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21篇
  免费   221篇
  国内免费   293篇
林业   228篇
农学   164篇
基础科学   188篇
  320篇
综合类   1708篇
农作物   267篇
水产渔业   171篇
畜牧兽医   578篇
园艺   274篇
植物保护   137篇
  2024年   19篇
  2023年   47篇
  2022年   146篇
  2021年   125篇
  2020年   93篇
  2019年   104篇
  2018年   97篇
  2017年   137篇
  2016年   84篇
  2015年   181篇
  2014年   173篇
  2013年   251篇
  2012年   338篇
  2011年   382篇
  2010年   329篇
  2009年   283篇
  2008年   319篇
  2007年   280篇
  2006年   196篇
  2005年   169篇
  2004年   90篇
  2003年   45篇
  2002年   46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56篇
  1999年   7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以工业双戊烯为原料,马来酸二甲酯为双烯加成试剂,在常压和加压两种条件下合成了萜烯马来酸二甲酯加合物。常压下,加热至185℃回流10 h,产率为55%;压力反应釜中,压力为1.5 MPa,反应温度为240℃,反应2 h即可进行完全,产率为78.6%。纯化产物用GC-MS、1H NMR和FT-IR进行了表征。GC-MS表明经蒸馏纯化的产物中分子离子峰质荷比为280.1的萜烯马来酸二甲酯同分异构体约有20个,纯度为95.2%。经产物的1H NMR计算得到产物中Diels-Alder加成物质量分数为35%。  相似文献   
62.
皂荚提取物对植物病原菌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豆科植物皂荚是一种传统药用植物,为我国特有种。本文在室内测定了皂荚叶和棘刺乙醇提取物对枯草芽孢杆菌、胡萝卜软腐欧文氏杆菌、番茄疮痂病菌、番茄灰霉病菌、番茄叶霉病菌、棉花枯萎病菌、瓜果腐霉的抑制作用。叶提取物未检测出抗菌活性。棘刺提取物对枯草芽孢杆菌和番茄疮痂病菌都表现出一定的抗菌活性,最低抑菌浓度(MIC)分别为2.5 mg/mL和10 mg/mL。棘刺乙醇提取物在浓度为1 mg/mL时,对4种植物病原真菌的生长都表现出抑制活性,其中对瓜果腐霉生长的抑制率为28.4%。将棘刺乙醇提取物分为石油醚等5个极性不同的萃取部分,其中乙酸乙酯部分对枯草芽孢杆菌、番茄疮痂病菌、欧文氏杆菌都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活性强于其它的极性段,对枯草芽孢杆菌和番茄疮痂病菌的MIC分别为1.25 mg/mL和5 mg/mL。乙酸乙酯部分对瓜果腐霉和棉花枯萎病菌的生长也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在1mg/mL时抑制率分别为45.8%和23.9%。研究结果表明,皂英抗菌活性成分主要存在于棘刺中的乙酸乙酯极性段和正丁醇极性段中。  相似文献   
63.
不同杀菌剂对草坪草病原菌毒力的作用测定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了不同杀菌剂对3种主要引起坪草病害的褐斑病菌、腐霉枯萎菌、夏季斑枯病菌的毒力。结果表明,烯唑醇、甲基硫菌灵、代森锰锌、咪鲜胺对立枯丝核菌的EC50值分别为0.078 3,5.968 4,7.181 2和11.386 8 mg/L,以烯唑醇对立枯丝核菌的毒力最高。烯唑醇、咪鲜胺、代森锰锌、甲基硫菌灵对夏季斑枯病菌的EC50值分别为0.016 2,0.554 4,6.035 3,1 218.497 8 mg/L,以烯唑醇抑菌效果显著优于其它3种杀菌剂。采用菌丝干重测定法测定了阿米西达、霜脲氰、霜克、咪鲜胺、代森锰锌对腐霉枯萎病菌的毒力,其EC50值依次为0.053 3,7.837 4,13.310 7,19.715 1,29.771 5 mg/L,以阿米西达的抑菌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64.
为探讨用丙硫苯咪唑进行体外虫卵孵化试验检测羊线虫对苯并咪唑类药物的抗药性,对23个羊场的25份田间样品用丙硫苯咪唑和噻苯咪唑进行了虫卵孵化试验并与先前减卵试验(faecal egg count re-duction test,FECRT)的结果比较。结果表明,25份样品中,丙硫苯咪唑和噻苯咪唑对受检虫卵的半数致死量(LD50)均值分别为0.050 1和0.054 0μg/mL,差异不显著。FECRT检测有抗药性的4个羊场,75%的样品对丙硫苯咪唑和噻苯咪唑的LD50均值均在0.1μg/mL以上,只有1个羊场的的LD50值分别为0.068 9μg/mL(丙硫苯咪唑)和0.071 2μg/mL(噻苯咪唑)。检测为可疑的2个羊场,其样品的LD50值为0.04~0.07μg/mL;FECRT检测敏感的蠕虫群体的LD50均在0.04μg/mL以下。此外,丙硫苯咪唑用纯的二甲基亚砜溶解和稀释后于4℃保存7 d,LD50值变化不大,提示药效无明显下降,而保存14 d后药效有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65.
