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7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4篇
林业   167篇
农学   14篇
基础科学   13篇
  29篇
综合类   111篇
农作物   14篇
水产渔业   7篇
畜牧兽医   45篇
园艺   10篇
植物保护   5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4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4篇
  1975年   2篇
  197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经克仑特罗CLEIA试剂盒与ELISA试剂盒检测效果比较。结果表明,CLEIA试剂盒检测时间为33 min,而ELISA试剂盒则需要50 min,采用CLEIA试剂盒方法检测比ELISA试剂盒方法更加节省时间;CLEIA试剂盒IC50为40 ng/L,对猪尿和猪肉的最低检测限分别为20.1 ng/L和90.7 ng/kg,而ELISA试剂盒IC50则为125.2 ng/L,对猪尿和猪肉的最低检测限分别为23.5 ng/L和99.3 ng/kg,CLEIA试剂盒方法检测灵敏度高于ELISA试剂盒方法。  相似文献   
62.
不同技术措施对降水利用和土壤养分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4  
研究了豫西丘陵旱作区不同技术措施对降水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技术措施对玉米生育性状、子粒产量、土壤含水量和降水利用具有积极作用。其中,玉米产量增产1.92%~20.51%,以秸秆覆盖+营养型抗旱保水剂处理增产效果最显著,增产15.38%~20.51%;其次为营养型抗旱保水剂处理,增产11.53%~14.10%。降水利用效率分别提高0.45~3.60 kg/(mm.hm2),其中,以秸秆覆盖+营养型抗旱保水剂处理最好,提高2.70~3.60 kg/(mm.hm2);说明合理的技术集成是提高降水利用的有效途径之一。化学节水技术以营养型抗旱保水剂处理效果最好。同时,合理的秸秆覆盖可以提高土壤耕层的氮、磷、钾和有机质含量,否则将导致有效钾和有机质含量的降低。  相似文献   
63.
为探究天然黄铁矿作为填充PRB的活性反应材料,修复U(Ⅵ)污染地下水的吸附机理,通过静态批试验研究了初始pH值、初始铀浓度和接触时间对天然黄铁矿吸附U(Ⅵ的影响,并分析了吸附过程中的吸附等温线和动力学行为。结果表明,黄铁矿对U(Ⅵ)的吸附与Langmuir和Freundlich吸附等温方程都能较好拟合,且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粒径越小的黄铁矿吸附效果越好;在试验范围内的pH值中,pH=7~8时,U(Ⅵ)的去除率最高,其吸附量与去除率呈相反趋势;根据SEM和XRD结果推测,黄铁矿对U(Ⅵ)的吸附主要为表面吸附。  相似文献   
64.
通过沙丁胺醇与对氨基苯甲酸反应,制备出沙丁胺醇免疫磁珠分离富集试剂盒,试剂盒对样品中沙丁胺醇的捕获量为20 ng/mL,与沙丁胺醇结构或者功能相似的竞争药物:克仑特罗、莱克多巴胺、苯乙醇胺A、溴氯布特罗、溴布特罗、特布他林、羟甲基沙丁胺醇、西马特罗、妥布特罗、马喷特罗、赛布特罗、克仑潘特、奇帕特罗、喷布特罗、克仑丙罗、马布特罗、氯丙那林等17种药物进行特异性反应时,均无交叉反应。  相似文献   
65.
[目的]本试验旨在完善禽用药物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BCS)中药渗透性的准确测定方法。[方法]选取高渗透性内参药物美托洛尔,通过鸡小肠原位单向灌流法和体外过表达鸡P-gp的MDCK-chAbcb1单层细胞模型,探讨pH值(5、6和7)、药物浓度(4、40和400μg·mL~(-1))和小肠灌流部位(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对美托洛尔渗透性测定的影响,为禽用药物BCS分类中渗透性测定方法的建立奠定基础。[结果]比较小肠不同部位在各自生理pH值条件下对美托洛尔的有效渗透系数(P_(eff))值时,发现回肠部位测得的P_(eff)最高(P0.01),分别为十二指肠和空肠部位测得的2.2倍和2.3倍;原位灌流试验结果显示,灌流液pH值升高会增强药物在回肠的P_(eff)值,pH7时的P_(eff)值(1.35×10~(-4) cm·s~(-1))显著高于pH5时(0.72×10~(-4) cm·s~(-1)),同样在MDCK细胞中,随着pH值升高,药物渗透系数(P_(app))值均极显著升高(P0.01);进一步采用受pH影响较小的空肠段进行灌流试验探讨不同药物浓度对渗透性测定的影响,发现增加肠灌流液中美托洛尔的浓度会极显著增加其P_(eff)值(P0.01),4、40和400μg·mL~(-1)美托洛尔的P_(eff)分别为-0.48×10~(-4)、0.27×10~(-4)和3.04×10~(-4) cm·s~(-1),且在MDCK和MDCK-chAbcb1细胞测定的结果也显示,40和400μg·mL~(-1)美托洛尔的P_(app)值均显著高于4μg·mL~(-1)的(P0.05),而40、400μg·mL~(-1)美托洛尔的P_(app)值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机体内环境的pH值、药物浓度以及小肠灌流部位均可以影响体内外试验模型中药物渗透性测定的结果,故在建立药物渗透性测定方法时应充分考虑这些因素。  相似文献   
66.
