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4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19篇
林业   2篇
基础科学   3篇
  22篇
综合类   82篇
农作物   1篇
水产渔业   67篇
畜牧兽医   3篇
园艺   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37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46 毫秒
41.
放养规格对银化期大西洋鲑生长的影响及生理响应机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内分泌系统在调节大西洋鲑(Salmo salar L.)的银化过程中,除了要尽快建立更高效的渗透调节机制外,鱼体自身的生理反应变化还要更好地适应降海后的生活。试验研究了平均体质量(30.25±2.12)g(SW1)、(24.27±1.59)g(SW2)和(18.05±2.46)g(SW3)大西洋鲑,1~42 d光照周期为12L:12D;43~84 d为全光照下(24L:0D)的生长及生理响应机理。试验结果表明,SW2组大西洋鲑的肥满度、日增质量、饲料转化率、净增质量最高,与其他组差异显著(P0.05)。SW2组体质量、体长特定生长率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P0.05),各组间体质量、体长变异系数差异显著(P0.05)。试验前6周不同处理组大西洋鲑体长变异系数差异不显著(P0.05)。后6周全光照时,SW1、SW2组体长变异系数显著增加,且SW1组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SW3组的大西洋鲑体质量变异系数变化较大。前6周光照期为12L:12D时,SW1、SW2两组体质量变异系数差异不显著(P0.05),后6周改为全光照时,3个处理组间体质量变异系数差异减小。但在84 d时,SW3组体质量变异系数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随着养殖规格的增大,血红蛋白浓度升高,红细胞数目增加,说明鱼体需氧量增加。SW3组白细胞数目、淋巴细胞数目和中性粒细胞数目最高,表明鱼体抗病能力强。红细胞数目在SW1和SW2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但均显著高于SW3组(P0.05)。血栓细胞数目随着放养规格的增加而下降,且在3个规格组之间差异显著(P0.05)。中性粒细胞数目在3个规格组之间并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SW2组总蛋白、白蛋白含量最高,且各组间差异显著(P0.05)。总胆固醇、甘油三酯浓度随鱼体规格增大而增加(P0.05),表明大西洋鲑血液和体内对能量的利用增强。SW2组代谢产物尿酸、尿素浓度最高,且SW1、SW2组的浓度值均显著高于SW3组(P0.05)。SW3组大西洋鲑血清中总胆红素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5)。各组间大西洋鲑血清中葡萄糖浓度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SW3组肌酸激酶浓度最高,但各组间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该研究结果建议选择体质量(24.27±1.59)g的大西洋鲑开始银化,利于优化养殖条件、以较低成本增加单位水体养殖产量和苗种规模化生产。  相似文献   
42.
基于计算机视觉的大菱鲆对背景色选择习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为了探讨大菱鲆幼鱼对于不同背景色的选择习性,该文首先通过9格颜色试验发现大菱鲆幼鱼偏好淡紫色,而出现在黑色和红色背景累积频率较低;同时通过计算机视觉分析发现,幼鱼在黑色和红色背景下体表明度变化速率远比在紫色和粉色背景下剧烈,证明了黑色和红色背景对幼鱼胁迫更大,其需要调动更多激素来调整生理响应,以改变体色适应新的背景环境。因此建议养殖池的颜色尽量采用浅色,不要使用黑色等深色作为养殖背景颜色,研究结果可为养殖系统设计和生产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3.
为了去除工厂化海水养殖新源水中含有的大量悬浮颗粒物,针对蓄水池中悬浮物重力沉降速率较慢,利用一般的机械过滤或泡沫分离又消耗大量能源的缺点,该试验选择适应能力强的滤食性双壳贝类太平洋牡蛎(Crassostrea gigas)和紫贻贝(Mytilus galloprovincialis),在不同时期进行现场试验,测定其对蓄水池新源水中悬浮物的生物沉积速率并评估通过一定规模放养贝类对整个蓄水池中悬浮物的沉积效果。结果表明,在适宜的温度条件下(17~25℃),太平洋牡蛎对蓄水池水中悬浮物生物沉积速率为1.08~1.32 g/(ind·d),紫贻贝为0.65~0.85 g/(ind·d)。通过在蓄水池中大量吊笼养贝类,蓄水池中贝类养殖区的悬浮物沉降速率明显高于非养殖区。表明滤食性双壳贝类可以用于工厂化养殖新源水中悬浮物的去除,不仅能够实现污染物的资源化去除,还降低了新源水的后续处理负荷。  相似文献   
44.
基于光流法与特征统计的鱼群异常行为检测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鱼类群体行为的异常检测能够为鱼类健康监控与预警提供重要的方法和手段,对研究鱼类行为的机理,提升水产养殖过程中的信息化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该文通过计算机视觉和图像处理技术,基于鱼群运动特征统计方法,对鱼群异常行为检测进行研究。利用Lucas-Kanade光流法得到目标鱼群的运动矢量,并对目标运动的行为特征进行统计,得到速度与转角这2个行为特征的联合直方图与联合概率分布。最后,在联合概率分布的基础上,基于标准互信息(normalized mutual information-NMI)和局部距离异常因子(local distance-based outlier factor-LDOF)2种方法对鱼群行为进行异常检测。试验结果表明,2种异常检测方法均达到99.5%以上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45.
