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23篇
  免费   71篇
  国内免费   141篇
林业   78篇
农学   44篇
基础科学   69篇
  137篇
综合类   610篇
农作物   70篇
水产渔业   55篇
畜牧兽医   220篇
园艺   98篇
植物保护   54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27篇
  2022年   68篇
  2021年   58篇
  2020年   62篇
  2019年   55篇
  2018年   43篇
  2017年   64篇
  2016年   40篇
  2015年   79篇
  2014年   58篇
  2013年   54篇
  2012年   84篇
  2011年   108篇
  2010年   118篇
  2009年   108篇
  2008年   93篇
  2007年   92篇
  2006年   63篇
  2005年   44篇
  2004年   41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6篇
  1993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15 毫秒
991.
我国正处在新农村建设的大发展时期,各种类型的农业园区应运而生,并伴随一系列问题。现代农业科技园区主要面临着功能定位和受众者需求两大设计问题,以及将高科技性、高生产性和地域文化性转化为审美性的景观美学需求。江苏银环太湖农业科技园是农业科技园区的典型代表,以景观重构的视角切入设计:解读园区景观格局的功能重构、设计要素的重构以及文脉的延续与重构,实现园区景观设计中功能与美学的平衡,为农业科技园的规划建设提供景观设计层面的参考。  相似文献   
992.
几丁质触发植物免疫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真菌病害是植物病害中最为严重的一种,世界上70%—80%的植物病害都是由真菌引起。几丁质是病原真菌细胞壁的重要组成成分,是一种典型的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thogen-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PAMP)。当植物受到病原真菌入侵,位于细胞膜上的模式识别受体(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PRR)能够直接与几丁质及其寡糖相互作用并触发植物的免疫反应。近几年,随着植物几丁质受体的成功鉴定,其与几丁质的相互作用机制以及几丁质触发植物免疫的分子机理被广泛研究,并取得了许多重要进展。为了较全面、系统地反应几丁质触发免疫研究的历史沿革、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笔者就植物对几丁质的识别机制、信号转导以及病原真菌对几丁质触发的免疫反应的抑制机制这3方面进行了综述,并对未来研究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93.
葡萄芽自然休眠期间的呼吸代谢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葡萄芽呼吸代谢与自然休眠解除的关系,为葡萄人工休眠调控技术措施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高需冷量品种夏黑和低需冷量品种京蜜为试材,采取呼吸抑制剂法借助氧电极研究休眠解除过程中芽的呼吸代谢变化。【结果】不同需冷量品种休眠期间芽的呼吸速率和各呼吸途径所占比例大致相同,而且变化趋势也基本一致,但低需冷量品种京蜜呼吸速率及呼吸途径发生显著变化的时间比高需冷量品种夏黑提前20 d左右,且变化更为迅速,只是变化幅度略小于夏黑。休眠期间总呼吸速率呈单曲线变化,当休眠解除时达到顶峰。底物水平上,糖酵解-三羧酸途径所占比例在休眠解除时大幅度增加。电子传递链水平上,剩余呼吸和交替途径在休眠解除时显著增加。【结论】不同品种对低温的敏感度不同,低需冷量品种对低温刺激更为敏感。糖酵解-三羧酸途径是葡萄芽休眠解除的关键因素,剩余呼吸和交替途径的激活在葡萄芽休眠解除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94.
以江苏沿江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选育的新品种L0630与密枝红叶李、长春红叶李、俄罗斯红叶李等进行了对比试验,结果表明:L0630的落叶期最晚为12月上旬,比最晚落叶的岳寒红叶李还要晚10 d左右,L0630新叶叶色最鲜亮,尤其在8月份,其他品种都处于半休眠状态,但L0630还有新叶生长,改变了红叶李夏季叶色暗灰的现状。因此,新品系L0630的叶色、物候期、年生长量等均优于其他几个品种,适宜在华东地区大面积推广。  相似文献   
995.
