonging to the 2009 pandemic H1N1 branch, seven genome segments belonged to avian-like H1N1 influenza virus lineage. The cleavage site sequence of the hemagglutinin(HA) protein was PSIQSR↓G, which is a typical molecular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 Five potential N-glycosylation sites(N14, N26, N277, N484 and N543) were found in the HA gene. To further investigate the epidemiology of SIV in this farm, the 995 serum samples were assessed with EAH1N1 2009 pandemic H1N1 and H3 N2 antigen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total positive rate was 65.43%. The positive rates of single virus infection detected by EAH1N1, 2009 pdmH1N1 and H3 N2 for serum HI(Hemagglutination inhibition) were 48.35, 30.85 and 7.47%, respectivel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SIV in Shandong Province has been reassorted in some segments and the SIV-positive rate was high on the SIV outbreak farm. These data provide evidence of an epizootic of SIV.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