作为涡度相关技术观测的两种主要技术手段,开路(OPEC)和闭路(CPEC)两种涡度相关系统在观测森林生态系统CH4通量过程中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本研究利用OPEC和CPEC两种涡度相关系统,对黄河小浪底人工混交林CH4通量进行连续观测,选取生长旺季2016年7月24日-8月5日连续14d数据,对比两种观测系统的功率谱和协谱,估算闭路涡度相关系统的延迟时间,并分析其在连续晴天和连续雨天的通量观测结果。结果表明:CPEC系统的功率谱和协谱在所有频率上与OPEC系统基本一致,在惯性副区功率谱符合-5/3相似规律,协谱符合-4/3相似规律;以OPEC系统为“准”标准,CPEC系统观测CH4通量的延迟时间合适流速范围内的5个不同流速(40、37.5、35.5、33.5、31.5L·min-1)分别为4.6、7.7、5.3、10.8和14.3s,平均延迟时间为8~9s;与OPEC观测系统测定的CH4通量相比,CPEC系统观测结果晴天偏低12%;雨天高出32%。OPEC观测系统适用于晴天CH4通量观测。经校正,消除延迟影响后的CPEC观测系统可用于测定雨天CH4通量,以弥补OPEC观测系统缺测的值。两种系统并行观测、相互弥补,可望获得更完整、更高质量的CH4通量数据。  相似文献   
67.
水氮运筹对小麦、玉米周年产量及水分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田间试验条件下,采用喷灌带进行灌水,研究不同氮肥基追比(A1:70%基施、30%追施;A2:60%基施、40%追施;小麦季施纯氮240 kg/hm~2,玉米季施纯氮270 kg/hm~2)和不同灌水量(B1:0次;B2:2次;B3:3次;小麦季和玉米季每次的灌水量均为450 m~3/hm~2)对小麦、玉米生长过程中土壤储水量、光合生理特性、产量和水分利用等的影响,以期明确小麦、玉米合理的氮肥追施比例和灌水量。结果表明,随灌水量增加,小麦抽穗期、灌浆期及玉米灌浆期、收获期土壤储水量总体呈增加趋势,小麦收获期土壤储水量呈降低趋势。小麦前期氮肥供应较多更有利于光合速率的提高,而适度干旱更有利于叶片水分利用效率的提高。随着灌水量的增加,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均先增加后降低,而生物量和千粒质量均增加。不同处理中,小麦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灌水利用率均以A1B2处理最高,分别为8 207.8 kg/hm~2、26.7 kg/(mm·hm~2)和1.42 kg/m~3。对玉米而言,A2B2处理产量最高,A1B3处理水分利用效率和灌水利用率最高。小麦、玉米的周年耗水量表现为A1A2;A2B2处理小麦、玉米周年产量最高,A1B3处理周年水分利用效率和灌水利用率最高。  相似文献   
68.
