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2682篇
  免费   29898篇
  国内免费   43471篇
林业   24850篇
农学   22505篇
基础科学   19811篇
  53079篇
综合类   132186篇
农作物   20240篇
水产渔业   13343篇
畜牧兽医   44192篇
园艺   18797篇
植物保护   17048篇
  2024年   1677篇
  2023年   5291篇
  2022年   11705篇
  2021年   11712篇
  2020年   11996篇
  2019年   13146篇
  2018年   11011篇
  2017年   15779篇
  2016年   12894篇
  2015年   17297篇
  2014年   16958篇
  2013年   19598篇
  2012年   24939篇
  2011年   25136篇
  2010年   23510篇
  2009年   21048篇
  2008年   20045篇
  2007年   18828篇
  2006年   15806篇
  2005年   12944篇
  2004年   8709篇
  2003年   6278篇
  2002年   5927篇
  2001年   5423篇
  2000年   5008篇
  1999年   3176篇
  1998年   2083篇
  1997年   1925篇
  1996年   1693篇
  1995年   1839篇
  1994年   1667篇
  1993年   1341篇
  1992年   1402篇
  1991年   1172篇
  1990年   902篇
  1989年   805篇
  1988年   684篇
  1987年   547篇
  1986年   479篇
  1985年   239篇
  1984年   221篇
  1983年   202篇
  1982年   206篇
  1981年   267篇
  1980年   196篇
  1979年   155篇
  1978年   132篇
  1965年   137篇
  1964年   141篇
  1955年   11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2 毫秒
71.
杨爽 《中国农学通报》2021,37(22):84-89
本研究利用2017年墨脱县农田测土配方项目土壤调查数据,运用地统计学方法研究了墨脱县耕层土壤有机质(SOM)、碱解氮(AN)、速效磷(AP)和速效钾(AK)养分含量现状及分布特征,以期为墨脱县耕地土壤科学合理施肥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当前墨脱全县土壤SOM、AN、AP和AK平均含量为89.18 g/kg、201.25 mg/kg、11.23 mg/kg、313.17 mg/kg;90%的土壤样本有机质含量处于丰富水平;83%的土壤样本碱解氮含量处于丰富、稍丰等级;84%的土壤样本速效磷含量在中等及中等以下肥力水平;46%的土壤样本速效钾含量处于中等及以下水平。从空间分布来看,土壤SOM、AK总体上呈现西高东低,AN含量由北至南呈升高趋势,土壤AP整体上没有明显的空间变化规律。墨脱县耕地土壤养分整体表现为有机质含量丰富,氮素养分较丰富,磷素养分缺乏现象普遍,钾素养分部分区域缺乏。为提升墨脱县耕地土壤肥力水平,各乡镇应该因地制宜进行土壤培肥。  相似文献   
72.
为探明长江中游玉米籽粒机械直收适宜品种与配套农艺措施,2018—2019年选用不同玉米品种,测定不同机收时间下玉米关键农艺性状、产量及机收质量指标。结果表明,收获时间对春玉米机收产量与机收质量均有显著影响。延迟1周收获后籽粒容重显著增加,机收产量显著提高,2年平均提高9.72%;而延迟2周收获则有降低机收产量的趋势。2年收获时杂质率总体≤3%,而机收籽粒破碎率与损失率均>5%,是该区域春玉米籽粒机收面临的主要问题。籽粒厚度、籽粒含水率和百粒重是影响机收籽粒破碎率的关键性状,三者与机收籽粒破碎率均呈显著的倒二次曲线关系;玉米的倒伏率、穗位高和重心高度是影响机收损失率的关键性状,倒伏率与机收损失率呈显著正相关,而穗位高和重心高度与机收损失率均呈显著的二次曲线关系。延迟收获能显著降低籽粒含水量,从而降低籽粒破碎率,但继续延迟收获有增加倒伏的风险。综上,长江中游春玉米成熟后适时延迟7~10 d收获,可有效降低籽粒含水量与机收籽粒破碎率,提高玉米籽粒机收产量。  相似文献   
73.
茶毫氨基酸组成及矿质元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成茶白毫的多少及隐显是评定茶叶品质优劣的重要标志之一。为了明确茶毫中的化学组成,以富含茶毫的碧螺春、滇红、白毫银针及白牡丹4个茶样为研究对象,将茶毫与茶身进行分离,利用碳氮元素分析仪对其总碳、总氮及碳氮比进行分析,氨基酸自动分析仪分析其氨基酸组分,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OES)用来测定其主要矿质元素含量。茶毫中的C、N含量分别为2.96%~4.74%和42.87%~45.58%,其中N含量显著低于茶身(P0.01),C含量差异不显著,C/N茶毫显著高于茶身;茶毫中水解氨基酸、游离氨基酸含量分别为10.78%~12.46%和20.78~34.65 mg·g~(-1),其中水解氨基酸主要组分及总量均显著低于茶身(P0.01),游离氨基酸总量低于茶身(P0.05),而茶氨酸、天冬酰胺、甘氨酸、γ-氨基丁酸等游离氨基酸组分差异不显著,茶毫中茶氨酸所占游离氨基酸的比例显著高于茶身(P0.05);茶毫中的矿质元素普遍低于茶身,其中P、S含量极显著低于茶身(P0.01),其他元素差异不显著。由此可见,茶毫中的氨基酸和矿质元素含量并不比茶身高,但品质成分组成比例的差异赋予了富含茶毫茶叶特有的品质特征。  相似文献   
74.