本文以CuSO4·5H2O作为Cu2 来源,研究了水体中分别添加1、4、7、10和15 mg·L-1的Cu2 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vannamei)急性毒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凡纳滨对虾肌肉中Cu2 的积累量在48 h时候达到最大值,为31.36 μg·g-1(干重);甲壳中Cu2 的积累量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加:初始时刻为16.01 μg·g-1(干重),96h时达到最大值69.43 μg·g-1(干重);肝胰腺中Cu2 的积累量在各浓度处理下均表现出时间效应关系.在此基础上,分别以CuSO,4·5H,2O和CuCl,2·2H,2O作为Cu2 来源,研究了在水体中分别添加5、10、15、20和30 mg·L-1浓度的Cu2 对凡纳滨对虾蜕皮率以及死亡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Cu2 来源短期内都能明显刺激凡纳滨对虾的蜕皮,以CuSO,4·5H,2O作为Cu2 来源时,对虾的死亡率呈现出局部的剂量效应关系,而以CuCl,2·2H,2O为Cu2 来源时,表现出一种"饱和"效应.  相似文献   
46.
在选取的4种土壤上 ,用甲鱼温室排放的富含营养物的养殖废水和商品营养液作对比进行了生菜栽培试验。试验表明,不同的土壤对甲鱼废水显示出不同的适应性 ,土壤对甲鱼废水中的铵氮和磷的去除率较高 ,4种土壤中以红壤为最 ,分别达95.3 %和96.8 %。甲鱼废水既能够提高土壤中有效态K、Ca的含量 ,促进植物的生长 ,还能减少因甲鱼废水的任意排放而造成的环境污染。  相似文献   
47.
<正>四、日本虾夷扇贝的垂下式养殖技术分析在虾夷扇贝的垂下式养殖设施方面,洋葱袋的导入保证了种苗的产量化,日本的垂下式养殖开始于1962、1963年,如今在设施和方法方面有很多次的改良,这个养殖方法被开发以来,1965年虾夷扇贝养殖迅速发展,青森县以及其他地区在产量上增加,质的变化得到了很大飞跃,特  相似文献   
48.
【目的】草原生态环境监测是保护草原的关键和基础,文章对我国草原生态环境监测 现状与需求进行分析,明确急需解决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为未来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该文通过网络调查、实地问卷调研相结合的方式,以相关领域科研人员、不同层级 的草原生态环境监测管理人员为调查对象,对该领域科研学者、管理人员及其从业人员对 我国草原生态环境监测现状与需求情况进行调研分析。【结果】受访者认为当前我国草原监 测情况需要加强,特别需要加强长时序、高频次连续监测的技术研发和相关人员培训;此 外,虽然现在对草原生态环境监测的重视程度提高,但目前的研究重心仍集中在关键技术的 突破方面,对于草原生态环境监测的宏观政策和调控方面不满足需求。对于草原生态体系建 设方面,约一半受访者认为加大专项投入和建立职能完善高效的监测队伍是当前最为重要的 工作。【结论】结果表明,目前我国仍处在草原生态环境监测规范化和信息服务体系的研究 积累阶段,在实用技术产品开发和实用技术推广方面空缺明显。需要我们从以下六个方面加 强草原生态环境监测与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工作:(1)着力完善草原标准监测体系,(2)努力 推动草原固定监测点建设,(3)切实履行各级草原监测工作职能,(4)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5)提升监测技术水平,(6)充分运用草原监测成果提高信息服务能力。  相似文献   
49.
【目的】科学认识复种、科学提升复种潜力对于“藏粮于地”战略实施、解决耕地 “要害”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方法】文章基于农业土地系统视角,对耕地复种研究文献进行 系统梳理和归纳,科学发展复种内涵,并对耕地复种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和评述。【结果】传 统复种定义只针对单一固定年份的研究,而复种系统可以描述多年不同种植方式和休耕策略 是如何结合的,是一种长期性、稳定性、周期性出现的耕地集约化利用方式,与现实种植制 度特征吻合。复种系统遥感制图、从复种系统角度宏观尺度上科学挖掘复种潜力并进行潜力 提升及综合效益评价,将是复种研究的重点方向和内容。【结论】复种系统研究将提供耕地 集约化评价的新视角,可服务于深入理解复种现状和科学挖掘复种潜力,为“藏粮于地”战 略落实、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和支持。  相似文献   
50.
深远海养殖工船作为一种新型的海洋作业平台以及养殖模式,受到海洋工程以及海洋养殖产业领域的广泛关注。针对中国对养殖工船的改装建造及其养殖运营尚缺少相关的技术经济论证系统,本文选取论证参数,利用线性回归方程建立改造散货船船型的主尺度模型,以养殖效果系数、投资回收期、净现值,建立经济模型,通过参数分析法对船型技术、经济多目标船型方案进行技术经济性计算。择优选取方案,选取鱼价、养殖存活率、年养殖成本为不确定因素进行敏感性分析。基于技术经济论证模型,利用VB编程技术,开发可用于养殖工船的技术经济论证系统。通过模拟计算得出船型的载重量应大于3万t,鱼价应大于61.4元/kg,存活养殖密度应大于36尾/m~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