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1篇
林业   29篇
农学   2篇
基础科学   1篇
  1篇
综合类   42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23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7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5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采用固相微萃取(SPME)和GC-MS分析研究木枣和酸枣挥发物成分,并测试枣镰翅小卷蛾触角电位(EAG)反应、寄主趋向和产卵选择,以探明枣镰翅小卷蛾的寄主选择机制。结果显示,在萌芽期,木枣和酸枣嫩叶的挥发成分均为罗勒烯、2-甲基-2-菠烯、α-法呢烯和邻苯二甲酸二丁酯4种,但相对含量稍有不同。枣镰翅小卷蛾成虫对木枣和酸枣2种寄主都有强烈的EAG反应,且同一寄主上雌蛾的EAG反应值极显著地高于雄蛾,其EAG值是雄蛾的3.3倍。枣镰翅小卷蛾对木枣表现强烈的趋向反应,而对酸枣的趋向不明显,且雌虫的趋向反应显著高于雄虫。木枣上的产卵量显著高于酸枣,且木枣枣吊上的单雌产卵量为307.9粒,极显著地高于酸枣枣吊上的产卵量(182.9粒)。研究表明,枣镰翅小卷蛾雌蛾在寄主选择中起主导作用,木枣是其嗜好寄主。  相似文献   
12.
枣树缩果病的发生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枣缩果病的发生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缩果病的发生在不同品种、不同气候、不同土壤类型、不同管理水平等因素之间存在着一定差异。在陕北缩果病只有1个发病期,8月初开始显症,8月下旬达到高发期。在同一枣园,缩果病呈逐年加重趋势;以木枣发病最轻,7月鲜发病最重,其余品种轻重依次排序为晋枣、蜂蜜罐、赞皇大枣、狗头枣、梨枣、骏枣;夏季持续干旱高温及其随后的降雨使缩果病发生严重;含石砾的沙质土枣园,缩果病发生重于黄土上所建枣园。施入化肥的枣园缩果病发生重于施农家肥的枣园。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木枣枝条和不同处理枣吊的挥发性组分和含量,分析枣镰翅小卷蛾对不同处理枣吊的行为反应,为生产上应用植物源引诱剂防治枣镰翅小卷蛾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固相微萃取技术(SPME)和GC-MS,分析木枣枝条和不同处理枣吊的挥发物成分,利用触角电位技术(EAG)和Y-嗅觉仪,测定枣镰翅小卷蛾的电生理及行为反应。【结果】木枣枝条的挥发物成分有9种,主要挥发性组分为萜类和酯类化合物;木枣不同处理枣吊共有的挥发物成分有17种,多为萜类、酯类和醇类化合物。健康枣吊、人工机械损伤枣吊和虫害枣吊相比,三者在挥发性组分组成及比例上均存在差异,并且在遭受虫害后,木枣枣吊可释放出虫害诱导型挥发物乙酸-4-己烯-1-醇酯。枣镰翅小卷蛾成虫对木枣的触角电位(EAG)反应表明,枣镰翅小卷蛾成虫对枝条有强烈的刺激反应,且雌虫的反应值显著或极显著高于雄虫。行为测试结果显示,当木枣枣吊受到机械损伤后,其对枣镰翅小卷蛾的趋向选择产生了驱避行为,而健康和虫害枣吊则具有明显的吸引作用。【结论】木枣不同部位释放的挥发物成分并不相同,在健康和虫害枣吊所释放的挥发物成分中,含有对枣镰翅小卷蛾起引诱作用的成分。  相似文献   
14.
制干枣新品种‘陕北长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文海  李新岗  王长柱  张学武 《园艺学报》2012,39(12):2533-2534
 ‘陕北长枣’是从‘木枣’中选育出的红枣制干品种。平均单果质量14.3 g,最大果质量23.2 g,制干率为58.0%,制干枣含糖量72%,含酸1.3%,制干品质优良。抗旱耐寒,抗炭疽病和缩果病,较少受到绿盲蝽危害,较抗裂果。适宜在陕晋黄河沿岸枣区栽植。  相似文献   
15.