以大豆为原料,通过感官评定对胶体磨技术自制的全豆豆浆和一般机械磨加工的传统豆浆中的永和豆浆和普通豆浆的感官品质进行了比较,通过营养成分检测对全豆豆浆和永和豆浆的营养成分进行了比较,同时将检测的全豆豆浆营养成分与中国食物成分表中的普通豆浆的营养成分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全豆豆浆口感浓厚,细腻爽滑,豆香味浓郁,无豆腥味,感官评价总得分高于传统豆浆中的永和豆浆和普通豆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全豆豆浆中蛋白质、脂肪、总膳食纤维、维生素B1、维生素B2、钙、磷脂及大豆异黄酮等营养成分含量均高于永和豆浆,更高于普通豆浆。全豆豆浆的普及不仅可以提高豆浆的营养价值,还可以减少资源的浪费,具有一定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75.
76.
通过对不同砧穗组合的新梢生长量、新梢生长速率、节间长度、基部粗度及副梢萌发率的测定,研究不同砧木对‘夏黑’和‘87-1’葡萄新梢省力化特性的影响。并调查各个砧穗组合的结果系数,研究省力化特性参数与结果系数的关系。然后运用Topsis评价法对各个砧穗组合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对于‘夏黑’葡萄来说,夏黑/华葡1号组合省力化特性最好,结果系数最大,夏黑/抗砧1号组合次之,夏黑/140Ru组合省力化特性最差,结果系数最小。对于‘87-1’葡萄而言,87-1/华葡1号省力化特性最好,结果系数最大,87-1/5C组合省力化特性最差,87-1/ 140Ru结果系数最小。综上,华葡1号与抗砧1号可以有效降低‘夏黑’和‘87-1’葡萄的新梢生长量及副梢萌发率,提高结果系数,控制营养生长,促进生殖生长。  相似文献   
77.
以猪脂肪、氢氧化钠、氯化钙为原料,在实验室条件下探索脂肪酸钙的加工工艺和加工过程。利用正交试验设计(L_(16)4~5)对脂肪酸钙的加工工艺系数进行反复筛选,探索脂肪酸钙的最佳加工工艺参数。结果表明,脂肪酸钙的最佳加工工艺参数为氢氧化钠用量占脂肪重的27%、氯化钙用量占脂肪重的25%、皂化反应时间为5h、复分解温度为90℃、用水量为脂肪的4倍。  相似文献   
78.
新媒体在挑战传统“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效果的同时,也为其教学改革提供了丰富的手段和机遇。微信公众号作为新媒体的强势代表,为改进“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互动,构建高效互动平台提供了可能性与优越性,能够有效改进“形势与政策”课形式大于内容的现状,其内生的互动活力、活泼多样的互动形式、符合学生话语特点的交流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破除学生参与课程互动的惰性和抵触心理,保护瞬间即逝的学习积极性,其三大功能还有助于实现课程教学中一对多、一对一和多对多的教育和引导。而优秀推送内容的编排和高效互动平台的构建,都应当以专业性更强的教研室为中心。  相似文献   
79.
我国社会救助体系不断完善的过程中涉及主体更多元、方式更多样。当前社会救助面临相关部门和组织多、信息复杂、经办分散、分类精准施救难度大等问题。基于我国社会救助模式的合理价值选择,提出管理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进而分析社会救助在管理服务上面临的挑战和难题,从组织协调管理、信息网络系统、基层经办机构、社会参与机制四个方面提出构建多层次管理服务体系的思路。力求提高管理服务的效率和效能,促进互助共济社会救助共同体的形成,提升公众满意度,夯实我国民生保障基础。  相似文献   
80.
近年来,扬州市根据国家农业供给侧结构性调整要求,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禀赋,开展了多种形式稻田种养模式的示范与推广。本文阐述了扬州市稻鸭共作、稻虾共作以及稻田改作荷藕-虾共作等高效种养模式的应用现状,以单纯种稻为对照,比较了各种模式的生产效益;分析了稻田高效种养模式示范推广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促进稻田高效种养模式可持续发展的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