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篇
林业   4篇
农学   2篇
综合类   32篇
农作物   4篇
水产渔业   2篇
畜牧兽医   7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8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7 毫秒
11.
养殖水体中高效氨氮降解菌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以(NH4)2SO4为惟一氮源的选择性培养基,从养鱼池水中分离筛选到1株高效氨氮降解菌X2。当NH4 -N初始质量浓度为50 mg/L时,该菌株在24 h内的氨氮降解率>95%,并具有硝酸还原和亚硝酸还原能力。初步鉴定该菌株为巨大芽孢杆菌(Bacillus megaterium)。  相似文献   
12.
侯颖 《广东农业科学》2013,40(15):72-75
土壤微生物及根际效应的研究能为采煤塌陷复垦区土壤质量的评价及复垦初期土壤植被生态恢复提供依据.对平原农业区采煤塌陷复垦1年和3年的根际土壤微生物和非根际土壤微生物的研究表明,无论根际还是非根际,复垦后1年和3年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均比对照少,细菌、真菌和放线菌分别占对照土壤的20.3%~66.5%、2.8%~56.3%和1.1%~45.1%%;但随着复垦年限的增加,根际和非根际土壤微生物变化趋势不同,即,复垦后非根际土壤微生物除放线菌数量显著增加外,细菌和真菌数量均没有显著差异变化,而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均随复垦时间的增加而显著增加.因此,复垦1年和3年的土壤总微生物根际效应分别为1.7和3.3,均表现为正效应.这表明在采煤塌陷复垦初期种植适当的植物能有效地改善土壤质量.  相似文献   
13.
主要由假禾谷镰刀菌引起的小麦茎基腐病已蔓延成为黄淮麦区的主要病害,对小麦的稳产、高产带来极大威胁.为了解河南省假禾谷镰刀菌对多菌灵的敏感性,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多菌灵对2019年从河南省8个地市分离的90株假禾谷镰刀菌的毒力;分别通过方差分析法及聚类分析法对测定结果进行了分析,并研究了多菌灵与戊唑醇和咯菌腈对病菌毒...  相似文献   
14.
小麦秆锈病细胞间隙液的提取及注射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真空渗入离心法提取小麦秆锈病病组织的细胞间隙液,并采用注入法将细胞间隙液注入到健康的小麦细胞,研究了小麦秆锈病细胞间隙液对小麦叶片细胞HR的诱导作用,明确了细胞间隙液的提取和注射技术在小麦秆锈病细胞间隙液研究中利用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5.
养殖水体高效氨氮脱除菌的分离及脱除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以(NH4)2SO4为惟一氮源的选择性培养基,从养鱼池塘水中分离筛选到1株高效氨氮脱除菌X2,当氨氮初始质量浓度为50mg/L时,该菌株在24h内的氨氮脱除率可达95%以上。初步鉴定该菌株为巨大芽孢杆菌(Bacillusmegaterium),同时该菌株还具有硝酸和亚硝酸还原能力。对X2菌株的氨氮脱除特性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该菌株的生长与氨氮脱除同步进行;其脱除氨氮的最适温度和pH值分别为30℃和7.0;当氨氮初始质量浓度在50mg/L以下时,X2菌株基本可将培养基中的氨氮完全脱除。  相似文献   
16.
小麦-小麦锈菌互作中相互识别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寄主-病原物互作是当今植物病理学研究的热点领域,而两者互作中的识别则是研究的重点。小麦锈病作为植物病理学研究中的经典病害,小麦-锈菌相互识别的研究已达到很深的程度。本文从分子水平、细胞水平、组织水平及识别物质方面论述了小麦-小麦锈菌互作中相互识别的研究进展,并对两者识别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7.
<正>江苏常州市金坛区、兴化市及建湖县等地在河蟹养殖中,常利用池塘中的丰富水草给蟹提供良好的栖息环境;并将小龙虾与河蟹混养,以充分利用水资源和土地资源,增加农户的经济收入(曹凑贵等,2017)。在虾蟹共作池塘中泼洒微生物复合菌剂是净化水质、提高水产动物免疫力的常见操作(王红强等,2014)。但是近年来在大量施用生物菌剂如多菌发酵剂的虾蟹养殖塘中依然暴发了以弗氏柠檬酸杆菌、嗜水气单胞菌等为致病菌的虾蟹烂鳃、烂眼病症(Liu X等,2020)。  相似文献   
18.
为建立脂质体介导的高效体细胞转染体系,采用脂质体TransfastTM包裹编码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的pCMV-EGFP质粒,转染5~13代山羊胎儿成纤维细胞,并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不同DNA剂量、细胞汇合度、血清、转染时间及脂质体与DNA比例等参数对转染效率的影响。实验发现0.75μgDNA按1∶1的脂质体与DNA比例,在无血清条件下转染汇合50%细胞3h,转染效率最高可达40.7%±5%。4h转染时间、细胞汇合80%及转染体系中有血清会降低转染效率。随着DNA剂量的增加,转染效率呈剂量依赖性增高,但山羊成纤维细胞的活细胞数显著下降。实验表明TransfastTM能高效安全地介导外源基因转染山羊成纤维细胞。  相似文献   
19.
中国小麦纹枯病化学防治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秸秆还田等耕作栽培措施的推广,中国小麦纹枯病发生日趋严重,对小麦的高产、稳产造成了很大威胁。由于缺乏免疫及高抗病性小麦品种,生产中对纹枯病一直采用播期拌种及春季喷雾相结合的化学防治方法。文章总结了当前中国小麦纹枯病的发生现状及主要病原;评述了三唑类药剂对纹枯病菌的毒力及对纹枯病的防治效果,介绍了生产中小麦纹枯病菌对三唑类药剂的抗药性现状及机理,分析了三唑类药剂对小麦的安全性;同时阐述了井冈霉素、甲基立枯磷及其他种类药剂在小麦纹枯病综合防治中的应用;指出小麦纹枯病化学防治的发展方向应是将生防菌剂同化学药剂相结合,实现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的协同应用。  相似文献   
20.
采用传统的组织分离法分离牡丹黄斑病菌Phyllosticta commonsii存在费时、费力且成功率低等问题,为提高分离效率,本研究利用杀菌剂抑菌谱的不同,以加入50 μg/mL硫酸链霉素的马铃薯蔗糖琼脂培养基为基础培养基,通过向该基础培养基中加入一定量的多菌灵、乙膦铝及代森锰锌,制备了一种在非无菌条件下即可分离牡丹黄斑病菌的选择性培养基。正交试验表明:该选择性培养基中多菌灵、乙膦铝及代森锰锌的适宜质量浓度分别为0.5、100~200及3.125~12.5 μg/mL。所制备的选择性培养基可有效抑制3种常见污染真菌——变幻青霉Penicillium variabile、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和细极链格孢Alternaria tenuissima的生长,但对牡丹黄斑病菌的生长影响较小,可用于牡丹黄斑病菌的分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