枣裂果机制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采用浸水模拟降雨、石蜡制片和显微测量技术,以极易裂、中抗和极抗裂品种为材料,测量枣果表皮厚度、梗洼下空腔、果肉空腔和果肉细胞大小及其变化,探讨成熟期枣裂果机制。结果表明,不同裂果等级枣品种之间表皮厚度差异极显著,且极抗裂品种表皮最厚,极易裂品种最薄,中抗品种居中,表皮越厚越抗裂。不同裂果等级枣品种之间梗洼下空腔与枣果比率差异极显著,极抗裂品种比率最小(0.24%~0.26%),极易裂品种最大(0.62%),梗洼下空腔越小越抗裂。不同裂果等级枣品种之间果肉空腔大小差异极显著,极抗裂品种最小(3 380.82~3 879.12μm2),极易裂品种最大(9 300.49~10 809.86μm2),果肉空腔越小越抗裂。果肉细胞大小没有显著差异,但果肉细胞的吸水速显著不同,极易裂品种果肉细胞吸收最快,极抗裂品种最慢,中抗品种居中,果肉细胞吸水越慢越抗裂。这些研究表明枣果表皮厚度、梗洼下空腔、果肉空腔和果肉细胞的吸水速度共同决定了枣的裂果程度。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枣(Ziziphus jujuba Mill.)和酸枣(Z.jujuba var.spinosa)叶脉序的关系,选用黄土高原丘陵枣区的枣(55个)、酸枣(28个)和过渡型(7个)共计90个样品,利用LEAF GUI叶脉序分析技术,测定了叶脉密度(VLA)、叶脉间距离(IVD)和节点数(Nodes)等14个指标,主成分分析选出8个枣叶脉序特征指标,研究了枣和酸枣叶脉序指标特点及特征。结果表明,在干旱、贫瘠生境中生长的酸枣,其叶脉间距离(0.094 mm)、网眼面积(2.84×10~(-4)mm~2)和节点数(17 823个)都显著低于黄土高原丘陵区枣园栽培条件下的枣(p0.05),而酸枣的叶脉密度(7.14 mm·mm~(-2))显著高于栽培条件下的枣,表现出很高的生态适应性。并且,枣叶脉序特征指标的变异系数范围(15.24%~74.69%)大于酸枣(20.37%~52.84%)。因此,枣和酸枣可以通过权衡叶脉序指标之间的关系,采取不同的适应策略。酸枣相比枣,更倾向于选择高叶脉密度、低网眼面积、低节点数的适应策略。对陕北样品聚类分析,在相似系数为1.8时,分为I、II两大类群;对黄土高原丘陵区的样品聚类分析,在1.69时,分为I、II两大类群,分别为酸枣和枣,过渡型在两个类群中都有。说明酸枣经过渡型向枣的演化,也说明叶脉序可以区分枣和酸枣。而栽培枣被分为4个类群,相似系数为1.29,种间结构较为复杂,是由长期的人工选择和营养繁殖模式所决定。  相似文献   
17.
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机器视觉的病害和裂纹的识别方法。在H分量图中,依据半干枣在病害和非病害区域色调值差异提取病害区域,以提取的病害区域与枣表面积的比作为阈值确定较高的病害面积识别精度,可正确识别的感兴趣病害面积为16.87mm2,占枣投影面积的3.3%。为进一步提高在该病害面积识别精度的正确率,依据已确定的病害面积比阈值,将病害面积比值二值化,结合红枣区域颜色特征值H的均值和均方差,用SVM方法建立枣病害的识别模型,训练集和测试集的识别正确率分别为9 5.7 7%和9 5.7 9%。在I分量图中,对红枣区域进行Otsu’s阈值分割、图像局部属性统计和形态学处理,提取裂纹二值图像,依据裂纹图像不变距方法建立裂纹识别模型,训练集和测试集的识别正确率分别为94.90%和94.55%。  相似文献   
18.