基于熵权赋权法,运用灰色系统理论中的灰色关联度法对26个燕麦品种的生产性能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生产性能综合表现较好的是初岛燕麦、青永久409、青永久709及青永久316;青永久18综合评价值最低,生产性能最差,其余品种生产性能表现一般。经逐步回归分析,发现其中的绿叶数、叶长、茎叶比、鲜干比、生长速度、叶面积指数、相对生长速率及生长天数8个指标对饲用燕麦生产性能贡献显著。  相似文献   
66.
本文开展了检测小鹅瘟病毒(GPV)VP3基因的实时荧光定量PCR(FQ-PCR)方法的建立和基因枪轰击不同剂量(1、3和6μg)GPV-VP3基因疫苗(pcDNA-GPV-VP3)在30日龄四川白鹅体内(心、肝、脾、肺、肾、法氏囊、胸腺、哈氏腺、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直肠、盲肠、胰腺、血液、脑及注射部位皮肤)分布规律的研究。结果表明:①建立的FQ-PCR特异性强、灵敏度高、重复性好,核酸模板数与FQ-PCR测定的Ct值相关系数达到0.999,具有很好的直线相关性;②pcDNA-GPV-VP3各剂量免疫雏鹅1 h即可在各组织中检测到,其中注射部位含量最高,肝、肾、淋巴器官(脾、法氏囊、胸腺、哈氏腺)含量较高;③到免疫后217 d时,1μg组免疫雏鹅各个组织器官内仍检测到pcDNA-GPV-VP3的存在,但多数组织器官中的含量比1 h时约少了4个数量级,其中免疫部位减少了7个数量级;④血液中pcDNA-GPV-VP3的含量较少,且免疫后1 h~217 d各时间点的差异不显著(P≥0.05);⑤不同剂量pcDNA-GPV-VP3免疫雏鹅各组织中的含量呈现的总体规律为6μg组>3μg组>1μg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因此,FQ-PCR是定量检测pcDNA-GPV-VP3在免疫雏鹅体内含量的可靠方法,pcDNA-GPV-VP3免疫雏鹅后1 h时可分布至雏鹅体内各组织器官中并持续存在217 d以上。  相似文献   
67.
利用PCR技术从猪伪狂犬病毒基因组中克隆gE抗原表位基因,并将其插入到载体pET-22b(+)中,构建成原核表达质粒pET-22b(+)-gE,使其在E.cobBL21(DE3)中诱导表达,经瘫点杂交证实表达产物具有抗原性。表达产物纯化后作为抗原,结合胶体佥标记技术,运用双抗原夹心法于国内首先建立了猪PRV gE抗体检测的免疫层析试纸务。该方法操作简单灵敏度高、特异性好,适合猪伪狂犬病的临床诊断。  相似文献   
68.
禽流感H9亚型病毒WD株毒种的纯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鸡胚终点稀释法并结合ND抗血清中和法对禽流感H9亚型病毒WD株毒种进行了纯化。将纯化的WD株毒种在SPF鸡胚连续传12代,对各代次毒种进行了毒价测定,选择一定代次的毒种进行了免疫原性试验及外源病毒检验。结果表明,WD株在鸡胚中连续传12代,其HA价稳定在1:512—1:1024,毒价在10^7.0-10^8.3 EID50/0.1mL;不同代次毒种不含外源病毒,免疫原性均符合要求。由此可见,毒种的纯化方法是有效的,将WD株毒种限制在12代内是可行的,并建立了该毒种的种子批。  相似文献   
69.
丁酸梭菌对肠道上皮细胞黏附及对鳗弧菌抑制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试验以鱼肠道上皮细胞为模型,以肠道的致病鳗弧菌为对照,研究了丁酸梭菌对鱼肠道上皮细胞的黏附作用及黏附对细胞的损伤和成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丁酸梭菌对鱼的肠道上皮的黏附率为7.39±1.85,低于鳗弧菌的黏附率(P<0.05);对细胞的损伤率为1.02±0.35,显著低于鳗弧菌对细胞的损伤率(P<0.05);黏附后丁酸梭菌组对细胞的成活率的影响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不显著;当酪酸菌、鳗弧菌与肠道上皮细胞共同培养时,使鳗弧菌的黏附率下降7.03%(P<0.05)。因此,该株丁酸梭菌可以安全地黏附鱼肠道上皮细胞,并能有效抑制鳗弧菌的黏附。  相似文献   
70.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用金银花的花、黄花蒿的地上部分、蓝桉果实和黄柏果实的乙醇提取物及其不同极性的组分对杨树溃疡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进行了测定。以黄柏果实的抗菌活性最强,其次是金银花的花。抗菌活性成分主要存在于金银花的正丁醇组分、黄花蒿的石油醚组分和乙酸乙酯组分、蓝桉的水部分、黄柏的正丁醇组分。当培养基中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浓度分别为8g/L时(对应的pH值分别为10.24和7.71),菌丝生长抑制率分别为100.00%和79.68%。如果用1mol/L氢氧化钠溶液调节培养基的pH值至10.00,菌丝生长抑制率为40.58%。说明碳酸钠或碳酸氢钠对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一方面是由于改变了培养基的pH值,另一方面可能是由于碳酸根和碳酸氢根离子抑制了菌丝的生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