采用基于环境相对湿度可控的微波干燥系统,探究相对湿度对山楂微波干燥过程的影响。在物料干燥温度60℃的条件下,研究恒定湿度(相对湿度5%、30%、50%、70%)和阶段变湿[CRP(恒速阶段)、FRP(降速阶段)分别保持相对湿度5%、30%、50%]共10种方案下山楂的干燥特性;利用Weibull函数进行干燥动力学分析并计算有效水分扩散系数(D_(eff));基于复水性、色差、V_C含量和感官品质,评估不同干燥条件下干制品品质。结果表明:恒定湿度条件及阶段变湿条件下,干燥时间均随相对湿度的下降而缩短,其中,相对湿度5%条件下干燥时间比相对湿度70%条件下缩短了51.62%;FRP阶段降湿可显著缩短干燥时间。Weibull函数可很好地拟合山楂干燥过程,D_(eff)随相对湿度的下降而增大,验证了降低相对湿度可增强干燥过程中水分扩散速率,其中FRP阶段降湿对水分有效扩散系数的提升更为明显。恒定相对湿度30%和阶段变湿(恒速阶段相对湿度50%、降速阶段相对湿度30%)条件下干制品色差、V_C含量和感官品质较好。  相似文献   
69.
为了对酒糟沼液与化肥配施的可行性提供理论依据,采用田间试验,设置T1(CK,不施氮肥)、T2(化肥全量)、T3(沼液+化肥全量)、T4(沼液+减氮20%)、T5(沼液+减氮40%)、T6(沼液+减氮60%)6种处理,化肥全量为N 225 kg/hm~2+P_2O_5 135 kg/hm~2+K_2O 120 kg/hm~2,沼液用量为800 L/hm~2,探讨酒糟沼液与化肥配施(T2—T6)对白菜产量、品质及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施氮肥处理(T1)相比,施用氮肥和沼液能够促进白菜生长,显著增加白菜产量58.6%~177.1%;改善白菜品质包括维生素C、氨基酸和硝酸盐含量。与化肥全量处理(T2)相比,沼液+化肥全量处理(T3)白菜产量显著增加26.6%,维生素C、硝酸盐含量分别显著增加17.57%、6.35%,还原糖、氨基酸含量显著降低36.45%、17.39%,白菜单株氮、钾养分吸收量分别增加20.31%和32.89%,增加氮肥利用效率,说明酒糟沼液对白菜产量、品质和氮肥利用效率均有较大影响。与化肥全量处理(T2)相比,增施沼液并分别减氮20%、40%处理(T4、T5)产量差异均不显著,且氮肥利用效率较优;T6处理产量显著下降。因此,为防止过量施氮导致环境污染风险提高的情况发生,在白菜生产中增施酒糟沼液可减施氮肥20%~40%。  相似文献   
70.
为了寻求小麦、玉米生产的最佳水肥配置模式,在不同灌溉方式(喷灌、移动喷灌、小白龙)下设置8个不同养分配置[底施N_(34)P_6K_8750 kg/hm~2(T1)、底施N_(34)P_6K_8 750 kg/hm~2+追施纯N 75 kg/hm~2(T2)、底施N_(28)P_(15)K_5750 kg/hm~2(T3)、底施N_(28)P_(15)K_5 750 kg/hm~2+追施纯N 75 kg/hm~2(T4)、底施控释肥600 kg/hm~2(T5)、底施控释肥600 kg/hm~2+追施纯N 75 kg/hm~2(T6)、底施N_(28)P_(15)K_5 375 kg/hm~2+底施控释肥300 kg/hm~2(T7)、底施N_(28)P_(15)K_5 375 kg/hm~2+底施控释肥300 kg/hm~2+追施纯N 75 kg/hm~2(T8)],研究不同灌溉方式下养分配置对小麦、玉米产量及水分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小白龙灌溉处理相比,移动喷灌和喷灌处理均可提高小麦株高、穗长、小穗数、穗粒数、千粒质量;喷灌处理小麦、玉米、小麦—玉米周年产量分别增加1.64%~14.04%、1.40%~6.89%、3.94%~10.07%,移动喷灌处理分别增加1.37%~12.88%、6.81%~16.47%、6.71%~11.21%;喷灌处理小麦、玉米、小麦—玉米周年灌水利用率分别提高0.26~2.03、0.19~0.90、0.57~1.27 kg/m~3,移动喷灌处理分别提高0.21~1.96、0.82~2.08、0.91~1.63 kg/m~3。喷灌和移动喷灌条件下,T8处理小麦产量高于其他处理;3种灌溉方式下,玉米及小麦—玉米周年产量均是T8处理高于其他处理。综合考虑,以移动喷灌结合底施N_(28)P_(15)K_5 375 kg/hm~2+底施控释肥300 kg/hm~2+追施纯N 75 kg/hm~2处理节水增产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