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综合类   39篇
水产渔业   18篇
  2009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 毫秒
51.
青鱼咽齿和角质垫发生和发育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较系统地叙述了青鱼咽齿、角质垫发生和各发育阶段的组织结构特点,概要介绍了咽齿更换固着过程的组织学特征,并对青鱼咽齿发生、各发育阶段组织学划分以及咽齿和角质垫在发生和发育过程中组织学特点与食性转化的关系进行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52.
花鲈配合饲料中鱼粉与豆粕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以不同比例的鱼粉、豆粕为蛋白源,配以小麦粉、淀粉、鱼油、混合无机盐与混合维生素等,配制成蛋白质含量为43%,鱼粉与豆粕的比例为[BF]1:0.00~1:1.79[BFQ]的6组配合饲料,并以小杂鱼为对照组饲料,喂养花鲈(Lateolabrax japonicus).结果表明,花鲈的生长和消化率随着配合饲料中豆粕含量的增加而递减,但用豆粕鱼粉替代的比例在40%以下时并无显著差异.花鲈幼鱼适用配合饲料中鱼粉含量不应低于40%,鱼粉与豆粕的适宜比例为[BF]1:0.72~1:1.15[BFQ].  相似文献   
53.
真鲷消化器官胚后发育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用显微解剖、石蜡切片等方法研究了真鲷 (Pagrusmajor)消化器官胚后发育的组织结构特征 ,论述了其仔鱼的食道、胃、幽门垂、肠、直肠、肛门、肝和胰脏的发生特点  相似文献   
54.
使用显微解剖、石蜡切片等方法研究了真鲷仔鱼摄食珀发育的主要特征及器官发生的特点,论述了口腔内器官及咽腔内咽壁、鳃弓、齿与鳃耙的发育特点及其与食性转换的关系。  相似文献   
55.
56.
白鲫摄食器官胚后发育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显微解剖、肉眼解剖、石蜡切片、光镜和扫描电镜观察等方法,系统观测全长5.5—260.0mm白鲫标本430余尾,描述了口径、鳃耙、侧突起、腭褶等摄食器官的形态学特点和数量性状在胚后发育过程中的变化规律;论述了白鲫的摄食方式和摄食机能,滤食器官发育与摄食方式和食物组成的转化,摄食器官发育与饲养生物学技术措施。为制定培育白鲫苗种和饲养食用鱼技术措施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7.
鲇仔、稚鱼消化系统胚后发育的组织学观察研究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石蜡包埋切片法对鲇(SilurusasotusL.)仔、稚鱼消化系统胚后发育进行了较系统的组织切片观察。本研究描述了全长5.0~22.5mm的鲇摄食器官、消化器官胚后发育的组织学结构特征。观察发现,1~3日龄为内源性营养阶段,卵黄囊很大,2日龄消化道出现裂缝状腔隙,3日龄基本贯通但未开始摄食;4~6日龄为混合营养阶段,卵黄囊被逐步吸收,主要靠吞食轮虫、小型枝角类等为食;6日龄以后卵黄囊消失,进入外源性营养阶段,捕食能力增强。观察还发现,鲇前咽顶壁始终平直无粘膜皱褶;颌齿和咽齿为斜生尖锥状的同型齿,数量多、排列紧密,与相应的骨骼牢固地骨性固着;后咽、食道的粘膜上皮内粘液细胞极多,深层结缔组织肌肉层发达。这些构造适应于鲇的完全吞食摄食方式。胃腔小,前肠膨大、中肠粘膜上皮细胞纹状缘发达,肝脏和胰脏发育速度较快。胃的消化功能较弱,主要储存、消化场所为前肠,吸收场所在中肠。鱼苗4~6日龄下塘适宜,6~8日龄可开始诱其摄食人工饲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