枣花分化发育过程及其内源激素动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研究枣花形成及调控机制,以鲜食枣品种‘七月鲜’为试材,观察花芽分化发育过程,并对内源激素含量进行检测。结果表明,枣花形成包括花芽分化和花发育两个阶段,单花分化需11 d,分6个时期(未分化期、分化初期、萼片分化期、花瓣分化期、雄蕊分化期和雌蕊分化期),花发育历经7个阶段(花蕾期、蕾裂期、萼片平展期、花瓣平展期、雄蕊平展期、花丝萎蔫期和子房膨大期)。枣吊发育过程中IAA含量显著降低,枣花中IAA则表现为蕾裂期极显著上升,子房膨大期又极显著下降;ABA含量在枣吊长5 cm时极显著升高后缓慢下降,在枣花中的变化与IAA相似,在雄蕊平展期极显著降低;GA3含量始终处于较低水平,枣吊长5 cm时显著增加,而后缓慢降低,在枣花中则是蕾裂期极显著降低后一直稳定在较低水平。以上结果显示,在枣花形成过程中,花芽孕育期需要较低水平的IAA和较高水平的ABA和GA3,需要较低的IAA/GA3及较高的ABA/GA3和ABA/IAA;开花期则需要高水平的IAA、ABA、ABA/GA3和IAA/GA3,对GA3和ABA/IAA的需求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19.
松果梢斑螟成虫的寄主选择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在松果梢斑螟成虫产卵期,采用顶空吸附法和CC-:MS分析,研究虫害后油松球果萜类挥发物成分的变化.油松虫害球果(枝)单萜挥发物的释放呈现昼夜节律,并且特异性挥发组分为1R-(+)-α-蒎烯、β-香叶烯和D-柠檬烯.梢斑螟成虫为夜出性害虫,因此产卵期晚上的球果(枝)挥发物更有意义.油松和华山松球果的触角电位(EAG)测试表明:虫害球果与健康球果相比,梢斑螟(雌雄蛾)对油松虫害球果的EAG反应更明显;而对华山松虫害球果和健康球果的EAG反应差异不明显.Y-型嗅觉仪的趋向试验表明:雌成虫的寄主选择性明显高于雄虫,油松球果提取液的引诱作用高于华山松球果,而当年生针叶提取液、虫害球果及其提取液挥发物对雌成虫的引诱作用均高于健康球果;挥发物标准品测试显示,1R-(+)-β-蒎烯、β-香叶烯和D-柠檬烯组合具有明显的引诱作用.虫害油松球果及其提取液可显著刺激雌成虫产卵,表明油松虫害球果提取液组分中存在着雌成虫的产卵刺激物;华山松球果提取液的存在明显抑制了雌虫在油松虫害球果提取液滤纸上的产卵,表明华山松球果提取液中可能有产卵拒避剂.  相似文献   
20.
枣树不同发育期挥发物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研究枣树(Ziziphus jujuba)不同发育期的挥发物,采用固相微萃取(SPME)和GC-MS技术,研究了木枣(Z.jujubacvmuzao)幼叶期、花期和幼果期的挥发物。结果表明,3个时期挥发物成分有很大差异,分别为23、39、43种。3个时期特有的挥发物为3,7-二甲基-1,3,6-辛三烯(DTOT)、а-法呢烯和Z-3-己烯-1-醇酯,DTOT随着枣树发育逐渐减少,而а-法呢烯和Z-3-己烯-1-醇酯则逐渐增加。木枣挥发物浸提结果与SPME结果差异很大。桃小食心虫(Carposina nip-ponensis)EAG测试表明,雌蛾对苹果和枣果的EAG反应极显著的高于雄蛾,雌、雄蛾对苹果的反应也极显著的高于枣果;雌蛾对苹果浸提液的反应极显著的高于枣果和枣叶,雄蛾则对枣叶浸提液的反应最高,并且雄蛾对3种浸提液的反应值均高于雌蛾。说明枣果、叶片及其浸提液对桃小食心虫成虫寄主选择都有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