以口蹄疫病毒O/Akesu/58毒株感染黄牛获得口蹄疫病毒持续带毒动物,定期分离黄牛食道/咽喉部黏性液体(O/P液)和血清,研究病毒分离毒株抗原基因变异及其血清中和特性,从基因水平和血清学方面研究口蹄疫病毒持续感染分离株的抗原变异性。用RT-PCR扩增分离株抗原基因VP1,分析VP1基因变异情况;用微量血清中和试验检测了口蹄疫病毒持续感染血清与对应动物分离毒株的中和特性,并用液相阻断ELISA方法检测了口蹄疫病毒持续感染血清的抗体水平变化,并对其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所有持续感染分离毒株的VP1基因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都在98%以上,没有碱基缺失或插入现象;与O/Akesu/58的核苷酸同源性仅为85%左右,氨基酸同源性也仅为90%。持续感染分离株VP1基因有多处位点发生突变,其中有16个核苷酸位点发生一致突变,但只有2个位点造成氨基酸突变(I 56→T、A 210→E);而持续感染分离毒株有4个核苷酸位点和3个氨基酸位点发生了颠换突变;同时证实不同时间分离株与对应血清都能相互中和,且中和作用能力随着时间延续呈下降趋势,最低为1∶80,具有较强的中和能力,这与LPB-ELISA检测结果基本一致。这说明口蹄疫病毒持续感染分离株抗原变异不显著,没有变异到动物自身血清不能识别的程度,而且分离毒株与自身动物血清具有较强的中和特性;在持续感染过程中,动物血清保持高水平抗体滴度,且持续感染毒株的分离与否与抗体水平没有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996.
以RT-PCR方法扩增目的基因P58IPK,将其克隆至原核表达质粒pGEX-6p-1.将所构建的pGEX-6p-1-P58IPK重组质粒转化大肠杆菌Rosetta(DE3)并诱导表达,利用谷胱甘肽-Sepharose 4B亲和柱进行纯化,所得产物进行SDS-PAGE、Western-blot及体外活性鉴定.结果显示,大肠杆菌细胞经诱导表达出相对分子质量约为85 000的蛋白,与GST-P58IPK融合蛋白大小相符;Western-blot显示该融合蛋白能够被抗GST的抗体特异性识别,磷酸化试验表明GST-P58IPK融合蛋白能够抑制PKR的体外磷酸化.结果表明,在大肠杆菌表迭系统中表达了有活性的GST-P58IPK融合蛋白,为PKR信号通路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97.
利用本实验室分离保存的猪源副黏病毒JL-1株来提取病毒基因组RNA.参考GenBank发表的相关禽副粘病毒Ⅰ型(Avian paramyxovirus serotype 1,APMV-1)基因组序列,设计了8对特异性引物,RT-PCR法分别特异性的扩增出病毒各基因片段,并将各目的基因片段回收纯化,将纯化后的PCR产物进行测序.测定结果得到NP、P、M、F、HN、La、Lb、Lc 8段基因序列,利用DNAMAN软件进行拼接得到基因组全长cDNA序列(GenBank登录号:EU546165).序列分析结果表明,PPMV JL-1株与各地代表株核苷酸同源性87.85%~99.78%,与鹅源新城疫(GPMV)ZJ-1、NA-1株核苷酸同源性分别为83.31%、83.46%,同时根据各毒株F基因开放阅读框前389个核苷酸序列绘制出系统发育进化树,结果表明PPMV JL-1株与LaSota同属于基因Ⅱ型,不同于基因Ⅶ型的ZJ-1和NA-1株的鹅源毒株.  相似文献   
998.
鹅源副黏病毒NA-1株全长cDNA克隆的构建及鉴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应用cRACE法扩增鹅源副黏病毒NA-1株cDNA 5'末端.参照Peter等的方法设计引物,扩增鹅源副黏病毒NA-1株cDNA的3'末端.根据GenBank上发表的鹅源副黏病毒序列设计6对引物,应用RT-PCR方法分6段扩增此病毒结构基因序列,并将其连接完成后与连接有鹅源副黏病毒NA-1株末端序列的转录载体连接,构建得到全长cDNA克隆.鹅源副黏病毒NA-1株全长cDNA克隆成功构建,为下一步病毒的拯救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999.
构建了针对鹅源副黏病毒(GPMV)NA-1株NP及L基因的RNA干扰质粒;将转染质粒36 h后的鸡胚成纤维细胞接种病毒,通过病毒滴度、实时荧光定量RT-PCR、细胞病变以及间接免疫荧光结果分析,表明均能抑制GPMV在CEF中复制和增殖.本试验对研究GPMV复制和抗病毒治疗提供了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1000.
O型口蹄疫病毒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和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O型口蹄疫病毒(FMDV)免疫BALB/c小鼠,取其脾细胞与Sp2/0细胞进行融合,经间接ELISA方法筛选和7次亚克隆后获得2株能稳定分泌单克隆抗体(MeAb)的杂交瘤细胞株.经间接ELISA检测,2株杂交瘤细胞株(3E1、7E6)的腹水效价分别为1:25 600、1:102 400.间接免疫荧光试验和特异性试验表明2株McAb可与不同株的O型FMDV反应,而不与其他血清型的FMDV反应.Western blot和叠加试验表明2株单抗可识别0型FMDV结构蛋白VP1上的同一个抗原表位.此特异性McAb的获得将为O型FMDV疫苗的研制和诊断方法的建立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